让迟开的花儿也娇艳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9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一直是教师面对的一个大难题,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很复杂, 既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的、社会的原因;既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课堂上教师冷嘲热讽,课堂外同学讥笑孤立,家庭里父母呵斥责骂,久而久之,学困生便在嘲讽中丧失了自信,在孤立中日渐冷漠,在呵责中放弃了自尊,一颗纯洁的心灵渐渐扭曲、变形,学困生真的成了我们所说的“差生”了。
  然而,无论是何种原因,学困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当中,我们应该怎样转化学困生呢?
  一、关爱学困生,给学困生前进的勇气
  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因为学困生的成绩差就讨厌他们,更应该关爱他们。真正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因为关爱是学困生进步的前提。有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师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同样的高度,要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地关爱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更多地去了解、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教师不要总是摆着一副严肃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
  对学困生的关爱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更要有学习上的关心。学困生在课堂上发言和参与讨论的机会很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困生展现自我的机会,热情邀请他们参加讨论,只要他们发言就是好样的。
  二、挖掘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其进步
  法国教育家卢梭也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得多。”以成功的体验克服挫折感和自卑感,是矫治学困生心理和行为的有效办法。坚持恰到好处地多表扬、少批评,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都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真诚地与他们分享成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和赞赏。学困生缺点较多,经常给学校、教师或同学带来麻烦,故此常常会受到学校的处罚、教师的批评或同学的歧视,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对问题较敏感,所以适当的赞许或鼓励对他们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困生的自信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人员的多角色改变是课程评价的重要调整,即评价者的角色有:教师、学生自己、同学等。评价者积极参与个性化评价,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对学困生的评价亦不例外。
  自我评价即自己检查,自定目标,自己改进,自我教育。自我评价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例如,每日的家庭作业做完后,画五角星来评价自己作业完成的情况,学生对自己完成的情况从书写和做题的正确率两方面进行自评。
  學生除了自评以外,还可以在学习群体之间建立伙伴激励式的相互评价,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形成小组学习评价方式。如我班建立了四人学习小组,分工明确:学习组织者、记录员、纪律检查员、解说员,四人轮流担任。在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中,由当天的学习组织者负责分工,纪律检查员负责本组讨论时的纪律,记录员记下小组同学讨论出的答案,解说员负责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当然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要定期对小组同学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内容分为学习的质量与学习的态度等,每位学生都由其他三位同学对其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评价对学困生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个人多采用鼓励性、祈使性的明确语言,主要在组织纪律上进行评价。实践证明,使用合理、客观、睿智的教师评价,能使学生学习更有发展性,使学生行为更有表现性,使学生评价更有自主性,学习行为具有多元收获,课堂整体更具艺术感。
  四、善于用赏识性教育,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学困生学习、生活在集体环境里,他们必须融进班集体之中,同班集体一起前进。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既是学困生矫正不良道德品质的熔炉,又是学困生实现转化、 走向进步的摇篮。教师在教育和转化学困生中起主导作用,但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必须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力量,使学困生身处一个团结友爱、融洽、和谐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为此,笔者向全班提出“不让一个伙伴掉队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并在班里开展各种活动:(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安排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学困生同桌,提醒、督促学困生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2)经常开展班级小竞赛,如歌唱比赛、篮球赛、朗诵比赛等,使学困生融进欢乐愉快的集体生活之中,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表现才能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都融入班级中来。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困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消除自卑心理,克服孤僻性格,振作精神,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教育,是一种美丽的等待。只要我们能够多给学困生一些关爱,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沐浴爱的阳光雨露,或许,十年、二十年后,又多了些成功人士!
  (责任编辑 黄 晓)
其他文献
每年的中考都是决定学生前途的其中一站。如何避免学生在中考中出现某个题或某种题型没见过,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怎样抓好历史中考复习,是初三历史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一、全面细致地复习,夯实基础  依据《徐州市历史中考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点知识,一个都不能放过,必须做到面面俱到,不留死角。每个知识点都必须细细思量,不存在所谓的“重点”与“非重点”,因为每个知识点都有考到的可能性。  (一)主题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政治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导入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问题导入——体现探究性  提问是一种较常见的教学导语类型,是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使学生及时做出注意、思维
音乐欣赏课上,教师要与学生一起静静聆听,分享他们喜欢的音乐。青春期的孩子,是最容易被打动的,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会触动他们年轻而善感的心灵。“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听韩红的这首《天路》,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一条通往雪域高原的幸福路,那些让人可歌可敬的筑路工人们,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放下儿女情长,为了祖国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
地理学科涉及范围广泛,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应注意多搜集关于地理方面的趣味知识,把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中学地理教材中对于城市形成的主导因素作了讲解,分别谈到了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政治、科技、宗教等。每一座城市的形成其影响因素往往比较复杂,但主导因素一般是确定的。中国古代都城的形成,虽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深入展开和相关著作的汉译出版,“新清史”近年来成为中国知识界的热议话题。不久前,姚大力的一篇《不再说“汉化”的旧故事——可以从“新清史”学习什么》(4月5日《上海书评》)再次将这个话题提及至大众眼前,并引起了学界对于“新清史”学派及其作品的热议。  “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作为美国近年来关于中国史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主张大清帝国的统治具有很强的满族元素
音乐鉴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赏音乐作品,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形象及反映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创造和鉴赏等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聆听经典,融入音乐情感  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否,关键要看学生参与的程度,而学生参与的热情与他们的兴趣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能否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
一、概念地图及其制作步骤  概念地图也叫“思维地图”或者 “思维工具”。概念地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学习制作一个好的概念地图,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一是确定中心主题。确定你希望利用概念地图理解的问题焦点、知识或概念,并用这个焦点主题作导引,找出与中心主题相关的概念,并罗列出来。二是确定关键概念和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创新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政治课教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政治理论、原理和观点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以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成为自学的行动,将成为迎接新世纪挑战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政治课教学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政治课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途径: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科逻辑为支持”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如何将生活经验与学科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趣味性、参与性与理论性、深刻性统一于课堂,是一线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最近几年的教学,我们尝试了模拟活动这一新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模拟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模拟活动课与传统课型比较,是别具一格的,许多方面
一、教学观:“预设”还是“生成”的思考      教学案例一:在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中,某教师在讲初二《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框时,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如“长江三峡工程、疏浚河道”与“滥砍滥伐、长江三鲜濒临灭绝”的两则对比材料。并组织学生讨论:同一条长江既带给我们便利也带给我们灾难,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发言;后来又展示了一组日常生活中的画面,组织学生进行贴图小竞赛,辨一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