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快乐教学创新之我见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332904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快乐教学”是当代教育界正在深入探究的课题。初中历史课的课时较少,教与学的任务相当艰巨,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就可以调动起来。那么,争取课堂的最佳效果,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也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快乐教学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感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有兴趣地钻研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完全有可能做到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成为“乐知者”,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境界。
  我曾经向学生们介绍过多种快乐助记方法,如互相讨论助记法、讲解故事助记法、巧用数字助记法、歌词歌曲助记法等。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几种快乐学习历史的方法,希望能给同行们有所启迪,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分小组研讨所学,互交流质疑问题
  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变被动所讲为主动参与,这种方法对于教学是很有效的。例如,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一起交流学习方法,互相质疑问题,不但能增加学习动力与乐趣,而且也能有助于快乐记忆。如有人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后,就在小组上讨论:《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中年时期的两个重臣明珠、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可明朝时就废除了“宰相”,何来“明相”与“索相”?有人猜测:明珠、索额图因功绩显赫,可能是被康熙赐予了“宰相”的称号;有人说:不对,明珠、索额图应该是康熙帝的军机大臣……马上有人纠正:军机处在雍正帝时才设立,明珠、索额图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称“明相”与“索相”是错误的。从而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学到了知识,在毫无压力中提高了能力。
  二、拟故事,辨别正误,助记忆一举多得
  我在讲解春秋战国这一节的历史课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编了一则这样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一名使者到大梁(原魏国都城现河南开封)去传达始皇的命令。可他坐着马车,一出咸阳(秦国都城)驿道就变窄了,马车便不能再继续行驶,于是他改为步行天快黑时他到了洛阳,他又饿又渴,到一家小店去投宿,结果老板不要他的铜钱,他以为是老板嫌少,又加了许多铜钱,那老板还是不要,并从自己柜台下拿出几把小刀(实为刀形币),那使臣吓了一跳,因为是碰上黑店了,吓出了一身冷汗。第二天,他终于赶到了大梁,却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那长官不认识秦国的文字,竟说他假传圣旨,差点要把他拿下。他好不容易逃出大梁,身上已没有分文,肚子饿了时只能沿途偷几个红薯充饥。使臣很狼狈地回到咸阳,向秦始皇复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听了使臣的禀报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呢?
  这个故事很有趣吧?其实这则故事里有几处历史知识错误,当时学生一听就指出来了。你能指出来吗?(提示:刀形币是齐国的,红薯是明朝时引进的)编历史故事很容易出来细节错误,有些历史剧里也常有这样的毛病。如果我们常这样去练习,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加强我们的文字素养呢。
  三、精心设计课堂序幕,引发学生好奇心理
  初中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好极强的求知欲。作为历史教师,要高度重视交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尽快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从而使导语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我在讲“西安事变”一节时,考虑到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一特点,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先看“西安事变”录像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段,并让学生简要复述几个情节,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为什么要扣押蒋介石,发动西安事变?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
  根据教材内容,导语可以有多种形式:或者利用谜语、成语导入,或者利用名言诗词导入,或者利用乡土历史导入。总之,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学生的质疑、求知的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四、创设忘返胜境,杜绝照本宣科
  初中历史课本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个梗概,教师切忌照本宣科。值得尝试的是:将历史知识揉进故事情节之中,把史实故事化,以曲折的情节、生动的形象,去吸引学生。学生有兴趣,易接受,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加深。
  例如,讲“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为了突出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七国中最彻底,成效也最大的一次变法,我在课堂上曾穿插了“商鞅南门立木”以及商鞅将唆使太子犯法的两个师傅治罪的故事。这两个故事表现了商鞅取信于民,坚决实行新法的决心,也表现了他不畏权贵,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这样,使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意义,就能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历史本身是一门内容丰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历史人物,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作为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补充必要的情节,以生动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饶有风趣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五、把握学生心理,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生可塑性很大,中学阶段又是独立见解形式的时期,历史课跨度大,头绪多,若能进行情感引导,不仅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
  例如,在讲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教师要带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光耀千古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会使他们振奋起来,坚定地为中华崛起和腾飞而读书。
  六、匠心组织活动,现身体验情境
  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知识,比在课堂上听取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更乐于接受前一种,而且通过这种形式记得来的东西,可能终身难忘。如我在初一时曾组织学生在课外开展“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先让他们搜集自己喜欢的历史文物图片、实物,然后要求他们准备材料和使用工具。如:陶泥、橡皮泥、刀具、竹木等,再要他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最后自己动手,精雕细作。后来,他们都非常有成就感,如有墨鱼骨仿制出来的甲骨文,用陶土泥仿制出来的战国武士头像,用竹木仿制出来的手摇纺车、筒车等,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获得了一些历史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能力,更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增强了保护文物的意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七、利用先进设备,开辟教学新途径
  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历史教学也要彻底改变以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模式,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信息网络技术引入课堂,这样就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我在讲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便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播放了事先准备好的视频材料,真实直观地再现了整个交接仪式的全过程,让学生真切的感受了那令人震奋的时候,当国歌响起,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香港、澳门的上空时,我们的学生有哪一个不为我们中国人感到自豪、快乐呢?
  总之,要让学习逐渐把学习历史,当作一种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这不仅可以积极地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会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使他们终身受益。
  
其他文献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于楼学校 李凤玉  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面对社会飞速发展,知识的超速积累,接受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成为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如何用最经济的途径和方式使学生启动智能、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每位教师所面临和必须承担的神圣职责。  众所周知,现在推进素质教育
义务教育是最应该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能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硬性指标。通过视听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王定华关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形势和任务》的专题报告,结合我们当地教育发展的情况,我对促进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与同仁商榷:  首先,坚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教育系统首先要重视公平正义”的基本思想。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背景陈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就业人员走向了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外地,形成一波一波的打工潮,而留在家中的只是老人和小孩,有的甚至家中就一个小孩在学校就读,这给小孩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也成为我国现阶段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学生,便是学校的一种责任与挑战。  案例主题:如何促进留守问题学生的转化,使问题学生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本
2006年,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推广。  2007年开始我们学校响应号召,选择学生兴趣浓厚,操作性强,普及面广的跳绳作为我校阳光体育活动的
浮力是同学们学习力学以来真正意义上的一个效果力,是前面几章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是力学的重点。由于涉及到二力平衡和三力平衡的问题,加之概念多,容易混淆,造成了许多同学望“浮”兴叹。下面笔者就同学们在学习浮力的过程中常见的难点和容易混淆的概念展开讨论。  一、从运动和力的角度解决物体的浮沉问题  要学好浮力的基本概念,并且还能灵活地应用浮力来解题,必须要处理好静
一:高效课堂一步“走”——精彩的“导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一个好的开端,对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快速投入到课堂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我们应该设计好导入语、导入法,如:情境导入法、讲故事导入法 、 提问导入法 、 名人效应导入法等等。  如:前滚翻课上,我采用的导入情境,在我向学生队列前走时,我故意的向前一个踉跄,差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普遍存在的被动接受知识、大量反复练习的学习方式,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在小学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  一、培养探究思维重猜想  猜想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地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