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用校园网络流行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ang027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风向标是高校网络舆论,校园网络流行语作为高校网络舆论的风向标在其中的功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探讨由校园网络流行语反映的高校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并试论如何应用校园网络流行语,加强思政工作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舆论 校园网络流行语
  一、高校网络舆论与校园网络流行语的关系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以来,高校网络舆论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风向标。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的思想及与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行为为主要工作对象,通过工作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塑造和改造,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和效果。
  伴随社会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层出不穷,相应一些新词新语应运而生。大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新鲜事物,而且喜欢追新求奇,于是校园流行语应运而生了。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活的真实记录,在丰富校园话语空间和现代汉语词汇内容的同时,折射出大学生文化心态的变迁及校园生活的动态变化。
  当今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兴语言形式迅速发展起来。语言与社会发展存在一种“共变”的关系,社会每项细微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在语言中以及时而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①。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网络舆论形成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特点,并映射出社会、时代变迁中最敏感、最活跃的部分,校园网络流行语亦是如此。伴随互联网热点事件的出现对大学生的冲击影响,再加上网络交流对话的方式相对直观简单快捷,易于接受,作为互联网使用主体的大学生使用较多,逐渐成为校园流行语传播开来。
  二、校园网络流行语反映的高校网络舆论产生的影响
  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应对高校网络舆论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一旦网络舆论形成后,若与高校思政工作方向一致,就会促进工作的开展;反之就会直接削弱工作的成效。因此只有充分引导好网络舆论,网络舆论就会为我所用,成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有力抓手。
  (一)积极影响。
  1.增强主体意识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核心,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②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里,大学生通过互动的方式表达自我感受、需求和想法,使自身的主体性得到教育者的尊重和理解。
  大学生作为语言运用主体依据个人喜好在互联网虚拟空间获得所需的知识信息,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脱离社会常理或权威进行独立判断或选择的空间,便有力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此过程中若能融入积极能动的因素,其功效将是巨大的。在此基础上构建积极网络舆论作为大学生表达的新出口,更是有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积极的网络舆论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的公共信息知情权。互联网信息量巨大、来源广,每一次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都伴随激烈的正负双方争论,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负面现象,但网络舆论的产生不亚于一次大规模的传播力量。大学生在关注互联网络舆情时,都会仔细阅读正反双方论点和论据,从中了解和获取大量信息,增长相关方面的知识。
  2.创新工作途径
  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提倡“思政进网络”,但究竟以一种何样有效的形式深入互联网络虚拟空间却是一直苦苦追寻的,高校网络舆论可以为思政工作者开辟一个新的信息渠道。
  首先通过网络舆论,我们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有的放矢,据此确定和调整工作内容和方法,使工作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校园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各种问题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相关。我们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网络人的交流,在平等交流过程中展开积极的引导,使用网络流行语针对偏差给予分析,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供问题解决途径。
  在互联网虚拟空间里,学生大多是匿名的,在隐匿、陌生的环境中更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大学生从舆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为舆论信息的参与者,积极主动对各类舆论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需要在网络平台中通过主动参与、平等对话的路径改变传统思政工作自上而下的权威式、灌输式教育方式。
  (二)消极影响。
  1.异化信息功能
  现在的网络舆论中不断出现虚假信息和谣言,经过网络的放大效应使传播效果危害性极大,网络谣言是网络舆论信息功能的异化,当大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时,其错误的舆论导向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使还处在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难以辨别周围世界。
  这种负向的网络舆论会使大学生出现信任危机。信任产生凝聚力,而互联网并没有在言论自由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在互联网虚拟空间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些非理性的争论,更有甚者不是为了明辨事理,而是为争论而争论。
  2.异化学生主体
  网络流行语运用主体因其在互联网的匿名行为,迎合了个性张扬的言语人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言语责任的心理需要,但容易缺失思考、失去规范,久而久之便会导致言语行为失范。互联网的开放性使每个言语者都享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种媒介形式更充分广泛的信息自由权利。
  因而由此造成的消极网络舆论影响极大,一方面会使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偏激、理想信念模糊,加之西方敌对势力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随着网上信息传播,尤其当下一些不当言论和思想以标新立异的观点和华丽的辞藻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在满足他们求新求奇、叛逆心理需求的同时,带来错误甚至反动的认知。
  三、利用校园网络流行语强化思政工作实效性
  校园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当下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反映,通过特殊的形式和内容展示大学生的与众不同和文化底蕴,又折射出他们的文化心理和内心世界。
  (一)利用积极影响,加强正面引导。
  我们必须把握主动权,及时创新方式方法,实现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融入网络生活,尤其是大學生网络文化生活,保持对流行语词的关注,主动与学生进行网上在线交流,关注他们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从中体会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交往、学习、娱乐方式;在交流过程中适当使用流行语词,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对话,较快建立起师生对话平台,与学生在同一环境下交流,弥补代沟差异,拉近师生思想距离,将有用的信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取得更好的说服引导效果。
  (二)消除消极影响,适当化解澄清。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不能轻视网络流行语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在与学生的网络在线接触、交流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负面色彩的流行语词,在开放性公共平台诸如博客、微博、人人网等树立良好个人形象,有意识地规避对学生的误导;也可以积极利用自身的经验,对糟粕型网络流行语进行点评和剖析,引导大学生表达出客观理性的评价和观点,消除负面引导隐患。
  注释:
  ①王春.试论网络流行语中的“貌合神离”现象[J].现代语文,2006(2).
  ②杨安民.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参考文献:
  [1]杨安民.高校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2]张颖.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1(4).
  [3]任永辉.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现代语文,2007(4).
  本文系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项目(Y201328089)“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的网络流行语应用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发展是有规律的。作者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践,认为一个人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是可以通过思维深刻性反映出来的,因此为了培养高中生的思维品质,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关键词: 物理思维 新课程 高中物理  大部分高中生由于缺乏构建物理思维的过程,因此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许多阻碍。在新课程全面普及背景下,高中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规律发现问题,
摘 要: 高一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面对化学学科内容从初中“知其然”的知识层次要求提高到高中知识逐渐系统化、理论化、应用化要求,学习物质的化学性质容量突然猛增,大量化学方程式的出现让学生措手不及,学生如果没有学习掌握应用元素化合物内容科学的学习策略,就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降低,为高中化学偏科埋下祸患。文章结合鲁科版第三章第三节硫的转化学习案例,从注重理论指导、善于类比归纳、构建知识网络三个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化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可以采用兴趣化教学、生活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探究性教学等策略实施有效教学。充分显示它的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快乐课堂 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背景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广泛,在教育教学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够突破传统化学教学的种种局限,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图文声像传递教学信息,进行生动而逼真的模拟,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化学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现代
一、目的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单次及多次静脉滴注给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他唑巴坦钠(6:1)后的药物动力学特征,以及他唑巴坦钠(TAZ)对头孢噻肟钠(CTX)药动学特征的影响。结合人体耐受性试验研究结果及临床前药理、毒理研究资料,为该药的Ⅱ期临床给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单次给药药动学试验12名健康志愿者分为6组,每组男女各1人。按照给药方案(二重3×3拉丁方交叉试验设计)在三个周期内分别接受不同
摘 要: 通过自制教具,利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把高中阶段能利用染色体加以演示的章节以实物形式展现出来,教师演示讲解与学生分组探究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整合。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细胞分裂演示模型 教学应用  一、设计背景  新课程提出了模型建构的方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设计了“细胞分裂演示的模型”,在“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染色体变异”等章节的教学中效果显著,使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生命的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部分,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学生探究的重要形式。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加深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等的全面发展与提高。这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参与、机械接受转变为主体参与、主动构建,是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构建生本课堂,实现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