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中的伪目标现象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基本功,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备好一堂语文课的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关系到语文教学方向的确定,关系到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的选择”。关于教学目标设置的问题,已有不少文献论述,经常提到的教学目标设置模式是“ABCD模式”(即“对象、行为、条件、标准”模式)、内外结合模式等。这些论述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发挥了极大的指导作用。然而,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学目标的设置还有种种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是设置伪教学目标:将教学手段或教学过程混同于教学目标,或者设置无法真正实现的教学目标。先让我们观察两则中职语文教案的教学目标的设置(选自《职业中专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有效的教”指的是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它有两方面的表现:第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拳有所获,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实现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能到能;第二是间接地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目标。
  《一碗清汤养麦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梳理故事情节;(2)学习小说所表现的面对艰难而不屈服的精神及其社会根源性;(3)体会小说人物形象。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小说三要素有明确的认识,学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情感目标:学习主人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团结奋斗的精神。
  我们姑且不论这些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有偏差,描述教学目标的语言是否有语法和逻辑上的错误等问题,只针对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来讨论。显然,这个教案里的教学目标的表达有多处地方描述的不是教学目标,而是教学手段或教学过程,比较典型的是“引导学生自学,梳理故事情节”。显然“梳理”、“体会”等行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而不是学习后应达到的行为状态(学习效果)。将教学手段或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组织安排的,因此也可以看成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当作教学目标的结果是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已经被定义为教学目标了。
  产生伪目标有多种因素,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特点是重要原因。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具体而明确的表述”。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后所预期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变化上。对于很多学科来说,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呈现明显的层级结构,先后顺序比较分明,这就形成所谓“体系性”的教学目标。而语文学科却没有这种明显的知识和能力的层级结构,因此“语文课不是由若干课堂教学目标构成单元教学目标,若干单元教学目标构成课程教学目标,一级一级累加性地构成目标结构,而是网络性地、滚雪球性地、积淀性地构成教学目标”。目这种特点使学生在一两堂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没有明显的体现,这就使许多语文教师在设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自觉地用一些倾向于教学手段或教学过程的词语来表述,如上述案例里的“梳理”、“分析评价”、“学习”等。要克服这种谬误,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采用逆分析法进行教学设计
  
  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熟悉常用的语文教学模式以及由此衍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不妨采用逆分析法:首先凭经验确定要开展的课堂活动,接着推断并列出这种课堂活动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然后将所列出的教学效果与语文教学大纲(课标)进行比对,并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些学习效果是否合适。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就修改这些预设的学习效果,进而考虑为达到新的预设学习效果如何调整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这个过程所得到的预设学习效果就是教学目标。例如上述案例里的“梳理故事情节”、“分析评价课文观点”等实际就是教学活动,我们要接着做的事情就是逆分析,分析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比如:“能简要复述故事情节”、“能就文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等。
  
  二 区分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或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三种。课程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通常是概括性的,是总的学习效果。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学生要达到这样的总学习效果,一般不可能通过一两堂语文课,一两篇课文的学习就可以实现,而是要经过反复学习逐步积累形成,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将课程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目标,就难免有伪目标之嫌。例如上述《咬文嚼字》教案里,学生是不可能“通过本文的学习”就可以“对小说三要素有明确的认识,学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的,这两个目标至少是单元教学目标。如果将这两个目标改为“能指出本课文作为小说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和“能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简要表述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目标就明确得多。
  
  三 充分考虑语文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评性
  
  百度百科名片里对“目标”的特点的描述是“明确的(spe-ciIic)、可测量的(meaurable)、行动导向的(actlon-oriented)、务实的(realistic)、有时间表的(time-related)”。如果目标不可测量,就不可能评判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可能是伪目标。要使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成为可观察可测评,最重要的就是选用表述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抽象行为的动词来描述课堂教学目标。如上述案例,如果我们将“梳理故事情节“和“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改为“了解故事情节”和“理解课文观点并能给予评价”的话,虽然能变成目标描述,但是“了解”、“理解”、“能评价”这些行为是不可观察的;如果改为“能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和“能就文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的话,这样的教学目标就成为可观察的,同时也是可评测的。
  
  四 关于表述语文教学目标的句式问题
  
  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使用默认主语混乱的句式,也是产生伪教学目标的原因之一,如上述案例里的“引导学生自学,梳理故事情节”、“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等句式。这些句式让人搞不清谁“梳理故事情节”,谁“品味佳句”。教学目标既然是指学生通过教学后所预期要达到的学习效果,描述教学目标的句式就应该以学生为主语。现在比较认同的句式是以学生为默认主语无主句。
  
  五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分类表述的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导致现在教师们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也纷纷按照这三个维度来分别表述。提出根据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对于扭转以前只注重知识灌输传授,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忽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设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是不是也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表述呢?这是值得商榷的。语文课标提出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来设计,但没有说这三个维度都是教学目标。按照目标的含义,过程肯定不属于目标的范畴。要达到目标当然要经历过程,但是将过程定义为目标显然有悖于目标的含义,是伪目标。让学生“经历某个学习过程”或“学习和体验某种方法”可以是教学目的,但不是教学目标。另外,良好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的养成是长期的。将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一两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是伪目标。
  综合以上所述内容,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不断创新,如果照搬教参的内容,不能灵活运用,语文课堂则会变得死气沉沉,不利用学生个性的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加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必要手段。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科学理论修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都将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显现出来。所以,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设计质量的最基本保证;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中的伪目标现象,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也有利于课后的教学反思,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其他文献
传统的盾构施工方法中,技术人员在盾构机内部操控室中进行现场监视和操作,存在工作环境恶劣、安全性低等缺点,而且在一些如深海海底、微型隧道等工程项目中,施工人员根本不能到达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国务院于2010年7月公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明确指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人才素质教育为战略,以建立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切实有效的改善英语教学质量,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则成为高校新时期的重要课题。在大学英
当代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根基是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无论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还是课程的设置,从根本上来讲并没有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然而,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无论是在教育目标,还是在培养规格与要求上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此带来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和人的终身发展难以符合的严重后果。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
一 问题的提出    “多媒体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特点,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各种媒体要素,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和控制,通过人机互动,呈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直接产物,教学课件的使用方式主要是用“幻灯片”视频,调动学生的视觉,演示教学内容,教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流程,利用可控设备,按照顺序播放的“幻灯片
为探究煤岩显微组分对活性炭表面性质的协同效应机理,按密度分选富集煤岩显微组分,采用KOH活化法制备活性炭,测试了原煤和前驱体煤岩显微组分的性质,分析了活性炭的氮气吸附
电极控制器是冶金电弧炉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其性能的优劣对冶金电弧炉的工作效率、电耗、电极损耗等具有重大影响。传统的PID电极控制器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但由于
一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上好会计电算化这门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和计算机知识结合的产物,学习会计电算化的方法与学习计算机和会计的方法有一定的区别,只有掌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特点,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消除学生当中的思想障碍,这是学好会计电算化知识的首要前提。由于会计电算化的特殊性,这门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完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之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问题,三是思维方式的转变问题,四是外部环境的影响问题。大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中学内容的衔接,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建模思想融入课堂教学,构建和谐的数学教学文化理念,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着力提高大学数学教的水平和学生学的质量,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