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压力、压强的难点分析与突破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j1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力与压强”既是初中物理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解题过程中,学生搞不清楚压力、重力、压强的基本概念,对于固体液体的压力、压强解题方法混淆不清、思路不明,遇到压力、压强的动态变化问题更是无从下手.
  因此,审题时,应首先明确是求解固体还是液体的压力、压强,再进一步明确解题思路.
  (1)固体:初中阶段大部分考题都是将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所以通常先根据F=G算固体压力,再通过p=FS算固体压强.
  (2)液体:因为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所处深度有关,与容器的形状无关,所以通常先根据p=ρgh算液体压强,再通过F=pS计算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力.
  从解题思路中不难看出,找准固体压力和液体压强是整个解题的关键.下面例举经典题型,重点分析,突破难点.
  1固体压力
  基本题型如图1所示,一个重2 N,底面积为200 cm2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中装有10 kg的水,水的深度为30 cm,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解题要点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压力来自于整个容器(包括里边液体)的重力,此题可以把容器和液体视为一个整体,与容器的形状无关,
  即F=G总=G器 G液.
  变式一一个重2 N,底面积为200 cm2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中装有10 kg的水,若将一个重5 N的物体放入水中,水未溢出,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解题要点本题未告诉物体放入水中后的状态,也不知道容器的形状.通过基本题型,我们知道容器的形状不影响桌面受到的固体压力,所以可以选取简单的规则柱形容器加以分析.根据物体可能的状态分为三种情况:(1)漂浮;(2)悬浮;(3)沉底(如图2中的a、b、c).不管哪种情况,都是在基本题型的基础上放入了一个物体,桌面受到的压力来自于整个容器(包括里边液体、物体)的重力,把容器和液体、物体视为一个整体.
  图2(a)、(b)中,物体漂浮或悬浮,此时物体对液体的压力、液体对物体的浮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容器底对液体的支持力也是相互作用力,这四个力都属于整体中的内力,内力不考虑.因此,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为
  F=G总=G器 G液 G物.
  图2(c)中,物体沉底,与容器底接触.但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容器底对物体的支持力仍属于整体中的内力,不影响桌面受到的压力
  F=G总=G器 G液 G物.
  所以,整体法分析时,可以不考虑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将所有视为整体的物体用一个方框代替,此类题型可简化为图3,F=G总.
  变式二如图4所示,一个重2 N,底面积为200 cm2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有10 kg水,若将一个重1 N的木块用细绳系在容器的底部,绳子拉力为3 N,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解题要点在变式一图2(a)的基础上增加了绳子的拉力,拉力产生在物体与容器间,属于整体中的内力,不考虑.图4可简化为图5,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F=G总=G器 G液 G物.
  变式三如图6所示,一个重2 N,底面积为200 cm2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有10 kg的水,若将一个重10 N的实心铁块用细线拴着浸在水中(水未溢出),绳子拉力为3 N,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解题要点始终将容器和容器里的所有东西视为一个整体.这里容器、液体、物体是一个整体,物体浸没(或部分浸入液体)不影响结果.绳子的拉力产生在墙壁与物体之间,墙壁不属于这个整体,因此,拉力不属于三者间的内力,受力分析时要考虑.图6可简化为图7,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F=G总-F拉=G器 G液 G物-F拉
  =G器 G液 F浮.
  2液体压强
  基本题型如图8所示,一个重2 N,底面积为200 cm2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中装有10 kg的水,水的深度为30 cm,求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解题要点根据p=ρgh计算液体压强,与容器的形状无关.
  基本题型主要是对液体压强公式p=ρgh的考查,在此基础上将物体放入或取出将导致液面深度改变,最终影响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这才是难点.解这类题型的关键是要找到变化的深度Δh,而影响液面的根本原因是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发生了改变,即ΔV,因此通过画图找到Δh和ΔV的关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变式一求解液面上升后的液体压强
  (1)一个底面积为200 cm2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有深度为30 cm的水,若将一个体积为500 cm3的物体放入水中,物体浸没而水未溢出,求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解题要点将物体放入液体中会导致液面上升,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增大.此时的液体压强p=ρgh=ρg(h原 Δh),物体浸没时可能的状态:(1)悬浮;(2)沉底;(3)受拉(压)力后处于平衡状态,但只要浸没,V物=V排,与具体所处状态无关,因此取简单的悬浮为例.如图9(a)、(b)分别为物体放入前后的液面,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使液面上升Δh,而Δh部分水的体积恰好为增加的物体浸没体积,即
  ΔV=V排=S·Δh,
  由此可得Δh=V排S,
  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p=ρgh=ρg(h原 Δh)=ρg(h原 V排S)
  (2)一个底面积为200 cm2的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内装有深度为30 cm的水,若将一个重2 N、底面积为100 cm2的木块放入水中,木块漂浮而水未溢出,求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解题要点根据生活情境,学生认为木块浸入液体中占据部分体积V排,液体从木块的四周上升,在变式一的基础上求解Δh为   Δh=V排S-S物,
  这是认知上的一个易错点和难点,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突破.
  物体放入水中,液面会上升,但是水的体积不变,通过画图、抓住物体放入前后总体积的变化,找到突破口.如图10(a)为未放木块前,液面高为h,容器底面积为S,
  Sh=V水(1)
  图10(b)为放入木块后,液面到容器底构成了一个圆柱体,
  S(h Δh)=V水 ΔV排(2)
  整理(2)-(1)得Δh=ΔV排S,
  其中ΔV排可以根据V排=F浮ρg求得.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p=ρgh=ρg(h原 Δh)=ρg(h原 ΔV排S).
  变式二求解液面下降后的液体压强
  (1)如图11(a)所示,一个体积为60 cm3的木块用细绳系在容器底部,向容器内倒水直到木块完全浸没,此时水的深度为20 cm.将细绳剪断,木块上浮,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11(b)所示,求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解题要点剪断细绳木块上浮,V排减小导致液面下降.假设剪断细绳前,液面高为h,容器底面积为
  S=V水 V排1h(1)
  剪断细绳后,液面到容器底构成了一个圆柱体,
  S(h-Δh)=V水 V排2(2)
  整理(1)-(2)得
  Δh=V排1-V排2S=ΔV排S=V露S.
  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
  p=ρgh=ρg(h-Δh)=ρg(h-ΔV排S).
  (2)底面积为400 cm2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将其放在水平桌面上,把边长10 cm的正方体木块 A放入水后,再在木块A的上方放一物体B,物体B恰好没入水中,如图12(a).已知物体B的密度为6×103 kg/m3,质量为0.6 kg.若将B放入水中,如图12(b)所示,求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
  解题要点A、B分开后,A上浮B下沉,V排减小使液面下降,
  Δh=V排1-V排2S=VA1 VB1-VA2-VB2S
  =VA1-VA2S=V露AS,
  再由Δp=ρg·Δh求解.
  变式三如图13(a)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底面积为400 cm2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其底部有一固定轻质弹簧,弹簧上方连有一边长为10 cm的正方体木块A,当容器中水深为20 cm时,木块A有3/5的体积露出水面.若向容器内缓慢加水,直至木块A刚好完全浸没水中,立即停止加水,弹簧伸长了3 cm,求此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解题要点加水前,木块A露出水面的高度为3/5×10 cm=6 cm,浸入水中的深度4 cm.加水使液面上升,木块受到浮力增大(F浮>G),木块上浮,继而使V排变小液面下降.加水的过程就是液面和木块互相影响、位置同时变化的过程,因此,最终状态根据“木块A刚好完全浸没水中,立即停止加水,弹簧伸长了3 cm”确定,木块A上升3 cm,液面也上升.如图13(b).
  整道题需要通过画图将加水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找出液面上升的高度.由图可知,水深原来为:h=20 cm,Δh=h1 h2,液面升高后对容器底的压强为
  p=ρg(h Δh)=ρg(h h1 h2),
  其中h1为木块刚好浸没时的深度10 cm,h2未知.分析题目条件,弹簧伸长了3 cm,即h2 h3=3 cm,h3恰为加水前木块浸入液体的深度4 cm,求得h2=-1 cm,不符合实际,说明画图不准确,Δh=h1 h2< h1=10 cm,液面上升不足10 cm,加水后如图14(c).液面上升:Δh=h木-h2=h木-(h浸-h3)=10 cm-(4 cm-3 cm)=9 cm.
  初中物理压力、压强的求解是重点也是难点,通常固体是先求压力再求压强,液体是先求压强再求压力.因此,解这类题型不能乱套公式,应抓住问题的关键,固体的关键是压力,液体的关键是压强.对于固体压力无非两种:密度均匀的固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压力大小就等于物重;装液体的容器,将容器里的液体和其他物体视为一整体,按照整体法分析求得压力,必须注意哪些不是内力不能忽略.若是液体压强,则以液面到容器底的圆柱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法找到液面变化时对应的体积变化ΔV排 ,从而求解出Δh.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方法,压力、压强的难题才能迎刃而解,希望通过题型分析,方法总结,让学生能更形象的理解这类题型,对这部分的学习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难以接受、教师感到难以处理的内容,而这些难点大部分又是重要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所以,突破难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教学难点的突破.  1日常形成的思维定势带来的影响  1.1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生活经验,对各种事物和现象形成的看法.它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一定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最重要的钥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个环节,如何有效地提出问题,尤其是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不少初中物理教师感觉比较困惑的问题.在笔者看来,问题产生的基础是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问题意识,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此,笔者以课题的形式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1初中物理学习中问题意识的来源探究  从理
情境化、生活化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做到情境化和生活化呢?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学会知识,又提高能力呢?这是广大历史教师必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规律、结论往往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总结概括得出的.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是“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在课程具体目标的知识与技能中第2条是“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
各地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工作每年都要进行,看起来是一项常规工作,但由于关乎入学公平问题,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并为全社会所关注。在实际工作中,招生政策的制定科学与否,关系到招生秩序的稳定;招生行为公平与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为做好招生工作,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入学机会,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自2014年起探索实施“零择校”举措,本着“坚持 变通”的策略,稳步推进落实招生公平,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
期刊
1课题的开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为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成为物理教学的科研者.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传统农具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为了弘扬农村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创造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先进农具.为此,我们提出了“将农村传统农具引入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的课题,该课题已被遵义市基础课题研究组列为市级课题.接到批复通知后,于2015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重点,有的同学看到题目后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教师除了教授电学的基础知识以外,更应重视学习电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快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理清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按照电学的特点去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达到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目的,首先让学
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虽然是对立的,但它们也可以互相转化,动和静是事物状态表现的两个侧面,它们相比较而存在,依情况而转化,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动静结合.在2015江苏高考多项选择题中,这种思想方法表现极为突出.  1 动中有静,从一般到特殊聚焦物体的每一状态  所谓动中有静通俗地说就是把研究对象经历的过程分为无限多个无限小的部分,取出有代表性的极小的一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有代表性的结论,
众所周知,滑动摩擦力做功与路径有关,那么是否路径相同,滑动摩擦力做的功就一定相同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有滑动摩擦力大小相同,运动路径轨迹也相等时滑动摩擦力做功才相等.然而在实际问题当中,特别是曲线运动当中很多情况下滑动摩擦力会隐藏得很深,需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才能识别出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变化.试看如下两例.  典例1 如图1所示,半圆形轨道MON竖直放置且固定在地面上,直径MN是水平的.一小物块
传送带问题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见的一种物理模型.它以生活素材为依据,考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这类试题大都具有物理情景模糊、条件隐蔽、过程复杂、涉及力学知识面广(受力分析、运动学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摩擦生热、能量转化与守恒)等特点,是历年高考力学热点,也是广大考生的难点.学生初次遇到“皮带传送”类型的题目,由于皮带运动,物体也滑动,就有点理不清头绪了.解决这类题目的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