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的六种方法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g77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端正态度,做到学有目标;激发兴趣,做到学有动力;养成习惯,做到学有计划;营造环境,做到学有氛围;排除干扰,做到学有效率;坚定意志,做到学有毅力这六个方面介绍了提高中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并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配合,共同实施。
  关键词:中学生 提高 六要素
  中学生不能沉下心来学习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端正态度,做到学有目标
  教师和家长不要压迫中学生,不能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对待中学生,而要走进中学生的生活,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中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制定正确、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在制定好目标时,中学生要区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制订实现目标的有效措施,随时对照时间表,检验自己的学习落实情况,做到及时清理欠“账”,坚决不添新“账”。
  二、激发兴趣,做到学有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内在的潜力,产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浮躁心理,有效提高学習效率。要让中学生真正沉下心来学习,教师应通过有趣的课堂导入、生动的教学情境、轻松的学习氛围、合理的课程交替、适度的运动调节、必要的精神激励等外力作用,源源不断地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养成习惯,做到学有计划
  首先,中学生要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落实好学习“三部曲”:坚持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堂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及时巩固学习内容。这种常态化的学习习惯看似简单,但难在坚持。
  其次,中学生要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中学生的学习一定要走在教师的前面,当好学习的领跑者,而不是在教师后面拼命追赶。
  最后,中学生要养成归纳反思的学习习惯。中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归纳反思、找错纠错这一学习环节,经常归纳反思有助于中学生在引申、扩展、深化知识的过程中,养成静心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营造环境,做到学有氛围
  基本的学习环境有两个:一个是课堂,一个是书房。课堂这一学习环境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营造的,不能为学生个人所左右,但书房氛围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中学生要学会营造好自己的学习环境,书本要及时整理,桌椅要保持干净,及时清理与学习无关的杂物。学习时,手机、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一律放在视线以外,以便学生能够集中学习注意力。
  五、排除干扰,做到学有效率
  首先,中学生要善于排除内心干扰及各种不良情绪,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如中学生要合理用脑,学会自我解压,不熬夜、保证睡眠时间,学习前提前放松,不想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等。
  其次,中学生要善于排除环境干扰。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有的学生注意力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抗干扰能力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得到提高。如在公共场所背单词,规定背诵的时间和目标,用学习目标强化注意力的集中。
  六、坚定意志,做到学有毅力
  首先,中学生要受得起挫折。学习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经历失败和打击,所以中学生要坚定意志,不能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丧失了自信和勇气。
  其次,中学生要抵得住诱惑。中学生必须把学习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才能自觉抵御浮躁之气的诱惑,不为外部因素所左右。
  最后,中学生要耐得住寂寞。中学生不一定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绝对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应为学好知识甘于寂寞,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前行。
  总而言之,中学生只有运用好以上六种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淑文.中学生学习效率现状及相关因素的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1).
  [2]张文海,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压力、成就目标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3]李金婷.中学生如何提高学习效率[J].农家参谋,2007,(12).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中學)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中国各项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国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的关键所在。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 创业人才 培养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由此可见,国家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在了就业工作的突出位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现状 措施  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1.社会方面因素  从政府层面来看,未能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承担应
摘要:专业汉语课程具有目标明确、内容广泛、专业词汇教学艰难的特点,是留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为学历教育阶段的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汉语工具性支持。本文试图把立体教学法运用于专业汉语教学中,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立体化,构建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互动的教学模式,以期调动留学生学习专业汉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专业汉语 立体互动教学法 运用  专业汉语是一门为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转变。笔者认为,想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可以通过“先学后教”来实现。  一、“先学”先行,自主学习  1.课前先学阶段  课前先学阶段即课前预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将课堂教学的重心或者难度前移,让学生最后通过预习基本了解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本文从长江经济带的视角和滁州的区位优势,提出了滁州文化旅游圈构建的可行性措施,旨在完善滁州的文化旅游圈构建,促进滁州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滁州文化旅游圈 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展示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文化
摘要:音乐课程以美育人,能陶冶学生的性情,美化学生的心灵,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小学生审美情趣的主要途径。本文探究了如何激发小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学习兴趣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小学音乐教师可通过聆听、表演、创造音乐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发现美,从而陶冶学生的情
摘要:民族声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在我国广为流传,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和评价了《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教学方法研究》一书的特点、结构和意义,希望对我国民族声乐教研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国民族声乐演唱技巧与教学方法研究》 特点 结构 意义  民族声乐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秦汉时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依然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珍宝。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声乐已经演变成为人
摘要:本文围绕城市景观在工业化空间生产过程中,出現的空间状态无序化,导致原本被秩序化的人在文化心理层面迷失这一问题,通过设计“社会活动空间”,增强空间的社会性,进而由空间入手探讨对人的言语、行为、思想的积极意义,构建现代城市文化型,实现“空间驯化”的互文关系。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 社会活动空间化  人的活动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两种意义,而意义需要一个适当的空间在总体关系上与一系列事件相匹配。在一
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能融入知识,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而区域活动正是最适合幼儿的一种游戏方式。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门生动、有趣且严谨的课程,内容大多比较抽象,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灌输知识,把科学活动固化在课堂中,导致幼儿对科学活动失去兴趣,不利于科学教育的顺利开展。笔者结合多年的幼儿教育经验,发现在幼儿最喜爱的区域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不仅能让教师教得轻松,还能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是科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获得专业知识之前。”本文以《降落伞》一课的教学为例,阐述了在情境中如何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制作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探究中如何提升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在交流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关键词:《降落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