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和谐文化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要大力发展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1.1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意义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1.2和谐与发展永远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1.2.1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世界的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
1.2.2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
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内而且发生在国际。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1.2.3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常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
1.2.4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人遇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人们精神上的这些不健康因素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
1.3和谐文化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作用
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2.外语教学在世界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中的作用
21世纪是信息、发展、和平的世纪,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渗透、融合的世纪,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不断汇集、冲突、选择、交融的世纪。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人们加强文化交流,生存环境改变要求人类文化缩小差异,促进同化。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外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追踪其发展方向,以提供给学生最新的语言文化信息。在现今的因特网时代,所使用的日语是许多教科书里都没有出现过的词汇、表达方式或标记,即使是日语功底很好的人也常常对电子邮件或网页上的内容感到很费解。
2.1外语教学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与其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种文化都会在语言中打下烙印,而每一语言也会有其文化背景。所以,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是进行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外语教学中不但要有语言观上的认识,技术性的策略亦非常重要。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人类心灵和思想沟通的最基本方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既是交际的手段,又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既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再现,也是沟通不同个体之间的桥梁。语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为了适应对外民族的交流时,逐渐形成了异文化的教学,即外语教学。
2.2外语教学为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并对其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不同的衣着饮食,更在于一个人在他所生长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那种处事哲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等等。这些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2.3外语教学在世界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中的作用
2.3.1导向性功能
弘扬“使人向善”的内涵,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超越权利、功利等对象物的限制,成为一个诗意的栖居者与导引者。任何学校文化的建构,追根溯源,都是以一种对人性的假设作为逻辑前提。在处理人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关系时,因假设的前提不同,于是形成了恶而能动、善而能动、中性而动或中性而互动等不同的德育观。诗意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使人向善”,尊重人是社会存在物和地地道道的自然存在物的根本事实,用诗意的言说方式直接塑造人的文化心理,形成健康积极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的形成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正确地评价社会和认识自我,超越各种给定的对象性关系,对未来生活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不致于在遭逢其它文化冲击和人生挫折时受到影响乃至偏离原定选择或一蹶不振。
2.3.2动力性功能
遵循生命发展的内在本性,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充分感受形象、体验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反思透视,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主体人和独特人。诗意德育不是把外在于人心灵异质的道德知识框架“灌输”到心灵中去,而是从人的生存事实出发,谋求师生双主体间的心灵的敞亮与对话,以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以及知识的陶冶和智慧的激发来使人的生命本身得到关照而充实、和谐、光明,人的生存境界得以提升。也就是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自己的精神亲临现场,以彼此内在的心灵情感去理解对方、感受对方、陶冶对方。这样,由于尊重交往双方的主体性,师生之间所确立的就不再是一种“我—他”的关系,而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我—你”关系,在各自的视野中,对方都不是作为对象的物和远离自己的“他”者,而是倾听着、感受着心灵波动的对话者。这样一来,形成的学校文化具有内在的张力,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留有自我生存的空间和时间,尊重并保护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在“自由”和“安全”的文化氛围里成为一个主动发展而富有独特个性的人。
2.3.3凝聚性功能
追求“以风化人”,促使学校文化发挥感召、激励作用,使广大师生在行动和心理上围绕学校的共同目标奋斗,成为一个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学校人和集体人。一个良好的校园气氛、校园环境往往是一种无形的塑造力,它像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像风一样不可抗拒。诗意德育要求创设一种体现学校主流价值观念和共同理想为核心的教风、学风、校风,从而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饱含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欣赏等积极成分,它不是以规则规训人,而是以潜在的规范性促使在“场”之人主动追求生命完善的过程中获得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由衷地热爱并愿意去维护和更好地建构这一文化现象,并增强人们的荣誉感,激励他们做出成就,为校争光,同时使自己与学校融成一体。
2.3.4超越性功能
我们应追求“以情动人”,促使学校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将荣誉感、责任感、自豪感融为一体,自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人与创造人。人发展除了工具理性的教化之外,诗意情感的熏陶也是应有的题中之义。情感是生命的推动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在学校和谐、充满关怀性的场景中,学校领导通过强化教师的内在的情感体验,教师又把这种体验巧妙地传达给学生,极大地引发了学校管理系统的负熵流,使学校管理系统的总熵值减少,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新的有序状态,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从而使学校显发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管理者的情感可以感染被管理者,当管理者的情感指向学校目标时,被管理者的情感就会有所回应,产生情感共鸣,在管理者的情感感召下,聚集个体精力,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生活、工作活动,为实现学校目标奋斗,从而实现可能性对现实性的超越,自由性对规定性的超越,精神性对物质性的超越,无限性对有限性的超越,使自己成为一个责任人和创造人。
如日本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和日本语言的发展变化,日本是多灾的岛国,自然地理因素、环境迫使日本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以和为贵”的观念得以极大地发展。但建立于1869年的靖国神社把明治维新以来在历次战争(其中多为对外侵略战争)中死去的亡灵作为神来祭祀,这个战争博物馆不仅展示了日军的各种杀人工具,还用最冷血、最无耻的方式讲述它的侵略战争历史,并将甲级战犯(例如东条英机)的照片高悬于墙,让人顶礼膜拜。这样赤裸裸“追慕景仰”侵略的行为,在日本是很大的不和谐,也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靖国神社一直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障碍,一个法国人写道:“是否要在柏林建一个纳粹博物馆呢?别忘了你们杀了那么多人!”一个美国人写道:“我不明白你们怎么能够为战争找到正当的理由。”但一个日本人写道:“我为日本而骄傲!”21世纪的日本,一切看来那么先进、文明、有序,而那个神社里,也是21世纪的日本,一切却散发出刺鼻的霉味。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日本?今天,中日两国有史以来首次同时呈现大国崛起之势,这是对两国共同的考验。也许历史并不能主宰未来,但我们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每个民族应有的责任。中日发展需要沟通,那么外语教学中就有警示学生保持和平、和谐的义务。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要大力发展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文化。
1.1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意义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构建和谐社会,不仅内在地需要而且必将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1.2和谐与发展永远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没有和谐文化,就没有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1.2.1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经济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就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同样不可能实现世界的和谐。和谐文化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包含着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理念,蕴涵着科学发展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和谐文化来指引和推动。
1.2.2建设和谐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需要
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基础。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这种交流、交融、交锋不仅发生在国内而且发生在国际。和谐文化强调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主张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1.2.3建设和谐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体背景的差异,各阶层之间常会发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的法律调解机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会越是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越需要发挥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沟通思想感情。和谐文化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反对相互敌视、相互欺诈、相互对抗。
1.2.4建设和谐文化是促进人的心理和谐的需要。
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这既能够激发人们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个人遇到某种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人们精神上的这些不健康因素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
1.3和谐文化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作用
在现代社会,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还应当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种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代价的做法,是与和谐文化所倡导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文化源泉。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帮助人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必将有利于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壮大,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就能够形成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就能够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处事准则,在处理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时,互谅互让、友好协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2.外语教学在世界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中的作用
21世纪是信息、发展、和平的世纪,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渗透、融合的世纪,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不断汇集、冲突、选择、交融的世纪。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促使人们加强文化交流,生存环境改变要求人类文化缩小差异,促进同化。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外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追踪其发展方向,以提供给学生最新的语言文化信息。在现今的因特网时代,所使用的日语是许多教科书里都没有出现过的词汇、表达方式或标记,即使是日语功底很好的人也常常对电子邮件或网页上的内容感到很费解。
2.1外语教学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与其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种文化都会在语言中打下烙印,而每一语言也会有其文化背景。所以,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是进行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外语教学中不但要有语言观上的认识,技术性的策略亦非常重要。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包含了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语言是人类心灵和思想沟通的最基本方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既是交际的手段,又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既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再现,也是沟通不同个体之间的桥梁。语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为了适应对外民族的交流时,逐渐形成了异文化的教学,即外语教学。
2.2外语教学为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并对其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不同的衣着饮食,更在于一个人在他所生长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那种处事哲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等等。这些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2.3外语教学在世界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中的作用
2.3.1导向性功能
弘扬“使人向善”的内涵,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超越权利、功利等对象物的限制,成为一个诗意的栖居者与导引者。任何学校文化的建构,追根溯源,都是以一种对人性的假设作为逻辑前提。在处理人与社会、自然、自我的关系时,因假设的前提不同,于是形成了恶而能动、善而能动、中性而动或中性而互动等不同的德育观。诗意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使人向善”,尊重人是社会存在物和地地道道的自然存在物的根本事实,用诗意的言说方式直接塑造人的文化心理,形成健康积极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的形成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正确地评价社会和认识自我,超越各种给定的对象性关系,对未来生活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而不致于在遭逢其它文化冲击和人生挫折时受到影响乃至偏离原定选择或一蹶不振。
2.3.2动力性功能
遵循生命发展的内在本性,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充分感受形象、体验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反思透视,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主体人和独特人。诗意德育不是把外在于人心灵异质的道德知识框架“灌输”到心灵中去,而是从人的生存事实出发,谋求师生双主体间的心灵的敞亮与对话,以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以及知识的陶冶和智慧的激发来使人的生命本身得到关照而充实、和谐、光明,人的生存境界得以提升。也就是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自己的精神亲临现场,以彼此内在的心灵情感去理解对方、感受对方、陶冶对方。这样,由于尊重交往双方的主体性,师生之间所确立的就不再是一种“我—他”的关系,而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我—你”关系,在各自的视野中,对方都不是作为对象的物和远离自己的“他”者,而是倾听着、感受着心灵波动的对话者。这样一来,形成的学校文化具有内在的张力,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留有自我生存的空间和时间,尊重并保护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在“自由”和“安全”的文化氛围里成为一个主动发展而富有独特个性的人。
2.3.3凝聚性功能
追求“以风化人”,促使学校文化发挥感召、激励作用,使广大师生在行动和心理上围绕学校的共同目标奋斗,成为一个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学校人和集体人。一个良好的校园气氛、校园环境往往是一种无形的塑造力,它像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像风一样不可抗拒。诗意德育要求创设一种体现学校主流价值观念和共同理想为核心的教风、学风、校风,从而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饱含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欣赏等积极成分,它不是以规则规训人,而是以潜在的规范性促使在“场”之人主动追求生命完善的过程中获得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由衷地热爱并愿意去维护和更好地建构这一文化现象,并增强人们的荣誉感,激励他们做出成就,为校争光,同时使自己与学校融成一体。
2.3.4超越性功能
我们应追求“以情动人”,促使学校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将荣誉感、责任感、自豪感融为一体,自觉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人与创造人。人发展除了工具理性的教化之外,诗意情感的熏陶也是应有的题中之义。情感是生命的推动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在学校和谐、充满关怀性的场景中,学校领导通过强化教师的内在的情感体验,教师又把这种体验巧妙地传达给学生,极大地引发了学校管理系统的负熵流,使学校管理系统的总熵值减少,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新的有序状态,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从而使学校显发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管理者的情感可以感染被管理者,当管理者的情感指向学校目标时,被管理者的情感就会有所回应,产生情感共鸣,在管理者的情感感召下,聚集个体精力,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履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生活、工作活动,为实现学校目标奋斗,从而实现可能性对现实性的超越,自由性对规定性的超越,精神性对物质性的超越,无限性对有限性的超越,使自己成为一个责任人和创造人。
如日本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和日本语言的发展变化,日本是多灾的岛国,自然地理因素、环境迫使日本人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以和为贵”的观念得以极大地发展。但建立于1869年的靖国神社把明治维新以来在历次战争(其中多为对外侵略战争)中死去的亡灵作为神来祭祀,这个战争博物馆不仅展示了日军的各种杀人工具,还用最冷血、最无耻的方式讲述它的侵略战争历史,并将甲级战犯(例如东条英机)的照片高悬于墙,让人顶礼膜拜。这样赤裸裸“追慕景仰”侵略的行为,在日本是很大的不和谐,也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靖国神社一直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障碍,一个法国人写道:“是否要在柏林建一个纳粹博物馆呢?别忘了你们杀了那么多人!”一个美国人写道:“我不明白你们怎么能够为战争找到正当的理由。”但一个日本人写道:“我为日本而骄傲!”21世纪的日本,一切看来那么先进、文明、有序,而那个神社里,也是21世纪的日本,一切却散发出刺鼻的霉味。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日本?今天,中日两国有史以来首次同时呈现大国崛起之势,这是对两国共同的考验。也许历史并不能主宰未来,但我们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每个民族应有的责任。中日发展需要沟通,那么外语教学中就有警示学生保持和平、和谐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