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简.求实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qto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种类别的语文公开课如雨后春笋。细观这些课,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偏颇,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假“繁荣”的热闹现象:随便说,让人莫衷一是;课件傻,让人眼花缭乱;随意夸,让人无可奈何。语文课堂应该倡导“真”“简”“实”,这才是语文教学追寻的根本。
  
  随便说,失真——“误入藕花深处”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满堂灌”“满堂问”,而今有的教师为了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弊端而矫枉过正,滑向另一极端:语文课堂又出现了“随便说”的现象,把语文课上成了学生自由交谈课。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了学生对文本解读失之偏颇。
  案例一:随意解读文本。顾名思义,学生常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思维呈现混乱无序的“散点”状态。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真实状态,就看教师如何引导。如童话《三袋麦子》叙述了小猪、小牛和小猴对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理方法。有教师上这堂课时,让学生讨论:你觉得小猪、小牛和小羊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小猪的做法好,因为它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食品,没多久就吃完了。今后吃什么,可以再想办法。有的说小牛的做法好,因为它留着慢慢吃,还经常拿出来晒。它很节俭。有的说小猴的做法好,它留下一部分自己吃,选上等的做了种子,全种下了地,第二年收了很多麦子。它很聪明、能干。学生各抒己见,课堂热闹非凡。教师赞赏地连连点头。很显然小猴的做法最好,它最聪明,善于从长远出发来考虑问题。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决不意味着教师只能肯定不能否定。课堂上尊重和肯定的应该是学生不同见解中的合理成分,而对于学生认识的模糊之处、不够准确之处,教师则要因势利导,巧妙点拨。
  案例二:忽视文本价值取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惑,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扮演好“解惑”者的角色。在教学《套中人》时,有的学生认为别里科夫是“懂得制度、遵循法规、谨小慎微的合法公民”,有的学生认为他“不近美色,能够自律”是优秀品质,这超越了文本价值!再如《静夜思》,诗人思乡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假如学生在解读时把文本的主旨理解为“思念家乡的情人”,这就窄化了甚至滑离了文本的主体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并不等于可以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原则地迁就学生的任意理解。语文课堂上教师始终是“平等中的首席”,允许学生适度“出错”“出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如果对学生的解读听之任之,不敢加以纠正,久而久之将会导致文本价值的流失,主体价值观模糊,孩子们会“误入藕花深处”。让我们自觉践行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吧!
  
  课件傻,失度——“乱花渐欲迷人眼”
  
  现有人将课堂上使用过多的课件叫“傻课件”。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对于语文课,适量适度的课程资源开发,可以让师生在走进教材的同时超越教材,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但如果开发过度,会影响对教材价值的深刻挖掘。
  案例三:资源开发失度。曾经有位新教师执教《中国石拱桥》时,课堂借助多媒体,设计了30幅图片。一上课,投影屏幕里出现了作者、背景及有关桥的优美图片,教师忙于展示,学生应接不暇。试想一下:30幅图片平均每幅看1分钟,就要30分钟,那学生的思考、讨论、感悟的时间还有多少?教师的引导、总结、提炼的时间又从哪来?一节课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重点都已落空。因此,课件使用应力求做到精当适度。
  多媒体仅是辅助教学手段,我们在相当多的公开课教学中看到,多媒体成为表演的工具,不管有无必要,投影幻灯、录像音乐,一个比一个精致,一个比一个花哨。漫画代替了课文,录音取代范读,教师不再板书,朗诵必定有音乐伴奏,音乐声压倒了学生的读书声,喧宾夺主。教师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小心翼翼地引导着学生沿着所设计的既定图片在上课,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媒体在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形象的声音和画面、开拓学生视野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过多让学生围绕媒体转,势必挤占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欣赏、想象思考和体验感悟的时间。多媒体使用太滥,“乱花渐欲迷人眼”。语文教师要做一个雕刻者,将语文课堂冗杂的、琐碎的东西刻掉,还教学一个简约!
  
  随意夸,失实——“无可奈何花落去”
  
  课堂教学,始终会存在着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或正确,或错误,或偏颇,教师一般都应给以引导和评价。教师的评价目前主要有二种情况:一是一味说好,主要是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其危害是有时会误导学生,使学生接受一些似是而非甚至错误知识。二是泛泛而论,主要是教师分析问题缺乏思维深度,其危害是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陷入浅阅读、浅思维的泥淖。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去评价学生的回答,才能把问题的意域拓展宽,蕴涵挖掘深。在课堂上,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考习惯、思维高度与深度通常是在教师的相机引导、评价中培养提升的。
  案例四:相机中肯评价。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蹲下来看学生》时这样叙述:今年4月初,我应邀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课,上的是古诗《草》。有位小朋友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黄色的。我笑笑说:“是的,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的时候,春风是黄色的。”又一位小朋友不同意,他说春风是绿色的,于是又把黄色的风擦掉,画成绿色。我也笑笑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色的。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话音一落,听课的教师为我鼓掌。接着,又有一位小朋友说:“他们都不对,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于是,他把绿色的风擦掉,把草叶画成一边倒。我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风刮得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听课老师又热烈地鼓掌。这次的掌声当然是给这位小朋友的。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位小朋友说得对。但对前者,我为什么不予以否定?我想,如果否定他们——哪怕态度很温和——不就把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了?而且,说不定还真扼杀了一位未来的诗人呢。
  “对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否则“无可奈何花落去”,教学的求实态度也就没有了依托。
  衡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不应是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而应是内在的积极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并不是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应该是思维的积极主动。
  面对语文课的肤浅和躁动,我不禁从心底发出呼唤:让语文公开课的课堂静一些,沉稳些!
  
  作者简介:江苏省睢宁县梁集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前不久,听了一堂记叙文习作评讲课,感触颇深。此次习作要求学生以“皱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往往首先想到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的皱纹,但是按照教者的审题、选材的要求,首先想到的材料一般容易“撞车”,应当独辟蹊径,另外考虑别人不大容易想到而又切合题目要求的材料。结果班级一些习作素质较好的学生纷纷避开了选材“密集区”,即放弃选择写“师长的皱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另类”的皱纹:有四篇写少年老沉者的皱纹,文章
期刊
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个学期单凭课本上每单元规定的那六七篇作文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常进行一些小练笔。这些小练笔以课文为凭借,以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下面是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小练笔的几种形式。    一、观察插图,描一描    在教
期刊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评价塞首小令是极为精确的。我安排两节课来学习这首诗。第一节课是训练学生朗读、背诵,并指导学生作画,让学生“绘”出诗中之画。第二节课是赏画、写文章。让学生写出画里画外之意。用这种方法教读此诗
期刊
每每说到“生成”,总有一则故事浮上心头——  有一位企业家朋友要在客厅钉一幅画,请一位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砸钉子,邻居说:“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在上面。”朋友听从了他的意见,让他去找所需的木块。邻居是个热心人,很快将木块找来了。正要钉的时候,他又说:“木块有点大,锯掉点就好了。”于是他又回去找锯子。锯子找来了,没锯几下,他便停了下来:“哎,这锯子太钝了,得锉一锉。”他将锯子扔在一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作为此学科的教师在其课堂上的用语,更应做到“正确、熟练、有效”据笔者观察,许多语文课的教学用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对语文课堂的“导入语”“提问语”和“评价语”以及其他用语存在的问题作一揭示,并根据笔者的思考研究提出改进策略。    一、导入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首
期刊
前不久,我认真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被书名吸引住了。教室,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第56号教室是怎样的一个教室?这个教室里又会创造出怎样的教育奇迹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地阅读起来。  在字里行间流连徘徊,细细品味雷夫老师的那份智慧与爱心,咀嚼雷夫老师那份对教育的激情和投入,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那间“又小又破的、屋顶漏水”的第56号教室,经过雷夫老
期刊
[案例背景]    一年级新生入学了,他们背着书包欢欢喜喜地进入小学大门。打开书本,画面丰富,内容精彩,满怀好奇想读读看看,可他们却不认识其中那么多的生字。面对这些阅读障碍,我们的教师、家长曾经伤透脑筋,不知如何在短时间内解决这—难题。如今事实证明办法是有的,那就是改革识字教学,促进学生快速发展。而开设“生活化识字活动课”,以课内教材为主,课外开放识字为辅,便是—个有效的办法。  春节期间,我们布
期刊
读诗是一种高雅艺术,我国从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好的诗词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启迪思维。《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诗词是一个无形的、看不见的、高尚的活动,而对一个读诗不多的初中生来说,欣
期刊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着眼未来,明确指出低年级口语交际的目标: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认为,强化学生“说”的意识,提高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应作为低年级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来实施。担任科学课和低年级语文课的我对低年级口语交际进行了探索,把口语交际与科学探索有机整合。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寻能提高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的良策
期刊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形成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便是“综合性学习”。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指导学生大力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引教材资源,在文本重建中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