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已推进十多年了,北师大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用稿),十年后,修订出版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笔者是一线物理教师,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推进新课改,对两版课标都进行了认真地研读,之前就两版课标在“前言”和“课程目标”部分修订前后之变化的文章发表于《中学物理》上,这里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研读新课标实施建议的一些体会.
新课标一个最突出的变化是从过去只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过去我们只重视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现在新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会不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推行新课改,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更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学习.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等各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联系生活,联系实际.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觉得我们的教学是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生活体验,所学习的知识是能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自然就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那么现实当中情况如何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教学评价中的一些实例.
南通市的一道中考题:“小明一家是美满的三口之家.为了倡导民主的家庭生活,小明和爸爸分别设计了一个家庭决策表决器.爸爸设计的是一票通过器,其原理是:三个并联的开关控制一盏灯的亮灭,只要一人赞成,闭合所负责的开关,灯就亮,灯亮表示决策通过.而小明设计的是一票否决机只要一个人否决,断开所负责的开关,灯就不亮.给你一只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三个开关与若干导线,请你替小明在下面画出他要设计的电路图”.这个题目考察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以及对最简单逻辑运算的掌握程度,有一定难度.抛开这里所考察的知识来讲,笔者觉得这个题目纯属于闭门造车,为考试而人为捏造,完全脱离实际,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想到一个三口之家,为做不做某件事做一个决定绝不会去费脑筋开发表决器,因为口头表决、举手表决都能在一分钟内解决的问题,谁会花钱花时间去连接电路来完成呢?
新课标第33页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纸笔测验的试题和课后作业题,应尽量创设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在设计这些试题时,注意题目的取材应尽量贴近生活,情境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编制上面这道题的老师肯定是想出新,想创设一个新情境来考知识,但他想当然地把学生和老师都当成了傻子.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时不可能有实际的情境体验,也不可能把这样的情境用于以后的实际生活,若学生总面对这样的题目,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会一点点被消磨,这对新课标的贯彻是极不利的.
同样是电路设计的创新题,下面的几个题恰恰是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比如:“楼道内声控和光控自动控制电路”、“火车上厕所是否有人的提示电路”、“轿车车门没关提醒电路”、“轿车安全带未系报警电路”等.随着我国不断实现城镇化,越来越多的家庭住进了新建的小区,小区楼道里越来越多地用上了一些自动控制电路;也有很多学生随家长外出探亲旅游,或跟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到城市上学都坐过火车,对火车上的一些现象有过见识;轿车进入千家万户也不再是梦想,不少学生上学是由家长每天开车接送的.这些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例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去探索,解决这些题目他们除了能学会物理知识,又能让他们体验到物理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学好物理就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变革,学生当然就愿意去学.
这样的例子还有如“气凝胶造飞机”,“钛合金眼镜框”,“磁悬浮列车的原理”等.有的同学分析“电动自行车的原理和能耗效率”;有的举例“利用热水熔钻机在南极钻井”,有的举例“家用电热水壶烧水”.相比来说制造飞机比制造眼镜框当然要高大上,磁悬浮列车肯定比电动自行车更站在世界科学的前沿,热水熔钻机比电热水壶肯定更能博人眼球,但你觉得学生对哪些有体验而更具有亲近感?哪些会给学生答题造成人为障碍而使学生对学习心生厌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多个版本的物理教材中也专门有一个版块就叫“生活·物理·社会”,可见新课改要引导我们彻底转变过去那种读死书而与生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但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就在课标教学建议联系生活这一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物理学与生产、生活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有些内容可以精选、精讲,有些内容可点到为止”.
这里举这么一个将庞大信息在有限时间内塞给学生的典型例子.2012年常州市中考物理试卷.这张试卷多个题目都有很深厚的背景:第1题美国“猎鹰9号”火箭把“龙”号飞船送入太空;第2题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第3题溧阳首创“移栽油菜稻草全量还田技术”;第4题法国科学家发现行星“葛利斯581d”;第6题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第9题屠呦呦加热青蒿水溶液分离药物;第18题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单层硅分子薄膜技术;第19题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第20题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第22题常州大学研制PM2.5净化器;第27题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第29题《论衡·是应篇》中记载的司南;第30题美国每年有800人因为食用遭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而患病.花这么大篇幅摘录这些内容,总共30道题的试卷有13道题有背景材料,学生看到这些时怎么会不眼花缭乱?这里可谓古今中外、上天入海、航天医药什么都有,这哪里是一张初中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中考试卷,简直就是一套自然科学简史.为了出新而想尽一切办法地过度包装绝不是一两例,对题目的包装真的应该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点到为止”才好.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的物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当然我们也必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时我们一定不要人为捏造的假联系,情境设计要真实;既要考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多联系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要总用高大上的前沿科技去忽悠人;最后还得去除过度的包装,不要让过度包装干扰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我们的教学真的这样联系实际,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学有所成,才能更爱学物理.
新课标一个最突出的变化是从过去只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关注知识建构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过去我们只重视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现在新课标要求我们关注学生会不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推行新课改,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让学生更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可持续学习.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资源开发等各方面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联系生活,联系实际.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觉得我们的教学是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生活体验,所学习的知识是能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学生自然就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那么现实当中情况如何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教学评价中的一些实例.
南通市的一道中考题:“小明一家是美满的三口之家.为了倡导民主的家庭生活,小明和爸爸分别设计了一个家庭决策表决器.爸爸设计的是一票通过器,其原理是:三个并联的开关控制一盏灯的亮灭,只要一人赞成,闭合所负责的开关,灯就亮,灯亮表示决策通过.而小明设计的是一票否决机只要一个人否决,断开所负责的开关,灯就不亮.给你一只小灯泡,一节干电池,三个开关与若干导线,请你替小明在下面画出他要设计的电路图”.这个题目考察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以及对最简单逻辑运算的掌握程度,有一定难度.抛开这里所考察的知识来讲,笔者觉得这个题目纯属于闭门造车,为考试而人为捏造,完全脱离实际,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想到一个三口之家,为做不做某件事做一个决定绝不会去费脑筋开发表决器,因为口头表决、举手表决都能在一分钟内解决的问题,谁会花钱花时间去连接电路来完成呢?
新课标第33页教学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纸笔测验的试题和课后作业题,应尽量创设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在设计这些试题时,注意题目的取材应尽量贴近生活,情境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编制上面这道题的老师肯定是想出新,想创设一个新情境来考知识,但他想当然地把学生和老师都当成了傻子.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时不可能有实际的情境体验,也不可能把这样的情境用于以后的实际生活,若学生总面对这样的题目,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会一点点被消磨,这对新课标的贯彻是极不利的.
同样是电路设计的创新题,下面的几个题恰恰是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比如:“楼道内声控和光控自动控制电路”、“火车上厕所是否有人的提示电路”、“轿车车门没关提醒电路”、“轿车安全带未系报警电路”等.随着我国不断实现城镇化,越来越多的家庭住进了新建的小区,小区楼道里越来越多地用上了一些自动控制电路;也有很多学生随家长外出探亲旅游,或跟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到城市上学都坐过火车,对火车上的一些现象有过见识;轿车进入千家万户也不再是梦想,不少学生上学是由家长每天开车接送的.这些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例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去探索,解决这些题目他们除了能学会物理知识,又能让他们体验到物理是与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学好物理就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变革,学生当然就愿意去学.
这样的例子还有如“气凝胶造飞机”,“钛合金眼镜框”,“磁悬浮列车的原理”等.有的同学分析“电动自行车的原理和能耗效率”;有的举例“利用热水熔钻机在南极钻井”,有的举例“家用电热水壶烧水”.相比来说制造飞机比制造眼镜框当然要高大上,磁悬浮列车肯定比电动自行车更站在世界科学的前沿,热水熔钻机比电热水壶肯定更能博人眼球,但你觉得学生对哪些有体验而更具有亲近感?哪些会给学生答题造成人为障碍而使学生对学习心生厌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多个版本的物理教材中也专门有一个版块就叫“生活·物理·社会”,可见新课改要引导我们彻底转变过去那种读死书而与生活与社会脱节的现象,但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就在课标教学建议联系生活这一部分中,有这样一段话“由于物理学与生产、生活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教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有些内容可以精选、精讲,有些内容可点到为止”.
这里举这么一个将庞大信息在有限时间内塞给学生的典型例子.2012年常州市中考物理试卷.这张试卷多个题目都有很深厚的背景:第1题美国“猎鹰9号”火箭把“龙”号飞船送入太空;第2题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第3题溧阳首创“移栽油菜稻草全量还田技术”;第4题法国科学家发现行星“葛利斯581d”;第6题卡梅隆乘坐“深海挑战者”号潜入马里亚纳海沟;第9题屠呦呦加热青蒿水溶液分离药物;第18题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单层硅分子薄膜技术;第19题英国科学家研发出“激光橡皮”;第20题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第22题常州大学研制PM2.5净化器;第27题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第29题《论衡·是应篇》中记载的司南;第30题美国每年有800人因为食用遭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而患病.花这么大篇幅摘录这些内容,总共30道题的试卷有13道题有背景材料,学生看到这些时怎么会不眼花缭乱?这里可谓古今中外、上天入海、航天医药什么都有,这哪里是一张初中学生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的中考试卷,简直就是一套自然科学简史.为了出新而想尽一切办法地过度包装绝不是一两例,对题目的包装真的应该如课标中所说的那样“点到为止”才好.
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的物理教学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当然我们也必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样才能保持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在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时我们一定不要人为捏造的假联系,情境设计要真实;既要考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多联系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要总用高大上的前沿科技去忽悠人;最后还得去除过度的包装,不要让过度包装干扰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我们的教学真的这样联系实际,学生才能学以致用、学有所成,才能更爱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