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济先生的“诚”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黄济恩师80寿辰的时候,我写了下面几个字:“参天地寻真理以诚造就道德文章,撷英华惠后生由宽培育人格学问。”我的国学实在粗浅,只能用这句不对仗的话来表达对于先生的人生之气象的理解,我觉得,“诚”是先生人生之精髓。
  记得1986年读研究生期间,到北京访学,拜谒先生,那时的我懵头懵脑,完全是一个乡下后生,憨直傻勇,向先生去请教论文中的问题。先生耐心解答之后,又把我领到楼上的王策三先生那里。我们一起谈完之后,两位恩师又送我下楼。我至今还记得先生穿一件白色的棉布衬衣,明而无华,先生转身时刻身上自然显露的温厚、澄明、豁然、从容,给予我无穷的回味。
  1990年考博士之前,我给先生写了一封幼稚的信,讲自己对于教育哲学的热爱,说要拜在先生门下学习。先生的回信,对我这个基础教育先天不足(1968-1977年间接受的中小学教育),又没有本科学习经历的乡下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啊!临考前一天,到了北京,住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地下招待所,给先生打电话说我来考试了,没想到,就几分钟,先生到招待所来看我。考完后,先生把我们参加考试的8位学生请到家里吃饭,席间,他说,他最多能招收两个博士生,所以很歉疚。先生之诚,可见一斑。
  跟随先生读书之后,耳濡目染渐渐增多,对于先生的人格气象开始有了了解。记得在一次高校教师高级进修班的课程里,先生讲“诚”,说“诚”是天地之本然,人生致诚是人之本性的实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在中国哲学中,“诚”是统摄性的,具有本体论的高度。我那时感兴趣的是西方哲学的解释学,对于中国哲学因一窍不通而不感兴趣,但是却记住了这个“诚”,对“诚”的知识若有所悟。我那时对生活本体论感兴趣,“诚”也许是以人生的真实无妄的态度建立与世界的本然关系。同时,“诚”也引发了我对先生的学问人格的理解,更确切地说,这个“诚”的知识突然使我觉得先生治学做人的生命之操守就是一个字:“诚”。“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
  先生的道德人格表现了一个“诚”字。这个“诚”凝结了先生的宽厚、仁慈、质朴、豁达、真挚。“致诚则众德自备”。先生的自然纯朴源于对于诚的追求,他的仁、义、爱等德行,皆源于“诚”,以“诚”为基础。先生的道德人格不是刻意修炼的,而是自然而然的,像水一样自然流畅,像阳光中的花朵一般从容绽放。我理解,这样的道德人格一定是在“诚”的引导之中的,因为道德不是表现或渲染,它一定是静静地生长,一定是默默地“润物细无声”,不是高远不可接近,而一定是像土地的厚重一样实在,像小草的质朴一样平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先生被整到锅炉房烧锅炉,一烧就是7年,他烧的暖气,每年都最好最热。在那个特殊时代接受改造的环境里,先生也是出自本然地把事情做到最好。有一次教育系同事的孩子掉到下水道里,先生就从窨井下去,在污水中寻找了几个小时。先生从来不多说什么,而只是实实在在地行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与德一定是以最朴实的行动来实践的,“道已素声合”,先生就是这样的自然,这样的平常。就如他每天的晨练,不是太极气功那般的修炼,也不是跑跳打球那样的勇猛,只是迈开大步、实实在在、平平常常地走路。从先生身上,我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高明见于平常,本真见于朴素。
  先生的教,乃是“诚”字。诚乃教之本,诚才能感动人,诚才能立人。先生从来都是把立人作为教与学的根本。先生从来不会叫学生做什么,他只是与学生一起去做。1992年的时候,我们去人民大学旁边的三师附小参加师范教育的座谈会,先生那时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他与我们一样骑车前往。一起讨论问题的时候,遇到难以判定的迷惑,他一定是查阅多种资料,作出明确的印证,再与学生一起讨论。有一次在先生家里吃馄饨,我说起我的论文中间接引用的一段古文献,先生马上放下碗去查找原文,并且指出了我引用的错误。先生的这一切,是出于他明朗真实的本性。我对西方哲学的偏执与粗浅的认识,常常引发我和先生之间观点的争论,面红耳赤不足于形容我在争论激烈时候的表情,但我和先生真挚的情感就是在这种争论中建立起来的,这是先生以“诚”立教的必然。我对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是那么固执,先生并不赞成我的选题,但他依然宽容地支持我做自己的研究。他了解我愚顽而执拗的本性,让我在学术中尽情地发挥这种执拗和愚顽,他的“诚”既明己又明人。现在,我开始指导博士生了,才能慢慢理解先生的立人之道了——“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诚才能明,才能立,才能教,才能化育,才能“嘿然而喻”。先生的诚是一种泰然自若的至静至灵的内心状态,默观人间,洞悉世事,沉思至理,不为纷杂的现象、外物所扰,在静的内心绽放和喷涌着真挚,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平常与细微的行动中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与热爱,将高明的道理自然地表现在平凡的生活中,行止语默,无不合于至善。
  自然而素朴,平凡而高远,在谦虚中寻求智识,在乐道中践行美德,表现出一种纯真、笃定、泰然的人格气象。这就是先生的心性。这样的生命境界是丰盈的,是通达积极的,像天地万物一般,出自本性而自然,没有造作,没有渲染,清亮澄明,就如崇山峻岭中的山涧小溪,虽然遭遇万千曲折与坎坷,依然在自若、快乐、从容中流淌,在平常和自然中显露出无限的磅礴之气。诚的境界,是义的境界,也是仁的境界,着力勉强而从之,则不自然,先生的诚是一种自然的合道,是一种真实的本性,是他以真诚的气度和健全的心灵体悟天地万物人事的必然。
  我虽不在先生的身边工作,但能处处领受先生的诚。先生生肖属牛,我也是。我自以为,我追随着先生的道。同门建福兄说,同志为友。先生于我亦师亦友,这是我一生的幸运。2006年底我眩晕跌倒,脑部受伤住院,先生打电话嘱我好好治疗,说经济上有他呢。我那时头痛难忍,而内心却一轮明月。
  2009年12月去北京,建福、中英陪我去看先生,离开的时候,先生还是一如既往,自然地送我们下楼,上车,离开。看着先生在寒风中瘦弱的身躯,我突然想起,2007年我去先生家,离开的时候是深夜了,他牵着我的手,无言地把我送到新风南里小区的门口。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无言中。
  (作者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瑞芳)
其他文献
在教学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路边种着一排柳树,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小东从第1棵树跑到第200棵,一共跑了多少米?  对于这道题的教学,我突发灵感,大胆设想,设计并生成了以下课例。    一、用图解题    师:同学们,你们提前试做的时候,是怎样解决这道题目的?  生1:我直接用算式:200—1=199,199×5=995(米)。  师:为什么?  生1对算式中“1
一、科研之难:想说爱你不容易,何时让我真心待你    在一所高中担任教科室主任,直接面对的就是教育科研。说起科研,教师们心里犹如打翻的五味瓶,“爱悠悠恨悠悠”,且爱少恨多。不少教师在遭遇论文评比“寒冬”之后,向笔者抱怨,要不是评职称才不去受这份罪。也有的老师说,他教书这一辈子也许就是“挤”了两篇职评论文了。写论文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一个字:愁;三个字:愁啊愁。笔者总结了老师们几种对待科研的态度和做
当前,“有效教学研究”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作为山东省课改定点联系学校,我们山东省乳山市第一中学以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为指导,学校、教师和学生一体联动,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163高效课堂教学”经验在《威海教育》2009年第4期做了经验介绍,2009年12月,威海市有效教学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学校的有效教学经验做法受到与会人员的一
有一个故事,一直印在脑海里:一个球上有两个孔,相互贯通,球内却是九曲十八弯。一根线在手里,如何快速从这头进去、那头出来?答案是智者用蚂蚁牵引棉线,另一头是蜂蜜。我想那一定是一次完美的旅程。  伴随着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智者的教师能否找到一个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曲径通幽的“棉线”与“蜂蜜”,无疑成为摆在每一个政治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位教学理念徘徊在陈旧与创新之间的中年教师来说,那好
好奇心是人类的基本特征。通过评价学习的自然规律,探究过程可以给儿童在形成和保持新的世界观方面所需要的直接反馈和个人经验。这些观点可以简化为:探究怎样才能使儿童在获得和理解科学概念的方式上有所不同?    蝴蝶是从哪儿来的?  云是怎样形成的?  太阳在晚上的时候到哪儿去了?  蚂蚁吃东西吗?  冬天的时候,为什么天黑得那么快?  怎样才能点亮闪光信号灯?  从早年开始,人类就对遇到的自然现象感到迷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2010年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以来,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央财政于2010年专项拨款5亿元支持启动“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标志着国家级教师培训政策的重点转向农村。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全市拥有普通中小学(含幼儿园)12 242所,专任教师23
一、缘结新加坡    2007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接受新加坡教育部科技司的诚挚邀请参加了面向新加坡全国中小学200多名华文教师举办的名为“从课堂到网络学习社群——华文教学”的华文教育科技研讨会。与会期间,何克抗教授作了关于“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的主题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支撑跨越式项目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四大
帕斯卡尔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  在乡村教书,我对芦苇可谓情有独钟:夕阳轻泻舒卷的音韵,依稀的枝叶润吻凉凉的金风,如越过乡村旷野的风铃声;抒情的目光漫过收刈的畦垅和芦竹最缀的清水塘,我如—只归鸟扑向鲁汀河边,与秋水芦花对语,聆听飕飕秋声,心如一朵莲花开放。  芦苇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一方瘠土,筛风弄月,潇洒倜傥。芊芊芦
小区门口新开了一间小小的包子铺,早晚供应包子。小区离地铁站、公交站都不远,赶地铁挤公交上下班的人经过那里,远远就能闻见热腾腾的包子的香味。包子铺的生意很好。  包子铺是小区门口蔬菜铺的那对中年夫妻开的。他们把蔬菜铺隔出一块地方,靠里的一部分放桌子,朝外的一部分放案板、炉子、蒸笼。  那对中年夫妻很和善,又很勤快,铺子打理得干净有条理。男人姓李,老的少的都亲切地叫他们夫妻“李哥李嫂”。  李哥李嫂之
一、引言  人是理性的动物。但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并非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是需要以某种活动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达到的。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启蒙是教育理所具有的内涵,有学者也曾表示“启蒙与文化和教育均属同义词”[1]。当然这里的启蒙不是指某种特定的时代精神,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指在个体心智发育和成长过程中,推动着个体认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