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探微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Sky_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在创造目标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创造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独立创造的高层次的阅读审美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而适应语文教学改革,全面体现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改变制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创新能力 创造思维
  
  阅读过程中,读者对阅读文本作主观审视,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理解,从而提出自己独到的或有新意的见解和观点。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不同读者会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这就是创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和能力,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创新教育,使其阅读创新能力由低到高逐步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达到新课标的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一、阅读创新能力
  阅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主动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活动,包括一般的思维形式,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也包括特殊的思维形式,如直觉思维,还包括观察、记忆、联想、想象等智力以及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的心理活动。课文是作者创新思维的结晶,文本的创造性给读者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读者的创造性又丰富和扩展了文本的创造性。在阅读中要勇于冲破固定思维的束缚,善于开拓新的思路,进行创造性阅读。
  二、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基础,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新的潜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学生自主阅读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活动应从单向型的直线往复转变为网络式辐射型,即把老师单向灌输知识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开放的、主体的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置身于充满智慧和人类经验的环境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全过程,保证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要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意味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会运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课文。例如,让学生参与确定有意义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动的、自主的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控,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课文;能把带有个性化色彩的阅读感受、理解及生成的问题带到集体中去交流,在合作学习的讨论交流中,善于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得到丰富完善,使生成的疑问得到解决。
  在课堂的阅读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要善于发现、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起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学习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因此,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质疑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扩张学生思维的力度。其次,要鼓励质疑问难。质疑即改变单一思维解读的思维模式,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进行逆向或多向思考,多问“为什么”,以批判的态度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要敢于质疑,经常反思。如:孔乙己和范进谁更可怜;为什么黛玉刚进贾府时对贾母说自己“只刚念了《四书》”,而对宝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等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阅读反思环节中的发现比单纯地认同作者的结论更有价值。最后还要释疑解难。教师针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并由此引向纵深。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阅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多种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的构成要素是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辨证思维。它们密切结合,既互为条件,又互为基础,在创造性阅读活动中交叉进行。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可使知识产生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链接,既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充分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广泛地课外阅读,从而拓展了语文学习空间。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
  2.辐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辐合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是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得到一种正确结果的思维方式。辐合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是分析、比较、综合、选择的思维能力。辐合思维的培养主要是训练学生能够围绕问题对不同解答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选择,从中获得最具有创造性的结论。
  3.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在人们早已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对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及其关系做出一种迅速识别、深入理解和综合判断的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学习和训练,让他们展开创造性的直觉思维,从而做出超越常规的创造。
  4.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想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的途径和基础,其主要特点是形象性、概括性和创造性。语文教材60%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它们都是作者审美想象的产物,因而我们在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1)联想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多种联想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联想契机、方式、作用,把他们作为“原型启发”,借以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和运用广泛多样的联想。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运用各种联想来增强对课文内容感知的深刻性,加强对课文欣赏的生动性。最后,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中的思维主题进行各种定向的联想活动。
  (2)想象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和激活学生积累的审美表象。
  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想象借以依据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在课文规定的情境范围和趋向内去驰骋想象,避免出现胡思乱想。
  (3)想象比联想更进一层,它把记忆表象改造成新形象,通过它领会到蕴藏在深处的言外意、弦外音。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后主浪漫的想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现实的想象等等。
  三、阅读创新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创新阅读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阅读需要敏感的心、激越的情,需要生活的历练、文化的感悟。为此,我们必须为创新阅读的思维能力培育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尊重和维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才能让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思维有发展空间。二是坚持互动性原则。频繁有效的互动,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保持畅通,不至于重蹈传统阅读教学僵化的覆辙,还可以培育学生持续的阅读动力。三是坚持民主性原则。要彻底摒除教师的“话语霸权”,解除束缚学生手脚的枷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开放多元的阅读体系,让每个学生都精神愉快地走进阅读教学中,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四是坚持活动性原则。让学生在多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情趣,习得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智慧潜能。五是坚持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弘扬学生的学习个性,尊重学生学习习惯,使学生个体得到应有的发展。六是坚持发展性原则。现代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牢固基础,提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支持。
  创新阅读教学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开发潜能,掌握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继续学习乃至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中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作文教学是项复杂的工程,涉及语言表达、层次设置和主旨凸显等诸多层面。本文试图从价值观的角度切入,通过构建沟通平台、培养审美趣味和拥有精神追求等方法,引导学生建构追求真、向往善、崇尚美的价值观,继而从根本上提高作文的品位。  【关键词】价值观 建构 求真 向善 尚美  人无硬骨不立,文无精魂不灵。在作文教学方法多样的今天,不少老师将作文教学的重心放在了语言的精美、层次的鲜明之上,导致学生越
【摘要】成语和文言文学习有着紧密而微妙的联系。成语中的字词和很多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都存在着同词同义的现象,此外从成语中还可学到一些文言文中的语法知识,掌握了成语,就能为更好的读懂、理解文言文奠定基础。  【关键词】成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语法    时下,有许多中学生觉得文言文很难学。至于难学的原因,就不再深究,这里只想探讨一下如何从成语中学习文言文的问题。也许有人会问:成语中能学习文言文吗?能
【摘 要】苏教版《选读》中《魏公于列传》一文,对“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中的“过”字课本注解为“过分。指超出常格的礼数”,笔者以为当作“拜访,探望”讲;同时,对课本及教参中其它注译存疑之处均发表管见。  【关键词】《选读》 注译 疑点     《魏公于列传》是《选读》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有一句话“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前句加点的“过”字,课本注解为“过分。指超出常格的礼数”。
【摘 要】项脊轩是归有光当年潜心读书的地方,也是他对亲人——祖母、母亲、妻子等留有深刻印象的地方。文中,作者借对“百年老屋”几经兴衰的记述,对家庭琐事的回忆,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关键词】景物 细节 抒情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将作者对坎坷人生的深切体验与亲情交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文章之所以感人,其魅力便在于一个“情”字,文中一字一
【摘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该是个性化的。鉴赏中,调动、运用自己独有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才能真正完成作品的再创造,形成能让自己信服的体悟和解读。  【关键词】阅读鉴赏个性化再创造    文学作品的鉴赏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由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这一性质决定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该如何鉴赏呢?这是语文教师必须重点把握的内容。特别是
【摘 要】高考作文出题的理念、形式与平时的写作教学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希望高考作文题能够体现一定的原则,并保持其原则的连贯性:原则之一即让学生的写作侧重于理性,原则之二是让写作教学注重思辨能力的培养,原则三为引导学生的写作内容与语言趋向个性化。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 理性 思辨 个性    高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不容置疑,高中学生的写作训练更是受高考作文出题原则的制衡。在某
一、文本定位  人教版第五册第六单元是《孟子》选文专版,其选文章依次为:《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襄王》、《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这几个课面就内容简单复杂层次而言,应该是由复杂到简单。如果教者在教学过程中依序而教,这恐怕很难收到效果,如果改变现有顺序,这倒可以收到板块教学整体之奇妙。  二、操作过程  孟子善用故事说理,其文章多取譬设喻。基于此,我们先完成《弈秋》、《齐人有
【摘 要】笔者以为将内容分析的教学方式应用于语文课堂的教学,能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以任务分析方法运用《雷雨》一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任务分析 《雷雨》 教学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由“教的过程”向“学的过程”的转向真正体现了“学习是学习者的学习”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教学内容的设定到教学流程的设置都进
【摘要】作文材料有着丰富的来源,语文课本、课外资料或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选材的无尽宝藏。只要用心去发现和感受,就会有“涓涓细流”的材料汇集,也定有“波涛”般的惊人篇章。  【关键词】作文;选材    十几岁的学生,正是草尖上挂着露珠的年纪。每一位少男少女都是一首诗,都是一座储量丰富的矿藏。他们个性鲜活,个个怀着对生活热烈的爱和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他们用心灵彩笔抒写作文,扬起生命的风帆,苏霍姆林斯基说
【摘 要】《项链》是高中语文中经典的传统课文,它是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它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典型形象,在玛蒂尔德生动形象和精彩故事的背后,丈夫路瓦栽对她形象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项链》 路瓦栽 形象塑造 情节发展  《项链》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它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