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g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习初中数学概念时,很多概念都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也有很多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也不会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初中三年的数学课本进行系统的整合,并在新概念讲授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式的、全面地讲授。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举例概念教学中如何体现知识之间的环环相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借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全面细致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键词】数学概念;知识体系;发散思维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它是数学学科的精髓、灵魂,是学生进行计算、解题、证明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一贯注重概念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也重在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知识网络。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数学概念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体会。
  一、重视概念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不需要布置学生完成其它高强度的题目,也不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多少技巧性过强的方法。但需要教师适时恰当地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掌握方法。概念的学习是最好的素材和抓手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数的分类,明白数有正数、负数,还有零。正数与负数是数的分类里两个相反意义的概念,有正数就有负数,就像方向有东就有西,有南就有北。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这样理解,那么学生就会慢慢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也引导了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的全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接触到有理数的概念,明白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在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归纳有理数也可以分为正数、负数和零。笔者认为,这个分类更加有效,更加方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组成。因为整数与分数在小学就已经学过,对学生来说没什么新鲜感。而区别小学整数与分数不统称为有理数,关键是因为到初中数的范围拓广了,包括正数、负数与零。
  在学生理解有理数的组成之后,教师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来了。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我们既然学习了有理数,那么我们下一步还会学到什么呢?笔者认为也许这只是一个很简单、很普通的问题,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普通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个问题告诉学生学习不仅需要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推进,还需要灵活、全面地思考。这种思考往往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与加强。因此,学生要学会这种思考方法,首先要求教师不能僵化、死板地盯着课本,必须熟悉教材,有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更要求教师借助这个点来点拨与提升学生思维的意识。否则,学生所谓发散思维也只能在题山题海中培养了。当然,这样的问題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适过多展开,只需要让学生明白可以这样思考:既然数有正数就有负数,同理,现在学习有理数,以后应该就有无理数。笔者认为,这种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如果学生能这样思考问题,作为教师就不愁学生做题目不全面、不细致了。
  类似这样的概念贯穿整个北师大版初中三年的数学课本。而在学生来看,数学书本上的概念都是单个呈现的,似乎是孤立、互不联系的。这就对数学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准确地找到与其相邻的概念,将不同的概念联系起来并进行对比。因此,我们在每一个新概念出现的时候要进行新旧对比,寻找概念在横向与纵向上的联系,呈现概念的外延性与数学的延续性。这有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形成,更加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与发散思维。例如,有理数和无理数称为实数。既然有实数,那就应该有虚数,只是虚数要在高中才出现,何时出现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它的存在,因为它的存在体现思维的重要性。再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的基础上提及还会有二次函数,有正比例函数,就有反比例函数;有正弦,就有余弦(负弦);有正切,也就有余切(负切)。如此激发学生的大胆“猜想、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笔者在讲解北师大版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在课前先跟学生复习了小学学过的“方程”,作为预备知识和预备概念呈现,在“方程”的基础上加上对“一元”和“一次”两个条件的理解,并提起在后面的学习中还有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以及方程组,学生很快就知道其它的方程大概是怎么样的。这样承前启后式的概念教学,一环接一环,触类旁通,知其一,又知其二。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发散了,面对题目的变换就有余力处理。
  在讲解九年级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的概念时,笔者先复习了八年级下册学过的与其相邻的“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在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特征“有一组邻边相等”,得到新的概念“菱形”。笔者概括出“菱形=平行四边形 一组邻边相等”,学生对这一新概念便很容易上心了。同时,还有矩形和正方形的概念也可以用这一模式来进行认识。此时,学生已经对棱形的概念有了这样的模型,那么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其它相近的概念来。相信学生自己就能解决问题,提炼出“矩形=平行四边形 一个直角”以及“正方形=矩形 一组邻边相等”。最后,教师小结时再将这几个相近的概念纵向地进行对比、归类,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网络体系。此种归纳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重组、构建,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由概念切入解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的主要原因:知识不够系统。没有形成数学知识网络,头脑中的数学概念是单个的,没有形成体系。而发散思维需要学生首先要有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有些学生缺乏概念性的系统知识网络,因此,在做题的时候无从下手,不会从概念出发进行分情况讨论,更加无法做到发散思维。笔者认为,只有在概念引入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学习,激发与深化学生思维,才能真正理解概念,形成知识网络结体系,而最终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学习中,有一个知识点是让学生由平面图形想象可能是哪些几何体截取出来的,要填写的表格如下:
  课本将初中阶段所学的几何体分为柱体、椎体、球体三大类。很多学生都能写出一些答案来,但是很难保证是全面和完整的。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引导学生要从几何体的概念和分类出发。例如,要截出截面为长方形,可能是哪些几何体?那么,学生应该从几何体的三大类出发,柱体、椎体、球体一类一类地进行排除和选择,便能得到可能是柱体,答案就是圆柱和棱柱。此类从概念全面性地进行分类讨论和思考的方法,能使我们的答案不漏不缺,全面细致。这也是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和培养。
  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第三节绝对值学习中,绝对值的概念是: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在做题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个概念进行思考。例如,到数轴上绝对值等于3的数是什么?笔者讲解时,抓住概念,求绝对值等于3的数,也就是在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3的所有数。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与发散思维,在数轴的右边有一个点到原点距离为3,那么在数轴的左边也会有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为3。总结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数一共有两个,那么绝对值等于3的数就有“ 3”和“-3”。借此鼓励学生要消除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寻求答案。
  以上是笔者在七年级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例子,笔者针对学生做题过程中的错漏之处,从概念出发,回归课本,旨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发生和形成过程,发展和规律,挖掘新旧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重组,体现概念的外延性,最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力求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马复.数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5-129.
其他文献
【摘要】:对东方百合‘Sorbonne’采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在生长初期和花苞膨大期进行处理,研究其对百合生长与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百合‘Sorbonne’在叶片展开7片~8片时喷施40mg/L赤霉素溶液植株高度增加明显,且茎粗也有所增加;在第一个花苞长2.Ocm时喷施80mg/L或160mg/L赤霉素溶液花苞增长效果较为显著。[关键词】:东方百合:赤霉素;株高.茎粗:花苞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
【摘要】在社会发展形势下,乡村学校教育面临着新问题:留守儿童、后进生、单亲家庭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教师,除了“传道受业解惑”,还要在生活上、学习上给留守儿童、后进生、单亲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心,让他们健康成长。用“爱”为他们圆高中梦,用“爱”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用“爱”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关键词】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后进生;人生观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热爱学生是新时代教育理念对
【摘要】学生接触文言文的起点就在小学阶段,加上统编版教材使用,文言文的数量以及要求都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对小学语文一线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应对统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并提出了“准、法、延”三原则。  【关键词】文言文;准、法、延;三原则  自统编版教材使用以来,小学文言文数量从人教版的4篇陡然增加至14篇,首篇出现的年级从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前移到三年级上册,这不仅是量的增加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的教育逐渐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转变。生物作为高中教育的基础科目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的占比也很大。将启发性原则运用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内容。本文主要对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合理使用启发性原则进行探索,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近年来,新型教育理念层出不穷
多年后笔者又一次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公开课,由于理念更新,在教学策略上作了大胆创新,设计上将语文与艺术巧妙结合,课堂因此变得面目全新,教学实效得到提升。  《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分两部分,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对话
【摘要】在农村学校,有的学生家长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思维的养成,而初中物理习题课对很多学生来说本就觉得很难,教师在课上不停地扯开嗓子说:“这是中考原题,注意了,这是重点!”有部分学困生即使想认真听,也是听不懂。原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简单重复的题海练习,学生自主参与的时间极少,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与教师都很累,而且效果不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合作学习最大的优点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内的成
【摘要】人都会有情绪,情绪有好坏之分。如何调节情绪呢?教师要加强个人的修养,从多角度看待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来自我调适情绪,做阳光之师;为师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绪波动,注重引导学生调节情绪,培养身心健康的阳光少年;家长要留心观察、及时掌握孩子的情绪波动与心理变化,注重亲子沟通交流,做好榜样示范,创建阳光家庭,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關键词】调适;调节;调控;阳光  情绪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不陌生
【摘要】小学数学与“情境”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在“情境”作用下,抽象的数学知识会变得生动直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唤起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构建起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高
本报综合报道 1月26日,全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视频培训会召开,省教育厅党组成员、主任督学李璧亮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专家对市县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中涉及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部分指标进行解读,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抽样技术进行了讲解,部分县区就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  会议指出,从2008年以来,在省教育厅党组的领导下,我省先后10次参加国家义务教育
“哈哈……哈哈……”,五(3)班教室里传来一阵阵笑声,原来是孔老师告诉我们要玩贴鼻子的游戏,同学们顿时变得欢呼雀跃起来。  游戏准备开始了,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圆的男孩子的脑袋,再嵌上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下面还有一张可爱的小嘴,微微上翘,可爱极了。但脸上似乎缺少什么?啊,对了,小男孩的脸上少了一个鼻子。接着老师向我们明确了贴鼻子游戏的规则,同学们明白了游戏的规则,都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为那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