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tsua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新课程以来,新的教育理念引领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我们更多地研究老师“怎么教”的问题,站在教师自身角度思考的问题比较多,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的问题较少。长此以来,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受到了很多的制约。
  我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生动、活泼、自主地发展阅读能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一个从萌芽到形成的发展过程。一般儿童的课外阅读都是从连环画和大量图画的低幼读物开始的,据调查,有72%的儿童在学龄前或一年级看第一本连环画,至于看第一本的时间,25%的学生认为始于二年级,36%的学生认为始于三年级,两者总计,有61%的学生自认为看第一本文学书的时间在二、三年级。台湾省的一项研究对儿童阅读兴趣作了更具体的区分:4—6岁是神话传说期,儿童对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空想世界所出现的生命与生物的神话传说发生兴趣;6—8岁是寓言故事期,儿童对人类生活的法则寓于传说故事中的语言发生兴趣;8—10岁是童话故事期,儿童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经过想象构成的故事发生兴趣;10—13岁是传说及传纪故事期,儿童对人类谋求生存,征服及开发自然的紧张冒险故事或传纪故事发生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生低年级儿童普遍喜欢童话故事,充分的早期阅读对儿童想象力的启迪、审美情趣的陶冶以及是非、善恶等道德观念的形成都是很有价值的。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有:能用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引领学生经历自主阅读的过程。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同课文所提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自主地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大阅读量,并提出拓展性阅读的量化要求。然而,细观我们的校园,我们看到在学生中间,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并不喜欢课外阅读。对于课外时间,他们更喜欢玩耍、游戏。而一些喜欢看书的同学,有目的有很盲目,收效甚低。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上好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结合实际,要求教师在阅读指导课上,向学生讲明课外阅读的好处、要求、方法,还可以介绍如何摘抄、写读后感。另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如何提高课外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2]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可以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让学生乐于读书,也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还可以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
  [3]加强阅读交流,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之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如果不给他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枯萎,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运用。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只有感到阅读有用、有意义,才会越读越起劲,越读越想读。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所得”,我们就应该及时创设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的成功体验飞扬起来。每期组织读书交流会等,让学生谈谈自己采用的阅读方法,讲讲阅读到的生动故事,说说阅读的所获等等。
  [4]组织竞赛评比,不断增强阅读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也是引起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教师适时地给学生添加催化剂,帮助他们增强阅读的激情,燃起他们阅读的火花。因此,每学期我们学校都组织开展读书竞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
  (责任编校:合欢)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增加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数学也离不开兴趣,没有兴趣就不太可能学好数学,尤其是小学生,利用各种教具和活动、游戏、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  一、引“趣”激“情”乐中求知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1 抓住学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共同探索中完成学习任务,既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实验环节,又有助于帮助学
物理教学中考查经常运用的方法有日常观察和调查、检查书面作业、口头提问、书面测验、实验和作业检查等。教师用的评价方法有评语、讲评、批改、评分,此外,还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方法。考查评价的客观性和艺术性就是通过这些考查评价的方法而表现出来的。如果说,考查评价客观性的主要作用是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方面,那么,考查评价艺术性的主要作用则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发他们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  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教室在农村中小学得到了普及,配备设施越来越完善,很多学校都安装了电子教室软件来辅助信息技术教学.电子教室软件的应用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与实验,因此,实验能力是中考物理考核的五大能力之一,它要求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实验,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控制实验条件:会运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在这些实验中用过的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笔者的体会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仪器的使用仍是实验的基础  对常用的物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众所周知,初中思想品德的基础知识都是源自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所以说,思想品德这个学科的教学也应该联系实际,回归生活本身。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实际生活
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中考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是数学解题能力及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阶段.因此指导思想可用8字概括: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巩固,即巩固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