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智慧在体验中生长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b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展言语智能。言语智能即是言语的智慧与能力,而言语智慧就是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來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提出教学要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这个核心目标,让语文课堂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言语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学知识长能力”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这样的智慧教学,既具有语文的专业特点,学生又能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体现语文课堂教学鲜明的成长性。
  在实践中能够让学生了解更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生长出精妙的言语智慧,获得一生有用知识的,就是跟随一生的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言语实践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创造;同时更好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们的语文修养。在《番茄太阳》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尝试着在课堂中关注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背景,生长出言语智慧。对《番茄太阳》这节课的设计,笔者从关注表达、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从“阅读的情感”到“语言文字的品味”
  对《番茄太阳》中的词语解读:
  师: “一串一串的笑声”如何理解?
  生:一串一串写出了笑声多。
  师:(追问激发学生对这个词的深入理解)平时我们常用“一声一声”“一阵一阵”写笑声长又多,这里,作者用了“一串一串”,带给我们怎样一种新鲜的感受?
  生1:我听出了笑声长,笑声很欢快。
  生2:我还觉得像我们爱吃的糖葫芦一样,串成一串,走到哪儿,甜到哪儿,快乐到哪儿。
  师:(相机点拨)多么富有感染力的笑声啊!
  (全班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句子。)
  师小结:“一串一串”把“笑声”写得有姿态,有动感,多么传神哪!明明的快乐、开朗感染着人们,走到哪儿都能感受到。同学们看,作者在一篇文章里写了这么多的“笑”,但我们并不感到单调,也不觉得重复,就是因为作者在表达上富有变化,文字有个性,所以深深吸引着我们。
  “一串一串”,看似平常,细细读来却意蕴深远,淡淡的行文中,却包含着一幅幅平实的画面,让学生走进主人公的世界。教师在课堂对话中不断引导学生去关注,去联想,去体会此处作者表达的精妙,读懂文字背后的无穷意蕴,让学生体会到普普通通的用词在特别的情景中别有滋味。
  二、从“语文知识的记忆”到“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学设计中,笔者一直坚持扎扎实实教生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应该带有第一课时的鲜明特征,绝不为了凸显言语实践而匆匆结束识字学习就进入精读部分,也绝不为了突出初读而放弃文本自身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设为:让孩子钟情汉字,掌握更多的方法,自主识字。本课9个生字中,将“蔬、戚、脆”归为笔画复杂的一类,教学的落点放在“笔画多的字分部件记一记”;“屋、捐、献”这几个古今差异比较大的字可以从字源字形上进行引导,让学生对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加深了解。“戚”这个生字的教学也得到了组内专家老师的点拨,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选择让生字教学丰满起来。
  《番茄太阳》中生字词教学:
  师:这些字词会读吗?
  (课件出示词语:
  蔬菜 清脆 亲戚 捐献 小屋 盲童 忙碌)
  师:又到了大家期待的“生字小老师”环节,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生字小老师”在哪里?
  生:我要提醒大家“蔬”这个字,它笔画多,难写。
  师:(小结)笔画复杂的字我们可以分部件记一记。
  师:(重点突破——“戚”)“戚”在古代是一种类似斧子的兵器,所以字里面有一个“戈”,“戚”这个字读第一声,常常用做人的姓。咱们学校有一个人大家都认识,她也姓戚,是谁呀?戚校长就姓这个戚,明朝还有一个抵御倭寇的大将,也姓戚,叫——戚继光。
  (板书“戚”)
  师:捐献,这个词谁来说一说?
  生:把东西捐给别人。
  师:(追问)你知道可以捐献什么?
  生:捐献书本、捐献钱财、捐献衣物。
  师:谢谢“生字小老师”的分享,有了你们我们把这些生字学得更扎实了。打开书后生字表,挑选两个对你来说最难记的生字,描一遍并写一遍。
  字词是言语的单位,是构成言语大厦的基石。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当我们走进小学课本,在茫茫文本中探讨各具特色的语言,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这就体现出教师有没有钻研的能力和耐心,能不能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课本中的字、词、修辞上不同的地方,挖掘有价值的文本言语特点,带领学生“渗透”到文本中去,去感受用词的精妙。
  三、悉心体味,发掘内涵抓住文中精妙传神的言语教学点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往往很丰富,作为教师要懂得取舍,本文中小女孩明明的四处“笑”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寻常的笑里,却如层层剥笋般在我们眼前树立起明明美好、天真和善良的形象。看似相似的“笑”里却藏着笔者不同的情感,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样的教学点,以强烈的言语敏感性引导学生捕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于是笔者特别关注了这个“追”字,唤起孩子生活的体验,去理解在“追”字当中所饱含的深厚情感。
  理解文中的“追”字:
  师:“追”——一个多么富有动感的字眼!圈出来。“追”字可以组很多词,在这个语境中可以组哪些词?
  生:追赶、追逐、你追我赶。   师:(设置情景)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我跑到操场上,他——;我跑到槐树下,他——;我跑到花坛边,他——
  师:听出来了吗?这笑声像影子一样紧紧跟着你!我想不仅是作者,在座的每一位孩子都会被她清脆、纯真的笑所感染,这就叫笑声追着人走。谁来读一读?
  师:(追问)明明是个小女孩,她连说话的声音都是柔柔的,她的笑声真的这么响?走到哪儿都能听到吗?
  生:不是,而是明明的笑打动了我。
  生:是明明的快乐感染了我。
  生:我喜欢明明,明明的笑总是萦绕在我周围。
  师:(朗读指导)你们看,读的时候把“追——”字延长,笑声就追到人的内心深处去了。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在言语实践中感受用词的巧妙、精当、准确,玩味生动有趣的词语,是他们十分乐意的事情。因为在这样的学习中,他们一定能够心有所悟,从而找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教学时,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自己谈感想,甚至可以写写批注,揣摩作者的意图,让言和意在品读中共同生长。
  四、从赏析走向模仿,促进言语智慧的习得
  模仿在言语习得中处于尤为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迁移的练习点,引导学生积极模仿、积累言语素材,提高言语成效。这篇课文中有一个比喻句写得特别妙,如何让孩子来体会这份精妙,促进孩子们的生活体验、发展言语智慧呢?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比喻句教学: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的许多比喻句,比如“妹妹的脸蛋像苹果”“弯弯的月儿像小船”,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两个事物之间在外形上的相似之处。而这句呢?
  (大屏幕出示文字)
  (品味:“明明像小屋里的光線,带给了我许多快乐。”)
  生1:我发现,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一下子难以找到。
  生2:人和光线相差很大。
  师:(点拨)两个事物之间的差异越大,形成的比喻就越新奇。读的时候需要想一想,这种相似之处才能够被发现,这样的比喻句更耐人寻味,表达得很巧妙。
  当然,如果教学在这里戛然而止,孩子也学会了去欣赏文中这个比喻句,但关注言语实践的课堂绝不仅仅局限于此,笔者还找到了和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相关文本——
  欣赏《米兰的秘密花园》中的比喻句:
  米兰起床后刚刚打开窗子,清晨的空气就一头扑进来,就像一个没有受到邀请就冒冒失失上门的客人。
  有的时候,一束鲜花,就像一部长篇小说一样,表达了很多很多的情感,说出了很多很多的故事。
  ——《米兰的秘密花园》
  师:自己读一读。喜欢这样的描写吗?谁给大家读一读?为什么喜欢?
  生1:空气扑面而来的感觉写得多形象啊!
  生2:鲜花想说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呀!
  师:这样的比喻,粗粗读来,真是意料之外;细细读读,又在情理之中。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文学不是直接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而是要运用夸张、 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体现。这样想象奇妙的比喻句更具有范式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用同类型的比喻句让孩子们进一步去发现其中的奥妙,体会抓住特点、表述内心情感的方法,要在课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运用适当的词语来表情达意。这样的思考训练可以让学生领会言语的规律,敏化语感。
  教师在美好的情境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主人公明明动人的笑,同时也体会了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紧扣“笑”,品味细节,涵咏文字,探寻人物形象,凸显言语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将课文的诵读和练习结合起来,要准确把握学习的方向、重点,分清实践层次,在适当的方式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言语实践落到实处。
  总之,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是教师有效引领下的言语实践活动,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言语实践这个主轴展开。我们要多创造“说”和“写”的机会,利用好言语实践的平台,激发学生言语表达的潜能,增强言语表达的意愿,真正提高孩子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因此,我们所要求的“言语型教学”不仅要求大家理解文本的内容主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遣词造句的规律,去感悟作品表情达意的内涵,从而形成灵活的言语迁移能力。关注表达,促进学生言语智慧发展,相信孩子在关注言语表达的课堂上一定能够收获满满。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近十年的实践探索中,“四色学习单”逐渐成为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特色模式。当下,我们需要重新去思考“四色学习单”为文本阅读教学带来的课堂改变,并在大量的阅读课堂观察和探究中反思阅读教学得以高效发生的课堂微观策略,以期对“四色学习单”中尚存的问题形成新的解决思路,渐进生成学校特色教育形态:“四色教育”。  【关键词】四色学习单 文本阅读 课堂观察 生本课程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推进,“在一个学
期刊
“文章不厌百回改。” 习作教学中,十分强调对作文的修改。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修改这一环节总是由教师一手包办,小到错字标点,大到主题结构,一一精批细改,批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最繁重的工作。可是,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是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教师的辛苦工作,却没有换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师费时多,学生收效少的状况呢?如何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修
期刊
初识杨德铸,便发觉他是一位爱书之人。因其微信朋友圈的封面是一架满满的书籍,书香四溢。今年10月,在江苏省第三届“书香校园建设”小学校长峰会上,杨德铸荣获了2016-2017学年度全省小学“书香人物”提名奖。值此契机,我们见到了杨主任,并得以聆听了他的阅读成长之路。  杨德铸出生在苏北农村,家境贫寒,但是自幼喜欢读书,并凭借深厚的文学积累,以百分之一的几率考上了师范,后来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语文教师。2
期刊
【摘要】将学校内的各种课程及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当前校本课程研究的一个亮点,而学校文化在课程整合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开发与整合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资源,可以使现有课程结构更加均衡,获得较强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再创造性地实施整合后的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进,其各种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学校文化 课程资源 课程整合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
期刊
永宁路实验学校坐落于中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江苏省滨海县,地处蓬勃发展中的新城区,邻接以诗性名天下的西湖。承载着县委县政府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新城区域教育质量”的期盼,自2010年办学伊始,永宁实小就本着高起点高定位的要求制定了个性化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文化立校,书香育人”的宗旨,以“经典诵读,诗文读创”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引领全校师生着力构建“
期刊
【摘要】对于儿歌,虽然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未作明确的教学要求,但教师可以根据儿歌特点把它作为汉语拼音教学的辅助材料,并根据教学需要自编儿歌,分类施教,挖掘儿歌的多样功能。  【关键词】儿歌 拼音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在大量的插图中隐藏着短小有趣的儿歌。有引出拼音字母的“语境歌”,有识记声母、韵母音形的“发音歌”,还有关于标调方法、书写规则、拼读规则等儿歌。教师要在平时的
期刊
曾国藩关于读书有一句精辟的言论:“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读书宜精宜熟。”我于2008年前后参加了教育理论读书班,算是真正开始“读书”,而不仅仅是“看书”了。  我最初阅读的是三本教育理论书籍:《给教师的建议》《教学理论》《静悄悄的革命》。对这三本书,我更在意的是有深度的浸入,并付诸实践,与当下、与自我、与教学现场发生积极联系。从此,我开始享受到了“教师的专业阅读”。  苏霍姆
期刊
教学内容:《青铜葵花》第九章(大草垛)  目标设定:  1.学习体会“置若罔闻”、“无动于衷”等成语的意思及在具体语境下的表达作用。  2.熟读小说结尾部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隽永,诗意醇浓。  3.感受青铜的执着,对葵花的深厚情谊,深化情感教育。  指导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世界上最动人的一刻是读书时皱眉的刹那。我们展开书页,其实是在走进作家的心田,去赴一个不见不散的约会。前不久,我们一同阅
期刊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门诗意浪漫的学科,应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唤醒儿童的游戏兴趣,在实现教育使命的同时,让适合儿童心性的诗歌走进课堂;在获得语言发展的同时,让游戏独特的活性价值发挥出来,这种游戏精神的自主调节功能将不断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美国诗人、插画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幽默而富有童趣,将其引入课堂,语文课因自由、平等、轻松而附加了更多边际价值,让儿童精神得到了关照。  【教学目标】  1.正
期刊
【摘要】文本再構是基于教材、结合所教对象、具有情境和灵魂的教材二次建构。在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旧知串联、改变文本形式、拓展文本、深层渗透等文本再构方式,丰富语篇,提供语境,优化输出,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文本再构 语篇教学  小学英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源泉。教师在教材中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译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