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铸:阅读之路,亦如人生之路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杨德铸,便发觉他是一位爱书之人。因其微信朋友圈的封面是一架满满的书籍,书香四溢。今年10月,在江苏省第三届“书香校园建设”小学校长峰会上,杨德铸荣获了2016-2017学年度全省小学“书香人物”提名奖。值此契机,我们见到了杨主任,并得以聆听了他的阅读成长之路。
  杨德铸出生在苏北农村,家境贫寒,但是自幼喜欢读书,并凭借深厚的文学积累,以百分之一的几率考上了师范,后来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语文教师。2010年,因为表现优异,他被调往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现为南京市江北新区教师发展中心),成为了一名语文教研员。这些年,他不但力求在阅读领域有所突破,牵头申报了江苏省教育规划重大课题《小学生阅读品质提升的策略研究》,在《现代中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全省进行公开课及讲座几十场。还一直用自己的阅读理念指导着广大教师读书育人,使得化工园区“书香校园”建设在全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回顾这些年走过的成长之路、学习之路、教学之路、研究之路,似乎和读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我的阅读之路,亦如人生之路。”杨德铸深情回忆道。
  “阅读是我的兴趣爱好,我从小喜欢读书,真的是到了一种废寝忘食的地步。”杨德铸这样说。在他小时候,苏北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极其贫乏,所以,那个时候的阅读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娱乐,一种发现隐藏于文字之中的宝藏的快乐。
  小时候的阅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看儿童连环画,就相当于现在流行的绘本。他小时候放过牛,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带上两本连环画,悠闲地骑在牛背上,细细品读连环画里的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小兵张嘎》……那时的节假日,他经常被父母带着走亲访友,虽然不喜欢,但是只要给他一本书,他就能一个人待在角落安安静静地看书,待多久都行。“我记得姑父家里有一位识文断字的老私塾先生,他会讲很多古典小说。所以,每逢寒暑假,我就会跑到他家里,听老先生讲《三侠五义》《封神故事》,听完后独自抱一本半文言的小说,一看就是一天,甚至到了大年三十晚上也不肯回家。”杨德铸笑着回忆。
  读书的另一个途径,是每天中午听广播连载半个小时,《杨家将》《三侠五义》《说岳全传》……“对于我来说,这段时光真的是我每天最期待的,有时候收音机快没电了,声音太小,我都恨不得把脑袋伸进收音机里。”
  等到上中学的时候,杨德铸开始接触文学,他看得很杂,外国文学名著是他的最爱,《基督山伯爵》《茶花女》《红与黑》《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这些书打开了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还有一次,他的父亲去县城办事,他缠着父亲带一本书回来,没想到父亲从书店带回来的是一本《說文词典》,虽然当时他对各种造字方法一窍不通,但也能抱着书像啃牛骨头一样“啃”了很久。“我的这种执着的阅读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我的语文素养,所以上学时我的语文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杨德铸说。
  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年轻的杨德铸被分配到了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任教,当时学校有个简易图书室,虽然都是很陈旧的书,但他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这时候的他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专业书籍,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施良方先生的“课程三论”(《教学理论》《学习论》《课程理论》)等等。做教师的这些年,他不仅自己大量阅读,更是用心琢磨着如何让学生也爱上阅读。
  杨德铸觉得,小学生读书需要养成一种习惯。在这个新媒体充斥生活的年代,想让喜欢新颖事物的少年儿童养成阅读的习惯,更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如何做到呢?在从教的这些年里,他有了自己的一些“妙招”。
  妙招之一,是建立“班级书库”。为了让孩子们有书读,从90年代起,杨德铸就开始尝试建设“班级书库”。那时候,媒体还不发达,书还很少很珍贵,为了给孩子们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班主任的他就开始动员全班同学将自己的书带到学校来,然后编写图书目录,将这些书统一排放在教室左前方的一个柜子上,这就成了班级的“小小图书馆”。
  其次是开展师生共读。杨德铸深知,老师是孩子最好的阅读引路人,老师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在教学之余,他常带着学生一起读《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经典名著,然后利用语文课前10分钟,开设一个小小的“阅读论坛”,让孩子们分享阅读中的发现与快乐。同时,他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组织学生自由阅读,营造班级阅读氛围。
  方法之三是表彰与激励。为了调动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他在班级开展了阅读星级考核,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和阅读量,进行细致考核:一星级为“读书秀才”,二星级称“读书举人”,三星级叫“读书进士”,四星级是“读书探花”,五星级为“读书状元”。不同星级的学生享受不同的阅读待遇,达到四星级以上,还可以奖励一本新书……这样的激励机制,对孩子的阅读具有明显的推动效果。
  “有了这样的氛围,有了多种激励手段的运用,有了老师的潜移默化,慢慢地,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养成了,”他说,“孩子天生有阅读的习惯,关键在于引领。”
  2000年,杨德铸来到南化第三小学,担任教学副校长,在全校推广了“振兴经典阅读”活动,并制订了详细的阅读推广计划:一年级读《三字经》,二年级读《千字文》,三年级读《声律启蒙》,四年级读唐诗,五年级背宋词,六年级读《论语》。按照这样的安排,全校开始了系统的阅读活动,各年级筛选教材、落实时间,老师们利用早读、午读的时间,将经典阅读活动全面普及开来。到了学期末,全校开展经典诵读汇报活动,每个班所有孩子走上舞台,用读、诵、演、唱等各种形式把经典阅读的成果展现出来,一时间,全校到处充满了浓郁的诗香、文香和书香。
  后来杨德铸因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突出,被调到了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在这里,他形成了自己系统的阅读理念,创造出了一片阅读的新天地,并在全区乃至全市范围形成了深远影响。
  如何才能让阅读走向深入,来到化工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后,杨德铸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结合长期的语文教学生涯及教研工作经历,他发现,“阅读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关键点,“阅读品质”的形成有助于真正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2013年开始,他主持申报了江苏省教育规划办公室重大课题《小学生阅读品质提升的策略研究》,带领全区一批骨干教师,开始了有关“阅读品质”的系统研究,明确界定了“阅读品质”的内涵及外延框架;弄清了制约小学生阅读品质提升的各个关键要素(阅读心理品质、思维品质、语言品质和阅历品质);开展了小学生阅读品质的现状调查,并科学诊断其形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在区内的多家学校,时常可以见到杨德铸的身影。那是他带着课题组的老师们在进行课堂观察、理论学习、沙龙研讨,研究阅读品质的理论建构和实施策略。在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他带领课题组一起研究校本阅读教材《文脉》的使用策略;在南化实验小学,他启发教师思考“哈比特启智课堂”阅读习惯的深度培养;在南化第三小学,他和老师们一起研究传统文化与经典阅读的推进;在扬子第四小学,他和老师们一起探讨怎样通过国学阅读来培养“少年君子”的山水情怀;在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他带领教师研究朗读的深度策略应用对阅读品质提升的效用。
  这几年间,杨德铸还帶着课题组及小学全体语文老师,从“阅读品质提升”这一主课题出发,开展了系列化的研究。邀请了省内外专家、教授等共同研讨,在阅读品质提升的研究领域里不断探索。在杨德铸看来,阅读说到底,是一种语言的审美品质,是一种在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素质。“这几年来,通过阅读的系列化研究,我们开阔了视野,发现了奥秘,也引领着全区语文老师在振兴阅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杨德铸如是说。
  在他的坚持下,如今的化工园区焕发出了一种新的面貌。这得益于他一直把“书香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他始终坚持从四个方面培育校园文化:精选阅读书目、课外阅读指导教学、经典阅读、阅读评价与激励研究。并从校级层面、区级层面进行了全面的推广和普及,在南化第四小学、扬子第三小学他多次组织召开研究现场会,在扬子第四小学推广“儒香文化”经典诵读,在南化实验小学推进“阅读与习惯”研究项目,在九龙小学落实“阅读综合评价”……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化工园区的学校书香氛围日益浓厚。
  “我总是对老师们说:教师为人师表,是文化人,总要多读几本书,这是我们的职业要求。”杨德铸不但教导年轻教师读好书,还为他们订阅了多种杂志报刊,并且定期为他们购买图书、布置阅读任务、召开读书交流会。“回顾这些年我走过的路,也许平凡,也许平淡,但是与书为伴,一路走来我真的很幸福。我的阅读之路就是我的人生之路,每每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很骄傲。”采访最后,杨德铸深情总结道。
其他文献
如果三月播种,九月将有收获,焦虑的人啊,不要守着四月的土地哭泣,伤感自己一无所获。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剩下的事情交给时间去完成。  ——熊培云  菲菲是个有灵气的小姑娘,她会认真倾听老师课堂上的每一句话,老师稍加点拨,她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可惜习作语言平淡,能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但往往只能用直白的语言写事物的表面,缺少深入人心的感受和精彩的描写。上学期末她写了一篇日记:  老师
期刊
语文这门学科,从小我就一直喜欢。我喜欢看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尽情发挥才能,羡慕着他们那宽广的知识面。如今,我也成为一名拥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小学语文教师。近年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面对这些新颖的教学理念和形式,我常思虑彷徨,我的教学方法是对还是错?下面我就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我的认识,分别从教学生什么、如何教以及怎样完善自身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千教万教,教学生求实  网络时代,有人認为写字教学已经
期刊
主题式习作微课程是从儿童需要出发,以某一主题为核心组织开展习作活动,并指向助力儿童习作能力发展而建构的微型习作课程。主题式习作微课程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课程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学习需求;二、课程组织形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三、课程实施呈现出“小片段”“松散连接”“动态重组”的微型化样态。  本文尝试以苏教版教材中典型案例为样本,具体阐释对主题式习作微课程的建构与思考。  样本一
期刊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对创设音乐教学的整体氛围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提出在音乐教学中“场”的运用理论,从而唤醒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关键词】音乐教学 感性体验 “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
期刊
在小学高年级的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学生集體“失语”的现象。除了一部分表现积极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倘若直接指名发言,学生或是支支吾吾,或是低头不语。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曾数次阐明课堂发言对个人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用精彩的发言来实现课堂中的自我价值,然而收效甚微。  是不敢说,不愿说,抑或是不会说?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想做一次实证研究。我设计了一份
期刊
【摘要】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孩子的口头和书面等各种言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发掘文本中有“种子性能量”的言语,发现生发点,从而设计出扎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言语教学中的言意共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言语能力 生发点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
期刊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呼声日盛的背景下,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模式已经逐步展开并日渐取得成效。体验式学习倡导学生是学习主体,是学生主动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为例,深入解读了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魔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体验式学习 学习主体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
期刊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文章读来令人深受感动,结尾的启迪也值得铭记: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将永远存在。这是一篇极好的励志文章,但怎样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有所涤荡,从中有所收获?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
期刊
【摘要】在近十年的实践探索中,“四色学习单”逐渐成为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特色模式。当下,我们需要重新去思考“四色学习单”为文本阅读教学带来的课堂改变,并在大量的阅读课堂观察和探究中反思阅读教学得以高效发生的课堂微观策略,以期对“四色学习单”中尚存的问题形成新的解决思路,渐进生成学校特色教育形态:“四色教育”。  【关键词】四色学习单 文本阅读 课堂观察 生本课程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推进,“在一个学
期刊
“文章不厌百回改。” 习作教学中,十分强调对作文的修改。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修改这一环节总是由教师一手包办,小到错字标点,大到主题结构,一一精批细改,批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最繁重的工作。可是,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是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教师的辛苦工作,却没有换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师费时多,学生收效少的状况呢?如何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