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译林版小学《英语》StoryTime板块中的文本再构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ze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本再構是基于教材、结合所教对象、具有情境和灵魂的教材二次建构。在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旧知串联、改变文本形式、拓展文本、深层渗透等文本再构方式,丰富语篇,提供语境,优化输出,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文本再构 语篇教学
  小学英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源泉。教师在教材中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Story time板块以对话的形式,通过连续的图片场景,构成生动有趣的故事,形成连贯的情节,将词汇学习与课文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再单是一些零散的单词和句型,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效。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朗读并表演完Story time 板块的教材内容后,会觉得单调,甚至无所事事。此时,教师可对该部分语篇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文本再构,让学生在完整有效的情境中习得语言,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文本再构是把教材本来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建构,这种建构是基于教材,并结合所教对象的原有知识情况,把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再处理整合的一个再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情境和现实可操作意义的文本语段。
  一、串联旧知,以旧带新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以旧带新,以新温旧,使学生加深印象,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案例1】译林版小学《英语》(下同)四年级上册 Unit 6 At the snack bar 的Story time板块,内容如下:
  文本1:
  Dad: What would you like?
  Mike: I’d like a hamburger and a glass of milk.
  Helen: I’d like some noodles.
  Helen: What about you, Dad?
  Dad: I’d like a sandwich and a cup of coffee.
  文本2:
  Dad: A hamburger, noodles and a glass of milk, please.
  Assistant: Anything else?
  Dad: A sandwich and a cup of coffee.
  Assistant: Here you are.
  Dad&Helen&Mike: Thank you.
  教材呈现了爸爸带Mike和Helen 去小吃店吃东西的情景,并要求学生掌握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 ..., please.”“Anything else?”和一些食物与饮料的单词,能初步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和句型学会点餐和征求别人的意见。教师在学情分析时发现,四年级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已经学过食物类的一些单词,并学会了简单的点餐用语,为了复习旧知识,以旧带新,教师可以在进入新授课前补充一个情景。
  【再构文本】
  儿童节到了,爸爸带Helen和Mike 去购物,课件显示,他们来到一家蛋糕店,进行了如下对话:
  Dad: Here’s a cake shop. Would you like an ice cream, Mike?
  Mike: No, thank you.
  Dad: Would you like a cake?
  Mike: No, thank you. It’s too sweet!
  Dad: Would you like a pie, Helen?
  Helen: No, thank you.
  Dad: Shall we go to a snack bar?
  Mike & Helen: Ok, let’s go.
  【分析】以上文本描述的是儿童节到了,爸爸带孩子们到一家蛋糕店的情景。学生们通过再构内容的朗读和表演,不仅复习了三年级学过的食物类单词以及询问别人意见的“Would you like ...?”句型,丰富了教材的对话情景,还引出了新词a snack bar,为教材的文本对话作了相关情景的铺垫,让学生在一种舒畅的情景中学习,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对话。
  二、融合生活,改编文本形式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小学英语课堂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交际为主题,以活动为载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用英语进行交流。
  【案例2】四年级下册Unit 3 My day 的Story time板块,内容如下:
  该文本主要介绍了Mike一天三个不同时间段的学习和生活起居情况,让学生学会用“I ... at ... ”来介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更好地安排作息时间。但从文本上来看,内容比较枯燥,句型比较单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Mike 在QQ上认识了英国的一个小学生Tony,他想和Tony成为好朋友,所以写了一封信介绍自己的生活。
  【再构文本】
  Dear Tony,
  My name is Mike. I’m eleven years old. I live in China now. I have a sister, Helen.
  In the morning, I get up at seven. I usually go to school at seven forty. We have Chinese, English, Maths, Music, PE and so on. I have four lessons in the morning.   In the afternoon, I have two lessons. I play football at four and go home at four forty. At home, I do my homework at five thirty.
  In the evening, I usually have dinner at six fifteen and watch TV at seven. I go to bed at nine everyday.
  What about you? Can you tell me? I think we can be friends.
  Mike
  教师让学生在阅读书信之后,完成一个Mike的作息时间表,在填表的过程中学习文中的新词组。
  【分析】语篇的理解要在语境当中进行。学生在相对真实、完整的语境下学习语言,他们会更容易理解。教师为学生提供了Mike 写信交友的语境,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语篇。同时教师将本课的文本内容和Mike的自我介绍以及学科类单词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一篇完整的书信。小学生对于在QQ上认识外国小朋友这样的形式感到新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们会迅速投入到文本内容中,这样的形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再构后的文本加入了之前的旧知,连贯了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顺势拓展,启迪思维
  教师通过文本再构对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创新,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主发展空间。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展思维能力。尽量多一些课堂生成,少一些预设,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充满灵性和活力。
  【案例3】四年级下册 Unit 7 What’s the matter?的Story time 板块,内容如下:
  文本1:
  Dad: Come and have a pie, Taotao.
  Taotao: Thanks, Dad, but I’m not hungry. I’m thirsty.
  文本2:
  Taotao: Can I have some water, Mum?
  Mum: Here you are.
  Taotao: Thank you, Mum.
  Mum: What’s the matter, Taotao? Are you ill?
  Taotao: No, but I’m tired. I want to go to bed.
  Dad&Mum: Good night, dear.
  Taotao: Good night, Dad and Mum.
  教材中的文本是爸爸妈妈询问涛涛身体状况的对话,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What’s the matter?”“Are you ...?”等句型来关心和询问别人的感受,同时学会用“Can I have ...?”句型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完成了前面的课文新授后,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句型。在本文拓展环节中,教师不需要重新设计新的情景,而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构文本。
  【再构文本】
  Mum: Wake up, Taotao, It’s seven o’clock. You’re late.
  Taotao: Sorry, I’m still tired.
  Mum: What’s the matter? Are you ill?
  Taotao: Yes, I think so.
  Mum: Have some water.
  Taotao: Thank you, Mum. I want to go to bed again.
  教师根据学生合情合理的想象,再构了文本,让学生集体朗读上述对话文本。这一对话输入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提供了支架。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参考上面的对话创编新的对话,然后进行表演。
  【分析】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拓展环节,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达到了良好的语言输出效果。创编对话,让学生从感知性模仿活动到机械式操练活动,再到有意义的练习活动,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这样的结构编排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挖掘他们的语言潜能,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深层渗透,关注文化意识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助于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异同。教师在文本再构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文化意识。
  【案例4】四年级下册 Unit 3 My day 的Story time板块,内容如下:
  在学习完Mike 写给Tony的信之后,教师继续设置情境:Tony收到了Mike的信,并向Mike介绍他的作息时间。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出Tony 的作息时间表,这时,教师布置任务:假如你是Tony,请向Mike 介绍你的日常生活情况。学生小组讨论并注意比较两个不同国家学生作息时间的不同。
  【分析】Tony是英国人,作息时间与我国小学生不太一样,英国小学生大多就近入学,所以上学时间较晚,他们的放学时间也比中国早,大多数英国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业余时间,游泳或者打球,另外作业的时间也比较短,多数是一些调查统计的任务。这样的信息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便于操练巩固新授词组和句型,提高了会话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中外文化差异,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分层次进行再构,或者同样的再构内容,对其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每节语篇课都要进行文本再构,在一些零散的图片和话语的材料中使用文本再构是合理的,而如果教材中有些语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材料,这时就不用费时费脑进行再构,只需要加一些叙述性的话语,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语篇的背景即可。作为英语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文本再构既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语境入手,再构语篇,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使之发挥更大的利用价值和教育效应,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中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饶、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文章读来令人深受感动,结尾的启迪也值得铭记: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打不垮的信念,希望将永远存在。这是一篇极好的励志文章,但怎样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心灵有所涤荡,从中有所收获?众所周知,语言是思维的物质
期刊
【摘要】在近十年的实践探索中,“四色学习单”逐渐成为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特色模式。当下,我们需要重新去思考“四色学习单”为文本阅读教学带来的课堂改变,并在大量的阅读课堂观察和探究中反思阅读教学得以高效发生的课堂微观策略,以期对“四色学习单”中尚存的问题形成新的解决思路,渐进生成学校特色教育形态:“四色教育”。  【关键词】四色学习单 文本阅读 课堂观察 生本课程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推进,“在一个学
期刊
“文章不厌百回改。” 习作教学中,十分强调对作文的修改。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修改这一环节总是由教师一手包办,小到错字标点,大到主题结构,一一精批细改,批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最繁重的工作。可是,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后,只是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教师的辛苦工作,却没有换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师费时多,学生收效少的状况呢?如何把修改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修
期刊
初识杨德铸,便发觉他是一位爱书之人。因其微信朋友圈的封面是一架满满的书籍,书香四溢。今年10月,在江苏省第三届“书香校园建设”小学校长峰会上,杨德铸荣获了2016-2017学年度全省小学“书香人物”提名奖。值此契机,我们见到了杨主任,并得以聆听了他的阅读成长之路。  杨德铸出生在苏北农村,家境贫寒,但是自幼喜欢读书,并凭借深厚的文学积累,以百分之一的几率考上了师范,后来顺理成章地当上了语文教师。2
期刊
【摘要】将学校内的各种课程及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当前校本课程研究的一个亮点,而学校文化在课程整合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开发与整合基于学校文化的课程资源,可以使现有课程结构更加均衡,获得较强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再创造性地实施整合后的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以改进,其各种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学校文化 课程资源 课程整合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
期刊
永宁路实验学校坐落于中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江苏省滨海县,地处蓬勃发展中的新城区,邻接以诗性名天下的西湖。承载着县委县政府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新城区域教育质量”的期盼,自2010年办学伊始,永宁实小就本着高起点高定位的要求制定了个性化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文化立校,书香育人”的宗旨,以“经典诵读,诗文读创”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校园读书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引领全校师生着力构建“
期刊
【摘要】对于儿歌,虽然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未作明确的教学要求,但教师可以根据儿歌特点把它作为汉语拼音教学的辅助材料,并根据教学需要自编儿歌,分类施教,挖掘儿歌的多样功能。  【关键词】儿歌 拼音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部分,在大量的插图中隐藏着短小有趣的儿歌。有引出拼音字母的“语境歌”,有识记声母、韵母音形的“发音歌”,还有关于标调方法、书写规则、拼读规则等儿歌。教师要在平时的
期刊
曾国藩关于读书有一句精辟的言论:“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读书宜精宜熟。”我于2008年前后参加了教育理论读书班,算是真正开始“读书”,而不仅仅是“看书”了。  我最初阅读的是三本教育理论书籍:《给教师的建议》《教学理论》《静悄悄的革命》。对这三本书,我更在意的是有深度的浸入,并付诸实践,与当下、与自我、与教学现场发生积极联系。从此,我开始享受到了“教师的专业阅读”。  苏霍姆
期刊
教学内容:《青铜葵花》第九章(大草垛)  目标设定:  1.学习体会“置若罔闻”、“无动于衷”等成语的意思及在具体语境下的表达作用。  2.熟读小说结尾部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隽永,诗意醇浓。  3.感受青铜的执着,对葵花的深厚情谊,深化情感教育。  指导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世界上最动人的一刻是读书时皱眉的刹那。我们展开书页,其实是在走进作家的心田,去赴一个不见不散的约会。前不久,我们一同阅
期刊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门诗意浪漫的学科,应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唤醒儿童的游戏兴趣,在实现教育使命的同时,让适合儿童心性的诗歌走进课堂;在获得语言发展的同时,让游戏独特的活性价值发挥出来,这种游戏精神的自主调节功能将不断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美国诗人、插画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幽默而富有童趣,将其引入课堂,语文课因自由、平等、轻松而附加了更多边际价值,让儿童精神得到了关照。  【教学目标】  1.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