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反映着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两个方面,数学教材的每一章乃至每一道题,都体现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在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应该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本文着重通过探寻新课改中数学教学的内容蕴涵的本质性的东西——数学思想方法,实现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科学设计,体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关键词: 高中数学 不等式 新课改 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属于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不等式又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因而我们应加强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的研究,以提高不等式授课的质量与水平。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主张对不等式部分的教学以模块化教学为手段,充分渗透数学思想,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构新旧知识的科学合理的联系,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
  
  一、不等式部分教学中需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之所以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是因为:数学思想方法是通过思维活动对数学认知结构形式的核心,包括作为知识内容的表象概念、概念体系,也包括掌握相应知识内容所必须具有的思维能力。就中学数学而言,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分类、递推、模型、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可缺少的,而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又不像具体的数学基本方法,如代入法、配方法、换元法等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可它们又是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是与数学知识共生的,是从数学知识归纳出来并应用于数学实践中的。因此,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把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技能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不等式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分析、解决其它数学问题的基础与工具,不等式的内容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对不等式的考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考查”,这类题常以基础知识为内容,分布在选择、填空题中,另一种是“间接考查”,往往与其它知识交汇在一起,如函数、数列、解几等,同时考查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基本内容、常用方法、关注不等式与其它知识的交汇点外,特别要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增强运用数学思维解决不等式问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思想在不等式解题中的渗透
  
  高中数学常用的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在不等式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提高不等式解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数学快速反应和运用能力。
  1.分类讨论思想。分类思想是一种依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种类的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分类思想,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知识、整理知识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完善认知结构,形成严密的数学知识网络。
  2.数形结合思想。数和形是数学的两大支柱,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与形(用数解形、以形助数)处理数学问题,这是由客观世界和数学本身决定的。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全部中学数学之中,数轴、计算法和几何题、三角法、复数法、向量法、解析法、图解法等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运用,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图形、图像,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知识,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析,让学生逐步掌握数与形的对应等,并加以运用。对一些不等式问题的解决,若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就能使问题化难为易。
  3.函数方程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是指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构造适当的函数或方程,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辅助函数或辅助方程性质的思想。不等式可看作两个函数值的不等关系,解方程f(x)=0就是求函数y=f(x)的零点,证明不等式又离不开换元和函数的单调性,数列的通项an可看成以正整数n为变元的函数,等差、等比数列则可认为是一次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特例。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函数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首先应明确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次才能说明其中的互相转化和作用。比如,由函数→确定图像→方程的解(图像上的点)→解方程或方程组,又如,求方程的根→作出函数的图像。当然,还得向学生讲清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①函数有定义域、值域及对应关系;②x、y的关系前者是从属,后者则是平等的;③函数式确定的显函数唯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实质是数学知识观念转换的重要思想,有助于对数学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也是一种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的观点,这种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4.转化(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根据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联想、类比等手段,把问题进行变换、转化,直到化成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的思想,即是以变化、运动、发展,以及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善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形,学生一旦形成了化归意识,就能熟练地掌握各种转化,化繁为简,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等等。例如,用化归思想可把多元方程化为一元方程,把高次方程化为低次方程,将钝角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高中数学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最后一次系统性的数学学习,也是高中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准备阶段,是参加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不等式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因而加强高中不等式教学研究不仅对学生参加高考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高中阶段数学思维的养成对学生参加大学阶段的学习,乃至参加工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加强高中数学不等式解题中的数学思想分析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顺业.高中数学不等式与解三角形.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2]吴锷.函数思想在不等式中的应用例说.2001.
  [3]叶立军,方均斌,林永伟.现代数学教学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林年宝.数学新课标下的教学初探[J].数学教学与研究,2005,51.
  [5]王丽.高中数学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初探[J].科技信息,2007,30.
  [6]朱湘花.关于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1.
其他文献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弄清的问题,同时也是每位学生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内涵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设施和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而服务。学生应该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同时学生又是学习结果好坏的决定因素,学生学
当前,我国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在不断地推进,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科目的学习已经不仅限于对书本上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从历史课本中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学生们对历史科目的
和谐的数学课堂是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学因素达到最佳配合,使师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和精神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互相激励、互相促进。课堂上师生心情愉悦,数学活动丰富多彩、高效、成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谐课堂是新课程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课堂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从而显著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成效。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构
在实际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对于教材中所给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数格子,学生并不那么认可.作为教师是否仍墨守陈规、教条化地使用教材教学,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
摘要: 语言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纽带,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有很多的数学教师对课堂语言的重视不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语言 教学语言 准确性 启发性 趣味性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做家庭作业是一个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过程.家庭作业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业交流
当前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学前的美术教育行业得到了巨大的重视,本论文就主要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想象力培养的实践研究做出相关的分析.
由于我们现代教育教学不断的更新改革,小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针对现有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现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小学美术的审美教育的是使学生形成正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语文阅读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阅
摘要: 数学分层教学是处理好教学统一要求与照顾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笔者从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出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在体校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倡导在体校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法。  关键词: 数学 体校 分层教学 运动员    1.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和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