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推进地理课程教育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gaowa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实际情况是,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和用人标准的相对稳定,社会评价一所学校仍然只看重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即只看升学率。所以,不少学校把义务教育搞成了升学教育,只重视升学考试的学科教学;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情况也基本类同,进而导致师范院校的一些院系、学科也被迫改头换面。
  在农村,大多数的地理课由兼课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很少过问,导致大多数兼课教师随意把地理课作为自己所教“主科”的复习课或练习课。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而大多数学生却把地理科当作“副科”,甚至有的教师鼓动学生弃学地理,因而学生对地理课毫无兴趣,上课不专心,在地理课上记英语单词或做其他科的作业,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地理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当前,中考正在进行评价方式的改革。但改革的过程中,有些地方不考地理,或者在初二年级就结业了,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使他们认为地理课可有可无,甚至到了高中以后对地理的学习仍然是无所谓的态度。虽然地理学科要求会考,但因会考要求简单,结果应用简单,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无压力,也就没有热情和兴趣学习。
  
  全民地理素质现状
  
  改革的几十年过去了,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我们还要看到,人们缺乏自觉的环境意识,为了取得暂时的经济效益,资源大量浪费、过度开采、甚至触犯法律、置人的生命与不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时常出现问题。21世纪的今天,如何解决好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是摆在我国未来建设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从青年一代抓起是提高全民地理素质的根本。
  大家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今天倡导课程改革,明天又推行新课程改革。其实素质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地理素质是国民所具 备的地理知识及在行为活动中遵循地理法则的情感和能力,包括地理知识素质、地理品德素质和地理行为素质三个方面。地理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推进地理课程教育的途径、措施
  
  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把教育目标任务更多地定位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考试技巧的训练,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够重视。而素质教育则以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身心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为宗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
  2、加强学习与交流,努力提高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教学基本功上,地理教学基本功是地理教师为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反映地理教师队伍和地理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地理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语言技能、板书技能、绘图技能、多媒体应用等要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可通过组织地理学科教师走出去学习、请(专家)进来培训、交流,或通过开展继续教育、评比优质课等活动,促进地理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3、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学生主动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因此,在没有压力下的地理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普通生,充分信任和尊重普通生,给予普通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使学困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学会学习”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地理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对某项地理事物想一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该地理事物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其次,让学生掌握地图的“顺序观察”、“整体与局部结合观察”、“抓住重点或特点观察”等方法,让学生图、表、文结合学习,提高学生自学地理的能力。
  “学会思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生独立思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地理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是多样的。如对工业布局、厂址选择进行的多要素原因分析属原因综合法,而“由于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气温将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平原”则属于结果综合法。
  “学会创造”就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和良好的创造个性。创造方法主要有“智力激励法”、“类比启发法”、“联想法”、“形态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地理教学中,除注意渗透这些方法外,还应让学生积极参加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堂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这样,掌握的知识信息愈多,产生创造的可能性愈大,获得创造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学会做人”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全球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学生“学会做人”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钱学森教授指出:“地理科学是与社会经济各方面都具有密切联系的一大科学部门,是人类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21世纪的今天,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力军,为使我国在激烈的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我们地理教师应深知自身肩负的神圣职责,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放松中学地理课程教育,圆满完成历史赋予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其他文献
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主张摆脱民族文化传统桎梏、解放思想。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关于“民族性”内涵
普通本科院校中,院系一级在科研、教学工作的某些方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尤其在科学研究工作任务量较大,积淀比较深厚的院系,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工作和研究生教学。如何在这种研究教学型院系建构一种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本科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质量,甚或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使教学质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一个管理层面的重要课题,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教学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其科学性、有效性至关重要。作者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彩的“设问”来启思导学,但更需要通过“导问”,让学生敢于“自问”、善于“自问”,让课堂成为美文的悦读场、思维的训练营和新问题的发源地.
目的通过比较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的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 IL-21)(rs2221903和rs907715)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
苏州(大市)地区电子行业发展迅猛,许多电子行业外资企业相继入座。作为中新合作的典范——苏州工业园区,更是云集了来自台湾、日本、韩国和欧美的电子和IT产业的跨国大企业,光世界500强的企业就有十几家。目前,苏州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IT电子产业制造和研发基地。  为顺应本地区电子产业的发展需求,我校又地处苏州工业园区,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紧密把握本地区产业发展的脉搏,坚持企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汉承秦制,建立了十分严密的户籍制度,早在汉朝建立前,出身刀笔文吏,深知户籍重要性的箫何,在刘邦入关后,诸将纷纷争取金帛则物之时,萧何却独收秦的律令图书,“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臧之。沛公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使刘邦掌握了当时的户口状况,为后来汉代建立后户口统计奠定了基础。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后,首先做的事情之一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信息几何递增,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种观念纷至沓来,教师处于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应有哪些内涵?可用三重境界予以解读:望尽天涯——社会人的道德内涵;为伊憔悴——既为人师的道德内涵;  蓦然回首——超越教师的道德内涵 。    道德,在中国始于《荀子·劝学篇》,在西方源于拉丁文的morse,现代英语称之为morality。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结合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背景,阐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讨论和分析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应用,并指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