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伦理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123456789dtd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伦理主要探讨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及其方法,如同伦理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人际关系一样,翻译伦理在很大程度上也规范了翻译活动的进程。本文以翻译目的、翻译过程以及翻译结果为不同维度,探讨了翻译伦理在翻译活动当中的重要作用。
  【關键词】伦理;翻译;策略
  【Abstract】Translation ethics mainly concer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ion subject and the translation object as well a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used by the translator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s ethics largely regulate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ranslation ethics regulates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cover to cover to a large extent、The paper takes translating purpose,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ranslating result as dimension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role of translation ethics in translating activities.
  【Key words】Ethics; Translation; Strategy
  【作者简介】 刘杰(1982-),男,甘肃庄浪人,天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翻译学的发展,翻译伦理也成为翻译研究人员热议的语言话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二字连用,最早似出现于《礼记·乐记》,泛指伦类条理,已经包含有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之意(彭萍,2013:29),由此可以看出,伦理指的是社会人际关系,更强调界定,具有规则性,故而中国有五伦,如:“天地君亲师”被称之为五天伦,又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被称之为五人伦。因此,伦理是一种关系界定。就翻译而言,所谓翻译伦理,指的就是如何界定译者和文本的关系,以及确定在这种关系生成过程(翻译过程)当中所要遵守的规范和准则。对于道德而言,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可以看出道德是之于行为标准,侧重于评价,具有多元性。因此,道德常与标准搭配,伦理则与关系搭配使用。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何界定和阐释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源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翻译的目的、过程还是结果,无不是一种伦理关系的体现,故而,本文尝试从翻译目的、翻译过程以及翻译结果等方面探讨翻译的伦理性问题。
  一、翻译目的的伦理性
  翻译的目的是指导翻译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则,因此,西方理论界有很多关于翻译目的的理论论述,例如,弗米尔(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纽马克(Peler Neumark)的翻译交际理论(Comwunicoctive Tramslotim)等。法国翻译理论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最早在其“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代文化与翻译”一文中,首次提出“翻译伦理”这一概念,认为翻译伦理的目的性主要体现在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发生的一种冲突关系,翻译行为的正当伦理目标是突出和体现原文中源语言和源文化的异质性(Berman 1984:23)。因此,翻译目的的伦理性是通过翻译来丰富自身,最大可能地保持原作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性。从这个层面来看,讲翻译的伦理更多的突显出对于原作的“忠实”,以体现译者翻译目的的伦理性。
  1997年,法国翻译学者皮姆(Anthony Pym)出版了关于翻译伦理的专著《论译者的伦理》(Pour une éthique du traducteur)一书。在书中,他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属于某一个文化群体的行为,而是属于两种文化之间的交际行为。他观察到的译者是典型的“混血”“半种姓”,居住在跨文化空间中的社会行动者。译者的首要忠诚既不是对源文化,也不是对目标文化,而是对居住在这个空间中的其他人,即其他跨文化中介者,对整个翻译行业的忠诚(Pym,1997:98-10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翻译的伦理性更多地体现在翻译职业的伦理性。
  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一般目标行动,切斯特曼(Chesterman,2016:168)认为翻译伦理在宏观层面主要关注广泛的社会问题,如译者在社会之中的角色和权利、译者的工作条件、金融奖励和客户的利润动机、译者和客户之间的权力关系、翻译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等。简而言之,就是翻译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微观伦理问题则涉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如具体文本问题、翻译策略等。简言之,就是译者与文字的关系。
  二、翻译过程的伦理性
  威廉姆斯(Williams,1993:185)认为关于翻译伦理的观点似乎源于两种不同的伦理理论:契约主义和功利主义。契约理论是建立在对一个具体行为正确与否的一致同意基础之上的,因此,包含了义务、权利、准则和规范的概念。在这里,伦理考虑是“溯及既往的”,因为它们涉及在行为发生时已经存在的义务等,因而,对于基于契约主义的翻译伦理侧重于规范性;另一方面,功利主义的伦理理论则是期待既定行为的结果。在这里,一个行为是为了最好的结果,行为本身是由价值标准去判定它的操作,侧重点更多的是价值而不是规范,基于功利主义的翻译伦理侧重于描写性。   因此,對于翻译过程伦理性的研究,我们发现一些学采用了规范性的方法,另一些学者则采用了描述性的方法。对翻译过程的规范性研究旨在探讨翻译行为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规范,研究者有其明确的个人意识形态,并力图建立译者应该以某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翻译的理由。例如,韦努蒂(Venuti,1995:28)认为翻译应该避免流畅或保守的翻译策略,而更倾向于抵触的、违背常理的翻译策略。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更公正地对待外国文化的异质性,通过超越性的翻译,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我们才能更好地弘扬源语言与文化的真正价值。对翻译过程伦理的描述性研究,试图揭示控制特定行为的价值原则,特定行动者群体倾向于相信的价值概念,翻译伦理的描述性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翻译文本的过程经验进行梳理和描述,归纳和总结翻译过程中译者所持有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以及译者在特定情况下所扮演的角色,翻译过程的操作是由价值所主导,换言之,翻译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等由翻译目标价值所决定,无关乎译者的意识形态。例如,经济产品和广告语文本的翻译,为了达到产品价值推广利益最大化,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翻译方法和策略都在选择之列。
  三、翻译结果的伦理性
  波普尔(Karl R. Popper)将“清晰度”(Clarity)视为最重要的语言标准,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清晰度是它作为理性交流手段发挥作用的条件,没有清晰度就会削弱理性交流的可能性,而这样做就会破坏整个人类社会的可能性”(Popper,1962:308)。“清晰度”是文体学和文本语言学中经常出现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他将清晰度与正确性、优雅和得体一起列为风格的四大品质之一(Rener 1989:217)。而清晰度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通常与格瑞斯(Paul Grice)会话合作原则相关联,它被归为结果准则:要清楚。里奇(Geoffrey N. Leech)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格瑞斯的合作原则,提出了一个清晰原则,意为文本和信息之间要保持一种透明的关系(Leech,1983:66)。在这里,清晰度成为一种语言价值,它适用于任何语言。对于翻译而言,从伦理学视角看待翻译结果,其文本信息和风格的传递清晰度被视为翻译结果的伦理性价值标准,因为清晰、易读,有一些语法错误的翻译肯定会比不合逻辑、晦涩或笨拙的翻译(尽管句子合乎语法规范)更受读者欢迎。
  回顾译者角色的历史演变,从卑微的奴隶到平等的伙伴,在一定程度上,这确实是一场逐步解放的运动,一个获得解放的译者拥有打破常规的权利,这种打破常规意味着翻译的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违反规范。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打破常规必须通过呼吁更高的规范来证明其合理性,而更高的规范本身还应该符合管理这些规范的价值观。因而,建立伦理学视角的翻译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如纽马克(Newmark,1988:211)所说,译者总是有道德义务去消除误解,实现真实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萍.翻译伦理学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Berman, Antoine L’epreuve de L’etranger, Culture et Traduction Dans L’allemagne Romantique[J]. Paris: Gallimard, 1984.
  [3]Chesterman Andrew.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6.
  [4]Leech Geoffrey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5]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Hemel Hempstead: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1988.
  [6]Popper Karl R.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M]. (4th ed.)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62.
  [7]Pym Anthony. Pour Une Ethique du Traducteur[M]. Arrsa et Ottawa: Artois Presses Université et Presses de L’universitéd Ottawa, 1997.
  [8]Rener Frederick M. Interpretation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from Cicero to Tytler[M]. Amsterdam and Atlanta: Rodopi, 1989.
  [9]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Routledge, 1995.
  [10]Williams Bernard.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M]. London: Fontana, 1993.
其他文献
【摘要】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其三个核心问题分别为“关键期是否存在”“关键期为何存在”“关键期存在于何时”。 本文对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包括“关键期假设”的理论基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提出之后支持派和反对派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从而得出二语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宋佳音(1995.12-),女,河南焦作人,西藏民族大学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中原地区的发展提供机遇与挑战,对中原文化对外传播起着重要的意义。中原文化对外传播途径的创新研究,可以增强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力度和深度,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进而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原文化;对外传播;意义;途径  【作者简介】代美丽(1
【摘要】大学英语写作训练中进行模仿写作相比直接布置写作任务,更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提升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心。特别是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模仿写作,能让学生从布局谋篇到措辞炼字各方面获得较大提升。本文拟就模因论视角下下的大学英语模仿写作进行分析,探讨模仿写作中的可行性技巧。  【关键词】大学英语;模仿写作;模因论  【作者简介】李漾,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基本
【摘要】在当下的初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潜力,为学生们创设一定的英语情境。但是,当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存在评价形式单一、疏于指导等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更高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教学;信息化;教学研究  【Abstract】The
既有类似中国江南的静态秀美,也有青藏高原般的波澜壮阔  一段最难忘的旅程——自驾穿越北美育空无人区,历时9天,行程近6000公里,从南到北,从初秋到深秋,再到大雪纷飞的冬天,一路美景尽收眼底:野生动物、植被、河流、湖泊、雪峰、冰川、温泉、草原、青山、云雾、彩虹……可谓移步换景,既有类似中国江南的静态秀美,也有青藏高原般的波澜壮阔。  育空(Yukon)是加拿大三大行政特区之一,这片广袤的土地位于加
【摘要】英语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初中阶段开展英语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出学生对于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开展初中英语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科效率,为学生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所获、有所得。本文将围绕分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展开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分
【Abstract】“Interpretation” is a prominent theme in Elizabeth Bishop’s poem “First Death in Nova Scotia”. It is from a child’s perspective that Bishop observes and interprets the death of her cousin. H
【摘要】克拉申在1979年提出了“克拉申语言监控模式”,该模式具体从五个假说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问题和规律。其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且对实际的外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行的范式。本文旨在探讨克拉申语言监控理论每个假说对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克拉申;监控理论;高中英語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王欣宇(1997-),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研
【摘要】新课改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同时也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调整创新指引了明确方向。高中英语教学在这一背景下也加快了改革创新步伐,并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突出作用,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巧妙融入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加快英语教学改革步伐的同时,综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高中英语教师要对当下的英语语言教育环境进行认真分析,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碰撞这样的大背景,同时还需要认清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使
【摘要】本文立足于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实践,从“立足教材文本”“借助外来资源”以及“组织丰富活动”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教材文本;外来资源;丰富活动  【作者简介】王仙,福建省仙游第一中学。  听、说、读、写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四大组成部分,四者共同促进学生整体英语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深感做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