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磁体和磁场》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e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教材从生活中的磁现象着手,让学生描述知道的磁现象,利用手中的磁体发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各种假设和疑问,在探究问题、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理解磁场,经历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实验验证、总结规律、实践应用的过程,学会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道磁体与磁场,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磁场及其方向性,知道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状况,理解磁感应线.
  3.知道地磁场.
  4.学会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科学结论的方法.
  5.能簡单描述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
  6.学会利用铁屑、小磁针来研究磁场,从而进一步抽象出磁感线用以描述磁场.
  重点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知道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体验探究磁场分布的过程.
  难点如何理解磁场,怎样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教具条形磁体2块、大头针若干、小磁针8个、玻璃板1块、铁屑若干、试管若干、蹄形磁体1块、大铁钉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从套绳魔术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过渡在小学科学课中,同学们已经认识了磁体,在实验室里常用到这几种磁铁: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和小磁针.
  介绍几种常见磁铁为学生后面的活动做准备.
  教具准备课前先将条形磁铁悬挂在铁架台下.
  教师在介绍条形磁铁和小磁针时将其转动,为后面讲解磁铁的指向性做好实验准备.
  过渡地球人都知道磁能吸引铁,反问真的吗?
  进一步激发学生做实验的欲望.
  生活动1条形磁铁靠近大头针.
  生观察大头针被吸到磁铁上.
  生回答磁铁对大头针有吸引的作用.
  讲解磁体不仅能吸引铁,还能吸引钴、镍等物质,如一元银币就是镍的合金做的.
  演示1一元硬币磁铁实验
  满足学生的欲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解在物理学中,把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板书1)
  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板书2)
  生活动2将条形磁铁放在铁屑中取出来.
  生观察磁铁两端铁屑最多,中间最少.
  生回答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
  讲解磁性最强的部分称为磁极.磁极磁性最强,中间最弱.(板书3)
  每个磁铁都有2个磁极,它们的磁性都一样吗?
  抛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回头看刚才转动的条形磁铁和小磁针.
  生观察它们都静止在南北指向.
  让课堂变得井然有序,合理安排时间.
  讲解把指南的一段称为指南极,用符号S表示;把指北的一段称为指北极,用符号N表示,这就是磁体的指向性(板书4)
  生活动3将两个条形磁铁的磁极两两靠近,有什么感觉?
  生回答要么相互排斥,要么相互吸引.
  演示2将两条形磁铁放在若干平铺试管上,演示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
  让实验变得直观和生动.
  生回答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板书5)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领下一一完成,让每位学生都动手,要比全部给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节省了时间和空间,也让课堂变得有序,层次清晰.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导演之下,学生成功做好自己的演员角色,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生交流合作归纳磁铁有哪些性质?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讲解将磁铁靠近或接触铁质物体,可以让它们获得磁性这一过程叫磁化(板书5)
  生活动4在磁铁和大铁钉之间隔张纸.
  生回答磁体仍然能吸引铁钉.
  讲解显然在磁体和铁之间有一种可以传递他们之间的作用的物质,它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这就是神秘的磁场(板书6),它可以传递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穿越纸、人体等许多物质.
  演示4将小磁针靠近条形磁体,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观察小磁针发生偏转
  生回答受到磁场作用
  讲解磁场是磁体周围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我们可以根据它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产生磁力的现象来认识它.这是我们实验常用的转化法.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逐步递进,螺旋式上升,让学生思维得到提升.
  演示5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的地方放置小磁针,观察小磁针的指向.
  生观察各处的小磁针指向不同.
  生回答条形磁体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不一样,说明磁场是有方向的.
  讲解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板书7)
  提问要想指导条形磁铁周围某点的磁场方向,你怎么做?
  生回答在该处放小磁针,静止时看N级的指向.
  追问如果不知道小磁针的N极,那N极怎么确定?
  生回答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为学生下面的活动做理论和方法指导,保证活动成功进行.
  生观察小磁针N极指向有什么特点?
  引导如果把小磁针看成一名运动员在绕操场跑步,N极,看成运动员的脸,,脸的朝向有什么特点.
  运用比喻的方法将抽象的物理规律表现出来,让课堂表现的生活化,趣味化.
  为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S极的特点做铺垫.
  生回答从N极出发回到S极.
  过渡进一步研究磁场我们需要跟多的小磁针,我在磁铁上放一玻璃板,再在上面洒一些铁屑,铁屑可以看成小磁针吗?
  生回答可以,铁屑被磁化了.
  演示6用铁屑探究条形磁铁周围的磁场.
  将细小铁屑装在瓶盖上有小孔的瓶子里,让铁屑洒的更均匀.
其他文献
传送带以物理过程复杂、条件隐蔽,涉及知识点多(力、运动特别是相对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图象等)且相互关联,成为高中物理一种重要模型,它既能联系科学和生活实际,又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很好的开放性,是很好的知识和能力考查模型,下面以其中关联到相对运动的做功与能量及划痕类典型问题为例,谈谈这类问题的解析思路和处理方法.  例1如图1所示,比较长的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倾角θ=37°,在电动机带
期刊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六节《浮力的应用》是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感觉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为了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学生、教材和一些常见的教学设计对《浮力的应用》教学情境的设计进行了一点思考.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而且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了较广的知识面与较扎实的基
高效课堂强调“两唯”(唯生、唯学)教学,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高考第一轮复习急需重建两个关系,即教服务于学,师服务于生。要真正构建高三复习的高效课堂,需要在教学理念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以下是我在高三复习课中所做的一些初探:  一、高效备课  1.磨教材。  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改变了以往“一纲一本”的状况,形成了“一标多本”的局面。这就意味着高考命题不可能只以任何一本教材为依据,
定性分析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概念规律作逻辑推理,这是学好物理,能做到悟理、讲理的基础,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常用于解决对有关物理现象的定性分析题,巩固、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的定性分析题,说明物理实验、仪器和装置的原理、分析实验结果的定性分析题等.纵观近年来高考,特别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省市,要求考生注意领会物理研究方法,相应的运用定性判断方法求解的题目逐年增多,因此加强定性分析能力
物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应用在我的物理教学中,丰富了我的课堂,激发了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三个方面应用是笔者最欣赏的,写出来与读者一块探讨.  1重视资料的收集  1.1自己录制资料  去年暑假,我开车去旅游,孩子将饮料瓶的口剪掉,当小垃圾桶,将吃的瓜子壳放入里面,后来打开车窗向外倒,由于车子开的较快,饮料瓶还没有倒置就有瓜子壳竖直向上迅速飞出,孩子看呆了.暂且不说乱仍垃圾对不对,眼前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然而,在教学中发现,我们习惯于做实验、讲实验,实验课仍然是仅仅作为形成、理解、巩固物理概念和知识的手段,它依附于初中物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对于“六模块”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物理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验,所以研究初中物理“六模块”下实验教学,对于推动“六模块”建构式生态课堂具有重大意义.那么,物理实验课如何有效的
在高中阶段的电学部分,求解电量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就在高中物理中求解电量的方法做一个总结.  1通过导体的电流是恒定电流  方法基本公式Q=It  根据电流的定义:I=Qt变换后可以得到Q=It.这是求解电流的最基本的公式,其他公式都是以该公式为基础推广而来的.  例1金属导体中电流强度是0.5 A,求半分钟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子数?  分析解答Q=It=0.5×30 s=15 C,  n=Qt
高中物理在交变电流这一专题中,有一类是求解线框在匀强磁场转动过程中的瞬时感应电动势问题.该问题涉及空间想像,矢量分解,角度变换等多个难点,一度让很多开始接触的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而且大多数教师希望学生掌握好知识后,能够记住相应的表达式,遇到问题就套公式,这样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江苏高考计算题越来越侧重考察交流电这一知识点,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能用另一套思维方法,避开以上诸多
有关摩擦生热问题,在中学物理教材中,只做了定性的描述,而对其定量的计算没有做深入的讨论.两物体相互摩擦时究竟能产生多少热?它与那些力做的功相对应,如何去量度?怎样去计算摩擦生的热?这些问题学生在脑子里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功能原理(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的基础上,将两物体发生相互摩擦的运动情境进行分类,分类巧解不同运动情境下的摩擦生热问题.  1两物体同向运动情境下,摩擦产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