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应用》教学情境的设计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六节《浮力的应用》是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感觉比较难以掌握的知识.为了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关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学生、教材和一些常见的教学设计对《浮力的应用》教学情境的设计进行了一点思考.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而且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了较广的知识面与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及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九年级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内容难度较大,这些过多过重的學习任务,过难学习内容在逐步消磨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本节课有必要通过创设新奇有趣、直观、动手实验实践的学习情景,去充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发挥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对自然科学的探究精神,以便更高效达成课堂学习目标.
  2教材分析
  《浮力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上节《浮力》,认识了浮力的基础知识之后,继续学习有关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应用的知识.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探究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第二部分了解浮力的应用,并用到了前面学习的浮力、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等有关知识,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材以“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但是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物体要下沉?”,开展“想想议议”直接导入新课,让学生分析得出物体的沉浮条件.这种编排要求学生会进行受力分析、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知识,适于基础知识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学习,但是作为新课的导入这一情景不够新奇,不利于激发学生新课学习的兴趣,对所形成的物体浮沉条件这一知识也增加了困难程度.
  3常见教学情境
  同学们都吃过饺子,但你们煮过饺子吗?谁能说一下饺子下锅后,浮沉情况的变化?为什么饺子下锅后先下沉、悬浮、再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它所受力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浮力的利用.
  创设情景,新课引入3.
  课件展示并欣赏一幅画面(截取泰坦尼克号),远洋轮船航行在海面上,问: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演示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这一设计重在教师的分析讲解,包含了上述两项设计的缺点,是一个不太好的教学设计,有待改进.
  创设情景,新课引入4.
  演示向水中加盐鸡蛋从水底上浮,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随即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4新情境设计
  本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设计中鼓励学生亲手操作,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知识的探究意识,充分发挥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笔者创设了下述教学情境:
  教师展示透明纯净水瓶中的小瓶在教师的口令指挥(挤压)下自如的下沉、悬浮、上浮.这时会看到同学们的脸上呈现出惊奇、疑惑,甚至有的同学表现出一幅跃跃欲试的情形,教师随即顺势让学生分小组按课件呈现的制作方法自制教师所展示的装置进行实践探究.两三分钟后就会看到一些注意观察的小组成功后愉悦的笑脸;一些小瓶不能沉浮的小组在交流讨论,也很快发现问题(要盖上瓶盖进行挤压),成功的使小瓶听话的沉浮;还有个别小组出现小瓶下沉后不能上浮的争论.教师根据这一情况马上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小瓶浮沉时瓶中水量的变化,思考讨论小瓶上浮、下沉、悬浮应满足什么条件?”同学们会很清晰的看到:小瓶中水量增多时下沉、小瓶中水量减少时上浮.待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后组织学生小组展示(包含小瓶沉入水底后不能浮起来的小组)与交流,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就分析总结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同时又为第二部分潜水艇、轮船原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附“浮沉子”的制作
  器材空藿香正气液药瓶(带瓶盖,瓶盖用木螺钉钻一小孔,防止盖内橡皮堵住小孔)、装水的纯净水瓶(有瓶盖,水面接近瓶颈)、注射器、记号笔、装有大半杯水的烧杯.
  做法1.用注射器向小瓶内注入半瓶水倒放入烧杯中,使小瓶刚好浮在水面上,露出水面部分不超过2mm.
  3.将标记后的小瓶倒放在可乐瓶中,想办法使小瓶在你的指挥下自如的下沉、悬浮、上浮.
其他文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课堂中几乎每一节都有物理实验,因此,如果教师能够结合自己学校的资源自行设计创新一些实验,这样不仅能将枯燥的物理概念课变得有趣,而且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更进一步地优化课堂教学,创新物理课堂.  1精心实验设计,创新引入新课  新课引入,是物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否恰当,对整个物理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期刊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体系中重难点之一,处理问题的关键是做好以下“一二三”.“一”就是明确一个限制条件.找出题中的关键词语,如:最近/远、时间最长、使所
期刊
1教材内容分析  苏科版《牛顿第一定律》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在前面学生已学过力、弹力、重力、摩擦力、力的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等力学知识,对力的知识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这一节重点是要解决在不受外力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安排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完善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学情分析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大脑中已建有不成系统的运动和力的粗略关系,但这种关系大多倾向于亚里士
为了深入研讨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及时总结和交流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各地小学英语教学的经验、成果和方法,促进和提高各地小学英语教学和科研水平,本刊将举办第四届小学英语
美国教育博士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提出促进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清晰授课,任务导向,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我区实施進行的“板块三串式”课堂教学设计结构中,强调学习任务的明晰呈现,并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具体的学习任务导向,同时针对每个问题设计合适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并通过合适的反馈方式来确保学生成功率.“板块三串设计”的实施,把学习的
传送带以物理过程复杂、条件隐蔽,涉及知识点多(力、运动特别是相对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图象等)且相互关联,成为高中物理一种重要模型,它既能联系科学和生活实际,又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很好的开放性,是很好的知识和能力考查模型,下面以其中关联到相对运动的做功与能量及划痕类典型问题为例,谈谈这类问题的解析思路和处理方法.  例1如图1所示,比较长的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倾角θ=37°,在电动机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