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式阅读课中克服套话思维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阅读的规范化教学,造成学生“套话”现象比较普遍。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各种考试中的“标准答案”固化了师生思维,当这个“标准答案”成为教师授课的指向,口口相传,届届因袭,潜移默化中将形成学生的“套话思维”。我们并不反对在学习初期给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达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非常有益。
  语文空灵生动,学生对文本的体验能够升华成为充满个性的认知,这就是所谓的对语文学习开悟、开窍。所以,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文本,在学生的自我体验中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感悟理解,完成个性化的新意表达,构建个性化的思维逻辑。教师要丰富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的方式,促进体验的深化与个性化,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鲜活魅力。
  个性化体验阅读教学可以三个方面展开:对话导读、多元解读、自主阅读,在个体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平衡个性发展与规范发展的矛盾。
  一、 对话导读提供个体体验的平台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就对话导读而言,所谓体验,是指读者通过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移情于物等方式,对作品所表现的種种情感进行感同身受、细致入微的体会、品味、揣摩和猜想。
  对话导读是自由的,但不是任性的,教师在与文本有比较充分的对话基础上,要设计好与学生对话的问题。对话导读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要求教师对阅读教学有良好的宏观把控能力,使对话导读的目标能够聚焦在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来。
  在对话导读中要求能生成资源,老师规范得越多,生成就会越少,学生个性发展的的空间也越小。教师的地位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的条件下,而是学生的向导,随时提醒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生长点,而不是强加给学生标准化答案。学生在多种视角下的对话、沟通和融合中,产生新的视界,真正实现“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丰富学生个性化认知的积淀。
  二、多元解读促进个体体验的深化
  老师与学生通过对话,一起走进文本中“我”的内心世界,再回归到读者自“我”,就有了多元解读。求异是多元解读的核心,但长期以来的家长式的教学压制了学生创新的个性,使其逐渐养成了惟师、惟书的思维模式,这种一元解读的悲哀,无疑是对学生创造天性的虐杀。提倡多元解读,使学生品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不断否定,不断突破,不断创造,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所以,多元解读必须处理好“规范”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多元解读这一新理念保持应有的张力,多元解读过程中的体验才能走向独特性与多元性的和谐。
  由于学生社会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还不够全面,不够成熟。解读文本时容易出现偏差,虽然见解不同于他人,但却不理。对此,我们不能简单训斥,在保护他的积极性时,也要引导他认识错误所在。此时,规范就显得格外可贵,这里的规范就是合情合理。
  三、自主阅读拓展个体体验的空间
  阅读可以分为三层境界:感知性阅读;反思性阅读;历史性阅读。感知性阅读是学生个体初识文本的阶段,需要在阅读中领悟、体验情境,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许学生的见解粗浅,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自主阅读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空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体验式阅读教学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人情入境的体验式阅读,文本所蕴含的审美特性与情感因素才能在学生内心逐渐明朗并融化为滋养人格情感的琼浆,这是克服学生“套话思维”的有力武器,也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最佳状态之一。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摘要:南方方言尤其是广东诸方言母语的学生,基于语言差异和区域性文化差异,学习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具有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心理特征。本研究借鉴外语学习社会教育模式理论,统计分析了广州大学在校学生2005年到2009年21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及其背景数据,论证以下假设: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现阶段对其应用范围及应用水平具有法规强制性,广州地区大学上述学生越来越重视学习普通话及参加普通话测试,
新课程改革是一种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学艺术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评价方式等相对客观因素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要想语文教育适应新课改和时代的要求,唯有注重教学艺术建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转变观念,创设宽松氛围  在观念上,老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中的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成长的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方式要变,教学方法要变,教育观念更要变。那么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呢?教师应该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上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目的不在于自己去认识教材,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认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客体。如何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我想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秘诀、最好的老师。  一、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 明确目的,激发阅读动机。语文教材中阅读内容是丰富的,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的意义,通过诱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阅读兴趣。学生的主动阅读动机一旦形成,便對阅读产生兴趣。  如教朱自清的《春》,我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家乡春天里的景,然后提出问题:作者笔下的春景会让你更向往,你想感受一下
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消息,最近几年广东省高考英语读写任务的考生平均得分都处于较低水平,约10.23分,得分值仅为40.92%。从2007年以来,高考读写任务涉及的话题广泛,从学校生活、人际关系、旅游、自然、情感、想家的经历,到金钱对鼓励孩子学习的作用等,所选话题均贴近考生生活,是广大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的,且评分标准也只是要求“内容丰富、用词得当、运用合适的语言结构并注意篇章结构连贯性”,
教学导入活动是指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或教学环节过度时,为幼儿以适应的心理投入活动而进行的教学组织过程,是教师引导幼儿进入学习状态或教学环节的衔接部分。教学导入活动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不是整个教育活动中的重点,所以它所占用的时间较短,但同时,它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课堂导入形式方法五花百门,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导入的方式和内容有什么样的差异,有效的课堂导入活动总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另一方面,有
数学基础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旋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学习,勇敢地进行探索,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了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精心设计,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教学当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个环节,使学生学得实在,深化学生的主体探索意识,促进探索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中,既构建数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之首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当前一个大的教育主题。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本着大德育观的理念,认为大力构建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为中心的德育模式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营造主体参与的德育平台,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有关德育理论认为良好的道德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主要靠后天实践而成的。任何一种
表达要有层次,叙述要有顺序。我们在观察和描写景物时,选择合适的角度,确定正确的顺序,才能做到观察有数,表达不乱。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写景文章的顺序大体上有四类。当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可供效仿,做到观察有数、“景”然有序。  一、空间方位的顺序  一切景物都存在于空间,在空间里总要有它的位置,即空间方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远处、近处等等。按照这样的空间方位观察、描写景物,能使文章层
小组学习是学生在班级学习中近距离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取长补短的一种有效活动形式。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引入信息技术在小组学習中的应用,变革和发展了小组学习这种传统,使学生的小组互动有了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一、 课前预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