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渗透生物学核心素养之生命观念的“结构与功能观”,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及其规律,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幸福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生物学核心素养构成生物学课程的主线。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中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科学世界观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是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思想方法。
当今社会,存在一些漠视生命、糟蹋生命、自暴自弃的现象。如,一些人因“蓝鲸”游戏而丧命,有些人虐待小动物,有些人网络直播毫无安全措施的高危动作等,这些都是缺乏生命观念的体现。此外,落后地区的很多生物老师还是采用“讲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不能引导学生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理解生物学知识点,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与功能观”是“生命观念”的基本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指生物体一定的结构对应相应的功能,而且生物体的特定功能需要相应的结构来支撑。无论分子、细胞,还是个体、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都体现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和整合体现“结构与功能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渗透,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及其规律,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幸福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有重要作用。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结构与功能观”
生物课堂是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在备课时细心挖掘教材中体现“结构与功能观”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恰当地进行渗透,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观”,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去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体会生命的神奇,有利于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加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学生从因果关系上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避免死记硬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而成的结果,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执行什么样的功能”和“有什么样的功能,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来支撑”的角度去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眾多的细胞器,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给血红蛋白,用以更好地执行运输氧气的功能;植物叶片具有叶绿体而根尖不具有,是因为叶片要进行光合作用而根尖在地下不需要;飞翔的鸟类胸肌细胞含有更多的线粒体,是因为飞翔需要有氧呼吸提供更多的能量;生物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癌变细胞容易扩散,是因为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DNA比蛋白质更适于作为遗传物质,是因为其双链更加稳定,碱基对不同的排列顺序可蕴含更多的遗传信息等。如,在《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这一课的新课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常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入手,思考和讨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由于基因突变合成异常的血红蛋白,导致红细胞结构上的畸形“镰刀形”,结果会导致异常的红细胞功能上有何改变呢?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症状是什么?与“镰刀形”的红细胞的结构有什么联系吗?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既深刻体会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也能体会到基因突变所带来的危害,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二、通过课外活动渗透“结构与功能观”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帮助其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其自信心、提升幸福感,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
如,通过“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生物摄影大赛”“制作植物标本”“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等校内课外活动,可以较好地切合课本内容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如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完必修1第3章“细胞的结构”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了。在课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网上查找各种真核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加以改造和创新,用各种材料做出各种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可以和同学一起做,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做,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细胞结构的精妙,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更加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又可以培养和同学、家人的感情,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和提升幸福感。
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渗透“结构与功能观”这一生命观念,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神奇,为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每一位高中生物老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
[3]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生物学核心素养构成生物学课程的主线。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中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科学世界观在生命科学中的体现、是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思想方法。
当今社会,存在一些漠视生命、糟蹋生命、自暴自弃的现象。如,一些人因“蓝鲸”游戏而丧命,有些人虐待小动物,有些人网络直播毫无安全措施的高危动作等,这些都是缺乏生命观念的体现。此外,落后地区的很多生物老师还是采用“讲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不能引导学生从生命观念的角度来理解生物学知识点,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与功能观”是“生命观念”的基本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指生物体一定的结构对应相应的功能,而且生物体的特定功能需要相应的结构来支撑。无论分子、细胞,还是个体、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都体现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和整合体现“结构与功能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渗透,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及其规律,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幸福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有重要作用。
一、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结构与功能观”
生物课堂是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在备课时细心挖掘教材中体现“结构与功能观”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恰当地进行渗透,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观”,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去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体会生命的神奇,有利于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加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利于学生从因果关系上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避免死记硬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而成的结果,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执行什么样的功能”和“有什么样的功能,需要什么样的结构来支撑”的角度去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眾多的细胞器,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给血红蛋白,用以更好地执行运输氧气的功能;植物叶片具有叶绿体而根尖不具有,是因为叶片要进行光合作用而根尖在地下不需要;飞翔的鸟类胸肌细胞含有更多的线粒体,是因为飞翔需要有氧呼吸提供更多的能量;生物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癌变细胞容易扩散,是因为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黏着性降低;DNA比蛋白质更适于作为遗传物质,是因为其双链更加稳定,碱基对不同的排列顺序可蕴含更多的遗传信息等。如,在《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这一课的新课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常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入手,思考和讨论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由于基因突变合成异常的血红蛋白,导致红细胞结构上的畸形“镰刀形”,结果会导致异常的红细胞功能上有何改变呢?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症状是什么?与“镰刀形”的红细胞的结构有什么联系吗?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既深刻体会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也能体会到基因突变所带来的危害,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二、通过课外活动渗透“结构与功能观”
课外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帮助其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增强其自信心、提升幸福感,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
如,通过“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生物摄影大赛”“制作植物标本”“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等校内课外活动,可以较好地切合课本内容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如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完必修1第3章“细胞的结构”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模型建构——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了。在课本要求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网上查找各种真核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加以改造和创新,用各种材料做出各种真核细胞的结构模型。可以和同学一起做,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做,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细胞结构的精妙,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观,更加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又可以培养和同学、家人的感情,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兴趣爱好和提升幸福感。
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渗透“结构与功能观”这一生命观念,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神奇,为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户,提高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每一位高中生物老师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
[3]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