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英语词汇记忆力的训练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nb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单词是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如何帮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高效率地牢牢记住所学的词汇,只有解决了效率的问题,才能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向效率要时间,而不是用时间补效率,这是我们英语教师要致力研究的课题。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我在试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对学生进行瞬间记忆训练
  记忆痕迹在脑中的储存分三种情况: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储存时间很短,但在记忆过程中占有主要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只要稍经启发,就能引起联想和回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困此,在教新单词时,先向学生明确记忆指标,例如,在教新单词时,要求学生在一、二分钟内记熟所学的新单词,然后听写,也可以通过抢答或个别提问的方式由老师读单词,学生口头拼写,或是老师讲出单词中文意思,学生读出生词,反之,老师读单词,学生讲出中文意思等形式进行训练。学生为了达到要求,快速记忆,必然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朗读记诵,强力记忆的愿望可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二、多种方式呈现单词,增加刺激渠道和程度,加深感知印象
  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用新奇、甚至反常的方式呈现新词。这样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强烈的再现刺激,加深感知印象,引起学生兴趣。示范朗读单词的轻重、同化、连读、尾音以及爆破音、破擦音变化;用彩色粉笔在黑板写出难记的生词,使字体变得特别大,或者其它方式呈现形成明显对比。
  三、化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
  理解了的内容,就容易记住,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教单词时,把音、形、义同时教给学生,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所教的词在一定的情景中呈现,方便学生理解记忆。把抽象概念的词放在短语、句子或课文中教,使学生对词的理解具体化。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学新,新旧知识联系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根据遗忘规律,在有计划地“重现”中巩固英语单词,增强记忆力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如果四至七天内不复现,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引导让学生有计划地经常复现英语词汇,克服遗忘现象。
  记忆力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使外语教学更加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符合心理学、教育学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走进生活、唤起生活、回归生活,让原本抽象的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亲切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得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具形象性、直观性与趣味性,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实现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接轨。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 元素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做”数学在数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中模拟生活,创设生活情境,使得学生身临其
教师基本素养,指的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基本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口头表达能力。简言之,即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正确,要通俗,要简炼,要有感染力,说到这方面的能力,提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大家知道,提问是启发思维的重要方式,思维由问题开始,由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四个条件:一是问题必须与数学思维有关,揭示教材或学生
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教学内容,如果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方法,则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一、概念教学中的比较。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细胞”,是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当前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发展与规范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党员民主权利的发展与规范还存在
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进而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终使学生获得适应未
摘要:苏轼是我国词史上一位大力创作咏物词的作家。他对咏物词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词人审美情趣的变化,并由此咏物词在题材、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和语言形式等方面的变化。  全文从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苏轼咏物词的艺术美。第一方面是苏轼咏物词的意象之美,苏词着眼于自然物态之美,表达了词人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和喜爱。第二方面是苏轼咏物词的人性之美,苏词中的物都是形神兼备的,即在描写之外寄寓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