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自主学习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enro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生疑”,不但是学生产生学习的诱因,而且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进入“愤”“悱”的境界。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载体,应当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其二,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是创造性学习、创新思维的源泉。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位植物学教授和他的助教正在研究新品种的植物。一目,助教问教授:“外出上实习课,遇到不认识的植物,要怎么办?”教授回答道:“我通常走在最前头,然后把不认识的植物通通踩死,以免学生发问。”虽然是笑话,但也反映了很多教师对待提问的态度。为了消除学生与教师对话可能会产生的思想顾虑,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每节课上,我都安排了“自由提问”的时间,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提问,自由解答。于是,学生的问题精彩纷呈,如:
  《自然之道》中有这样一句话:“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有学生提问:“向导知道这会给海龟带来伤害,为什么还把幼龟引向大海?”
  《蚕姑娘》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了蚕姑娘。”有个女生问:“蚕卵里钻出来的都是蚕姑娘吗?”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还刚刚在预习阶段,有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青蛙妈妈怎么那么狠心啊,生下小蝌蚪就不管它们了!”
  当然,气氛好了学生胆子大了,也常常会遇到钻牛角尖的学生。在上《狼和小羊》一课时,我让孩子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对话,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狼为什么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三次借口后再吃呢?”不管学生提怎样的问题,我总是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我要保护好学生的这份问学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敢问”是前提,重要的是“善问”。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指导他们从词语的理解、句子的含义、段落的安排、中心思想的表达、写作方法的选用等方面提出问题。
  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可能不得要领,或只言片语,或浅显幼稚。也可能学生的问题涉及面太广,显得“多而杂”,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慢慢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真正做到问得好、问得精、问得新。
  下面以《金色的草地》教学为例,来看看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课上,教师利用并创设切合学生经验的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的条件,启发和诱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问题。以《金色的草地》教学为例: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上学生通读全文后,教师提问:“关于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巡视时,我发现学生有的问,“一本正经”“绒毛”是什么意思?有的问,这片草地为什么会变成金色的?有的问,蒲公英的花为什么会张开合上?有的问,蒲公英为什么会变颜色?还有的问,课文最后一句“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是什么意思?……
  
  二、筛选问题
  
  我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里展开交流,梳理、筛选、合并问题。这样筛选一遍以后,再在组与组之间展示所提的问题,进一步提炼问题。这样,问题越来越集中,越来越有价值,可谓“去粗取精”。
  
  三、解决问题
  
  在梳理问题时,对于有关“一本正经”“绒毛”等字词理解或一些“复现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采用查字典等方法及时解决。对“这片草地为什么会变成金色的?‘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是什么意思”等难度不大的提问,我让学生在课中小组讨论解决;对“蒲公英的花为什么会张开合上?蒲公英为什么会变颜色?”这类焦点问题,作为贯穿教学的主问题,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给足时间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珍视学生的批判,要充分保证问题解决的自主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延伸问题
  
  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它的归宿是新问题的产生,让学生不断强化学习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不仅注意课前课中的学生问题,还要十分注意课尾。让学生继续质疑,保持旺盛的探究热情。
  《金色的草地》语言优美,充满童趣,蒲公英神奇的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课中同学们独立自主质疑解疑,学习气氛热烈。将近课尾,我布置孩子们查阅资料或到大自然中去留心观察他们所喜爱的花草,并说说他们的新发现,下节课汇报交流。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正是基于此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促进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其他文献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教学历来是受专家、名师和普通教师们关注的一个经典内容,新教材把平均数放在“统计与概率”里进行教学,给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材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和比较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并着重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
语言意识一直被许多语文教师所关注。因此,在课堂上,落实语言训练成了重头戏。每逢重点句段,教师总习惯让孩子去圈圈、划划、读读、议议,前一个环节刚结束,学生还没读出些什么,教师就马不停蹄地继续下个环节。乍一看,一节课教学环节紧凑,语言训练形式多样,可是静下心来,撇开那种种的浮光掠影,总感觉我们只是让学生对课文的话言材料停留在朦胧的理解、机械的记忆上,并未能真正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我们的语文教学
[案例]  (一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槐花开放的美之后,带领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槐花开放时的香)  师:老师把这段文字改编成一首小诗,请同学们读的时候体会小蜜蜂的心情和孩子的快乐。   (出示: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香的粉,  酿出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中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  生:开心。  生:可以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材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我们每一个低段语文教师都应该切实地运用教材,善于发现训练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加强阅读实践,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捕获语言信息,从而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表达。  一、聚焦重点段落,采集文本信息  低段学生的课内阅读首先要经历一个角色的转换,就是从原来听教师讲故事,变成
一、一次测试引发的思考    三年级下学期末,笔者为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教学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次解决问题能力非正式前测,以作为复习的依据。  问题1:爸爸买了两盒一样的巧克力豆,明明和媛嫒每人一盒。媛媛每天吃9颗,可以吃4天;明明每天吃18颗,可以吃几天?  问题2:明明在东京旅游,妈妈给了他525日元零用,他买了4张纪念卡,这时他发现自己只剩下25日元了。纪念卡的单价是多少日元?  问题
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越来越多的课堂中,将学法作为教学的主线,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美丽转身”,这无可厚非,可如果就方法讲方法,把方法指导和课文内容学习人为地分裂开来,使语文课堂变成方法“练兵场”,这无疑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何把方法学习和内容品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窦桂梅在教学《珍珠鸟》时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能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蜜蜂》是人教版教材三上中的一篇说明性文本,作者法布尔以叙事的形式讲述了他针对“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究竟靠的是什么”而展开实验的全过程。初见文本,平淡无奇。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可见,“情趣性”是提高说明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尽管课标中没有对中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做出具体明示,但笔者认为,其教学重点具体来讲应是:通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释疑,
如何写成一篇优秀的教学论文是时下让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为给大家一定指引,本刊特开辟专栏,与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合作,邀请相关人员对优秀论文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语文课包罗万象,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天文地理,人文大千,生活有多广,语文就有多深。这使得语文课堂的学习错误具有极强的突发性、繁杂性和不可复制性。错误的匡正,也就成了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话题。  我们试着透视一组组课堂镜头,捕捉教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的一部寓言故事集,它通过简短而精练的寓言小故事来展示人世间的真实与善良,批判人世间的残暴与愚昧。在不经意的一笑后,你就获得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因此,虽然历经两千年的洗礼,它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选取了三则伊索寓言,教材中也安排了阅读《伊索寓言》的读书活动。作为教材规定的必读书目,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乐读、爱读、会读这本书呢?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三个相关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下)一课,前前后后看过录像、实录、点评好多次,再次细看是在《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一书。王老师艺术品般的课堂教学、丰厚底蕴的文化诉求、深刻独特的思想探索、干净慈悲的情怀境界令人叹为观止。但仔细仰望大师课例,吹毛求疵,发现一些细节值得斟酌,现在此斗胆向同行前辈们请教,以求甚解。  一、关于阅读成本:残忍是否定要撕开来看?  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