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lhong197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其他文献
摘要: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严重时出现逃学、旷课,不仅影响自身学习效益,而且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为此,本文从学生及学习心理角度出发,分析导致中职学校学生厌学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方法。  关键词:厌学 表现 原因 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严重时出现逃学、旷课,不仅影响自
摘要:在实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快乐体育”的体育教学形式,对体育教学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体育教师追求的时尚。但对“快乐体育”的含义,不同体育教师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教师把快乐体育理解为“汗加笑声”,相反,对于缺少“汗加笑声”的体育教学活动,就认为是不快乐,甚至把它定义为是厌学现象。如果体育课一味地去追求汗加笑声,而忽视了学生的其他心理品质教育——如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势必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和谐社区,伴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随着改革的深化,城乡社区的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型城乡社区正在兴起。人们以多种多样的身份从不
摘要: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的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学生 语感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主要通过语感能力的强弱来体现,因为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了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敏锐者能敏锐地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下面就这一问题谈点我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使课堂导入生活化,引出数学问题。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它能引发学习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
这是一个老话重谈的问题,也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學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这一点,并在数学教学中切实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德育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并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数学教学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一、挖掘教材典型因素,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城市化是一个文明发展的过程,是城镇数量增加与规模扩大,人口与产业向城市集聚,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演化,城市物质文明和文化向农村地域不断扩散的过程
随着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快,我国与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额不断攀升.在经济贸易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已经到了
【摘要】依据教育技术学的理论,针对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的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数据处理、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旨在夯实学生分析检验方面的实验技术基础、培养必备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分析化学 实验课 改革  我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药学人才。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参加工作这些年,正是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时候,也是电教化手段运用最火热的时候。似乎只要是公开课,就一定配有漂亮的课件。我上课的时候,也喜欢用课件,至于课本中的插图,已经只是一个摆设,也许会偶尔用一下。我想很多老师都和我一样。但是通过参加关于《对“小学语文课本插图合理挖掘和利用” 》这个课题的研究发现其实能合理运用和挖掘课本插图进行教学也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因此我想就语文课文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