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原则与途径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1827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开发漓江诗词课程资源、编写校本教材为例,阐述开发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的原则与途径。
  【关键词】地方语文课程资源 漓江诗词 原则 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B-0033-02
  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理念,开发校本教材,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已是必然趋势。桂林市阳朔中学地处桂林阳朔,当地得天独厚的漓江诗词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是丰富优质的人文课程资源和文学陶冶资源。学校语文组把漓江诗词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编写校本教材《百里漓江百里诗选读》,应用于教学实践,探索开发校本教材之路。因为语文课程活动所能容纳的资源量有限,所以进入课程活动的课程资源必须是最精简、最高效的。我们要在浩如烟海的漓江诗词资源中撷取最有价值的一小部分,那么,漓江诗词中的哪些诗篇才能进入语文课程呢?笔者从课程理论的角度,依据教育哲学、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在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实践过程中,遵循四个原则、依照三个途径对漓江诗词进行过滤筛选:
  一、原则
  (一)优先性原则
  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对漓江诗词内容的选择首先要突出重点,精选体现名家诗风的代表诗作、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经典诗篇,使之优先得到运用。其次,由于学生大多来自阳朔各乡镇,那些吟咏各乡镇富有特色的山水诗作也应优先选择。同时,依据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适当的难度、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兴趣的诗词也应优先选择。
  (二)思想性原则
  虽然漓江诗词中山水田园诗占了极大的比重,我们仍选择了19首表现民俗风情和8首咏史抒怀的诗作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目的是利用语文教育“载道明理,表情达意”的优势,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和行为意志的教育;让学生了解阳朔风土人情古今变迁,领略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爱民报国的理想抱负。
  (三)现实性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又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歇。”知识源于生活,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教育的使命,是让学生学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应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让学生走出校门,搜集诗作、神话传说、民间歌谣,获取第一手材料。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整理、选择漓江诗词,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让学生在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去感悟去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故土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为后期学习阶段积累丰富的素材。
  (四)实践性原则
  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去描绘生活,交流沟通,表达情感。这要求我们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口耳相授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搜集、捕捉、整合各种生活信息,不仅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去采风,还要在课内引导学生交流信息,开展如课堂讲析、诗词朗诵、诗作展示会等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将课内外学习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等活动中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特别在师生互动的环节,当学生发现自己搜集整理的诗词和教师选择的诗词内容相同,赏析诗词的观点与教师的点评不谋而合,会体验到无穷的学习乐趣,对漓江诗词的学习、模仿创作古典诗词也更有信心。
  二、途径
  (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体验漓江山水的优美与神奇,让学生搜集诗词素材。例如,在阳朔碧莲峰南麓,有清代书法家、道光甲午年间阳朔知县王仁元书写的含有“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十六字的“带”字石刻;碧莲峰下风景道上有荟萃百家书法风格的诗文碑文;还有晚唐诗人曹邺诗文石刻,孙中山纪念堂,徐悲鸿故居以及深受明清诗人青睐的“阳朔八景”等。这些自然资源不仅让学生从书本里获得的诗词形象更丰满更立体,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诗文创作素材库。
  (二)开发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化的课程资源,校园文化环境与设施、图书馆等。学生可以走进校史陈列馆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变迁,可以进入电子阅览室,利用網络资源获取更为直观的音像资料。二是人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是最具有生活力和创造力的“活”的课程资源,他们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桂林市阳朔中学语文组的教师编写了一本《阳朔风景诗鉴赏》,选编了20余篇漓江诗词以及鉴赏文章,作为课外读本让学生阅读。教师除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用好学校的课程资源。例如,可以通过漓江诗词朗诵比赛、诗词手抄报比赛、诗文讲析比赛、诗词征文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鉴赏诗词和创作诗词的能力。
  (三)开发利用社会资源
  新课标要求“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社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各界的人才资源、社区文化艺术场馆、社区文化艺术环境和社区文化艺术活动。阳朔当地书画界人士特别活跃,许多书法、绘画作品的灵感、内容都来源于漓江山水,书法、绘画的风格与漓江诗词的风格一脉相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入社区文化艺术环境,参加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对漓江诗词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现象思考、质疑、探究,寻找到漓江诗词与文化生活交融碰撞的闪光点,便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与当地文化界人士接触,增加学生学语文、写诗文的机会。例如,学生王紫君向同学推荐阳朔诗人郭中洲的《白沙购橘忙》和《忆江南·遇龙河》时说,推荐这两首诗源于在一次读书活动中与诗人郭中洲的交谈,之后她开始阅读郭中洲诗集《漓江悠歌》。因而,学生王紫君在讲析《忆江南·遇龙河》“群峰醉,水镜晃悠悠。旭日彩虹波内笑,山歌随水荡轻舟。仙境洗千愁”这首词时声情并茂,很有见地。在利用社会资源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吸收地方优秀文化的营养,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漓江诗词的思想内容,多角度、多层面探究漓江诗词文化,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语文教育是“人的精神培植”,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可开发利用漓江诗词使之进入语文课程,以此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中涂抹上一层“精神底色”。教师在筛选漓江诗词课程资源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所选漓江诗词的难度和广度,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索的经验和创作个性化诗作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索技能、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批判地思考的能力,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关注生活,培养了对社会的责任感,积累了素材,激发了创作兴趣,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漓江诗词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韩军.母语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J].语文学习,2000(6)
  [3]全京爱.抓住“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开发语文课程资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4)
  [4]郭中洲.漓江悠歌[M].广州: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8
  [5]李娟.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思考[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责编 胡修远)
其他文献
【摘要】以一则个性学生案例为切入点,提出班主任应在坚持爱心、耐心、精心、恒心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亲情化策略、周期性策略、最优化策略、渐进性策略等方式精细化管理班级。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精细化管理个性学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B-0051-02    “精细化管理”是源自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以最大限度地减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师生阅读行为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层化、浮躁化、功利化的特点、表现、成因及其危害,结合教学实际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理论,阐述了改变高中语文教学“浅阅读、浅教学”的现状的措施,提出“深阅读、深教学”的概念、必要性和施行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深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B-0029-02    前言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教学工地使课堂和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工作和学习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学工地的建设和发展是职业教育转变教学观念的硕果。教学工地的作用,概括两个大方面:一是引导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引领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两个方面紧密联系,共同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平台对接通道的建设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施工专业教学工
期刊
【摘要】阐述南宁市中职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分析南宁市中职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提出以专业集团为载体,以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着眼点,以专业集团搭建的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为平台,探索促进南宁市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专业集团建设中职学校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B-0010-02    教师专业化是当前国内外
期刊
【摘要】“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三有机化学同分异构体复习的应用,提出了复习的方案。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有机化学同分异构体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B-0035-02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
期刊
【摘 要】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两种教学理念指导下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教授高中生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教学改革的经验与结果。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教学效果 分析比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3
期刊
【摘要】以物体运动为例,阐述利用仿真物理实验来模拟物体的动态过程的一般方法,讲解利用仿真实验来帮助分析物理运动过程和解答物理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仿真物理实验物体的运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B-0073-02    一、什么是仿真物理实验?  仿真物理实验是指在没有普通意义上的实验必备器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的仿真软件模拟现实情景
期刊
【摘 要】以北海中学为例,探讨以课题、课例研究带动学科教研的集体备课新途径,阐述“收集问题—确定主题—申报课题—依托课例研究—形成成果”的操作流程,提出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明确形式要求,完善评价制度;发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引领作用;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力求高效。  【关键词】集体备课 新举措 课题研究 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
期刊
【摘要】从一道试题出发讲解物理试题讲评的有益探索,分析错解的原因,提出纠错的对策。  【关键词】物理试题讲评纠错分析纠错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B-0112-02    在高中物理试题讲评中,一般教师为了节省时间,都没有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具体分析,而是直接给学生讲解正确的解法,因此,学生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找不到错误的原因
期刊
【摘要】利用物理知识对一些选择题进行估算,以快速获得答案,提高解题效率,同时也获得活用物理知识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物理估算题特点估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B-0107-02    1945年8月7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二天,日本原子科学家西名吉屋来到广岛,看到在距离爆炸地点200m的半径内,所有房顶上的瓦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