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五六年来,有一种题型稳定地出现在无锡市语文中考的“表达与交流”题块中,请看下面两道无锡市中考(模拟)题:
1.在无锡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中国出现的“申遗热”成为热点文化话题。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自己的历史,保护文明发展的轨迹,传承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但是,也要看到,地方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其品牌效应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于是,许多城市不恰当地放大“申遗”的经济效益。有些地方的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危房改造中被“乔装打扮”“改头换面”。也有些地方不惜投入巨资大兴土木,大造“假古董”和“假文物”,出现了仿古泛滥的现象。请你对此发表评论。
要求:(1)要有明确的观点;
(2)要作简要的论证;
(3)字数在100-120字之间。
2.为了追求收视率,当前一些影视作品对文学名著进行了改编、戏说。对此现象,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影视作品应忠实于原著,把握原著的价值取向与艺术精髓,尊重原著的思想内涵。也有人认为,观众观看影视就是一种消遣,影视作品为了吸引观众,对名著进行改编、戏说无可厚非。
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不少于80字。
这种题型为什么如此受到出题专家的青睐,想来是有原因的。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黄金发展期,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理应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此方面的能力保证,而针对某一问题(社会现象),让学生在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论证恰恰能最大程度地考查学生这方面的综合素养,也能体现学生初中阶段议论文学习过程中相关知识迁移能力的高低。
这样的简短议论文的写作字数要求不高,看似比较简单,但要表达得准确、精要、得体、有说服力,还是有很多显性和隐性的要求的。
1.观点开门见山,正确鲜明而简洁
这样虽简短但完整的论述,观点的阐明无需遮遮掩掩,开头第一句话就应该明确,最好是一句简洁的判断,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如题1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的观点:这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文化遗产肆意改造、仿造的做法是短视的。题2可以这样概括: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戏说不可取。观点应避免比喻等文学色彩较浓的句式,因为这会给读者的精确理解造成障碍,表达也较为啰嗦。
这些要求似乎都不很高,考生容易掌握,但两种情况对学生观点的提炼提出了挑战。第一种情况是对社会现象的评判,无所谓对错,只要理由充足、论证到位都有说服力,比如题2也可以这样提炼观点:对名著适度的改编、戏说有益无害。学生也觉得可以有两个维度的选择,这时更需要学生仔细地斟酌,权衡一下正反两个观点哪一个写起来更有把握,论证的角度更多、逻辑力量更强。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无锡某一重点高中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集体祭奠活动,就这一事件提炼观点的话,持赞成态度的观点论证的难度应该小于持否定观点的。
第二种情况是事件本身已经隐含了对错的价值判断,但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人生视野的狭窄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容易造成基本价值取向的偏差。如针对个别小学让学习跟不上的学生戴“绿领巾”的事件,由于在材料中也涉及到学校良苦用心的论述,一些学生就受到了误导,进而提炼出“小学生戴绿领巾也无可厚非”的观点,观点有偏失即使论证再精彩也是徒劳。
2.向论证的广度和深度进发,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
论证的力量是要靠多维度深入地对某一现象的阐述支撑的,角度单一,肤浅单薄的论述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如何多维度地深入论述呢?我们在阅读某段材料时,理性地分析其实也在同步进行,虽然只是一些“思想的碎片”,但不要小看了这些“碎片”,这是“大厦”的“基石”。但由于它们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我们最好在灵光闪现时及时记录下这些“闪词”。如对“某些景点用提高门票价格来抑制客流量的做法”进行分析时,我们头脑中可能会闪现“西湖”“公共资源”“权利”“当地文化”“声誉”等词语,记录下来后,再补充成表意明确的句子就成功一半了。根据上面的“闪词”,可以扩充成如下语句:“西湖的人流量也不少,也没听说要收费”;“作为公共资源的惠山古镇,每个游客理应有参观游览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以任何方式进行阻挠”;“这种收费的方式客观上是减少了人流量,但对于宣传和弘扬当地文化也是不利的”;“对于无锡声誉有不良的影响,让外人觉得无锡很是小家子气”。当然,如果再深入分析,我们还可以根据“闪词”给这一“痼疾”开出“良方”——“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加派工作人员对车流和人流进行高效地疏通;加强宣传和监督,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游客如果实在多了,还可以限定每天的接待人数”。
3.用好连接过渡性词语,保证表达的严密流畅
基本的论述内容新鲜“出炉”后,我们还要对这些“零件”进行有序地“组装”。这种“组装”也是在考验我们逻辑的严密程度和思维的流畅性。可以有以下路径,第一种是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如对“书法是否要成为三到六年级必修课”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可以这样来组织:书法理应成为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必修课。首先,汉字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书法课的开设有利于小学生了解汉字运笔、框架、呼应等方面独特的美,进而热爱、传承和弘扬它;其次,练字的过程能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诸如细心、专注、恒心、稳重……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再次,“字是人的第二张面孔”,现实点说,写一手好字,对今后的升学、考试、工作帮助也很大,谁不希望看到工整、美观的字迹呢?其实,练字不仅没有增加学习的压力,还能减轻压力,让内心得到舒缓和放松,反而有助于其他科目学习效率的提高。
上文的论述因为有了“首先”“其次”等连接过渡词语,论述的层次相当清晰,又因为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论述的内在逻辑性也较强。当然,逻辑顺序不仅仅只有这一种,用的比较多的还有先正面后反面,先具体再概括,先结果再原因等等。
第二种方法是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让论述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题1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这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文化遗产肆意改造、仿造的做法是短视的。虽然短期内可以提升经济效益,但却是以损毁不可替代的珍贵文物、掩盖历史、篡改文明为代价的,并且从长远看,缺乏文化积淀的改造和仿造必将导致客流量的下降,进而导致经济效益的下滑。
论述中,在不否定那些城市暂时获益的前提下,对此举的危害进行实质性的揭示,又进一步地指出了长远的危害,因为有了“虽然”“但”“并且”“进而”等关联词,让论述得以严密而流畅地推演。
4.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不断提高分析表达能力
做此类题,答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通过老师的讲授和自身的实践,掌握起来并不困难,难的是遇到某一现象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分析。这种能力只能在平时一点一滴地培养,课上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必不可少,但“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课外的积累尤其关键,平时要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热点,能试着独立分析这些现象和事件,也还要多阅读些评论性的文章,去感受思想的力量,学习其中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相信大家只要课上不放过任何训练自己分析问题能力的机会,平日里关心时事,再通过一定量的应考训练,小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是可以有明显提高的。
1.在无锡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上,中国出现的“申遗热”成为热点文化话题。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自己的历史,保护文明发展的轨迹,传承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但是,也要看到,地方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其品牌效应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于是,许多城市不恰当地放大“申遗”的经济效益。有些地方的历史文化核心地段、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危房改造中被“乔装打扮”“改头换面”。也有些地方不惜投入巨资大兴土木,大造“假古董”和“假文物”,出现了仿古泛滥的现象。请你对此发表评论。
要求:(1)要有明确的观点;
(2)要作简要的论证;
(3)字数在100-120字之间。
2.为了追求收视率,当前一些影视作品对文学名著进行了改编、戏说。对此现象,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影视作品应忠实于原著,把握原著的价值取向与艺术精髓,尊重原著的思想内涵。也有人认为,观众观看影视就是一种消遣,影视作品为了吸引观众,对名著进行改编、戏说无可厚非。
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不少于80字。
这种题型为什么如此受到出题专家的青睐,想来是有原因的。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黄金发展期,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理应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提供此方面的能力保证,而针对某一问题(社会现象),让学生在提炼观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论证恰恰能最大程度地考查学生这方面的综合素养,也能体现学生初中阶段议论文学习过程中相关知识迁移能力的高低。
这样的简短议论文的写作字数要求不高,看似比较简单,但要表达得准确、精要、得体、有说服力,还是有很多显性和隐性的要求的。
1.观点开门见山,正确鲜明而简洁
这样虽简短但完整的论述,观点的阐明无需遮遮掩掩,开头第一句话就应该明确,最好是一句简洁的判断,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如题1我们可以概括出这样的观点:这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文化遗产肆意改造、仿造的做法是短视的。题2可以这样概括:对文学名著的改编、戏说不可取。观点应避免比喻等文学色彩较浓的句式,因为这会给读者的精确理解造成障碍,表达也较为啰嗦。
这些要求似乎都不很高,考生容易掌握,但两种情况对学生观点的提炼提出了挑战。第一种情况是对社会现象的评判,无所谓对错,只要理由充足、论证到位都有说服力,比如题2也可以这样提炼观点:对名著适度的改编、戏说有益无害。学生也觉得可以有两个维度的选择,这时更需要学生仔细地斟酌,权衡一下正反两个观点哪一个写起来更有把握,论证的角度更多、逻辑力量更强。比如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无锡某一重点高中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集体祭奠活动,就这一事件提炼观点的话,持赞成态度的观点论证的难度应该小于持否定观点的。
第二种情况是事件本身已经隐含了对错的价值判断,但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人生视野的狭窄和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容易造成基本价值取向的偏差。如针对个别小学让学习跟不上的学生戴“绿领巾”的事件,由于在材料中也涉及到学校良苦用心的论述,一些学生就受到了误导,进而提炼出“小学生戴绿领巾也无可厚非”的观点,观点有偏失即使论证再精彩也是徒劳。
2.向论证的广度和深度进发,增强论证的逻辑力量
论证的力量是要靠多维度深入地对某一现象的阐述支撑的,角度单一,肤浅单薄的论述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如何多维度地深入论述呢?我们在阅读某段材料时,理性地分析其实也在同步进行,虽然只是一些“思想的碎片”,但不要小看了这些“碎片”,这是“大厦”的“基石”。但由于它们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所以我们最好在灵光闪现时及时记录下这些“闪词”。如对“某些景点用提高门票价格来抑制客流量的做法”进行分析时,我们头脑中可能会闪现“西湖”“公共资源”“权利”“当地文化”“声誉”等词语,记录下来后,再补充成表意明确的句子就成功一半了。根据上面的“闪词”,可以扩充成如下语句:“西湖的人流量也不少,也没听说要收费”;“作为公共资源的惠山古镇,每个游客理应有参观游览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以任何方式进行阻挠”;“这种收费的方式客观上是减少了人流量,但对于宣传和弘扬当地文化也是不利的”;“对于无锡声誉有不良的影响,让外人觉得无锡很是小家子气”。当然,如果再深入分析,我们还可以根据“闪词”给这一“痼疾”开出“良方”——“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接待能力;加派工作人员对车流和人流进行高效地疏通;加强宣传和监督,提升游客的文明素养;游客如果实在多了,还可以限定每天的接待人数”。
3.用好连接过渡性词语,保证表达的严密流畅
基本的论述内容新鲜“出炉”后,我们还要对这些“零件”进行有序地“组装”。这种“组装”也是在考验我们逻辑的严密程度和思维的流畅性。可以有以下路径,第一种是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如对“书法是否要成为三到六年级必修课”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可以这样来组织:书法理应成为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必修课。首先,汉字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书法课的开设有利于小学生了解汉字运笔、框架、呼应等方面独特的美,进而热爱、传承和弘扬它;其次,练字的过程能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诸如细心、专注、恒心、稳重……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再次,“字是人的第二张面孔”,现实点说,写一手好字,对今后的升学、考试、工作帮助也很大,谁不希望看到工整、美观的字迹呢?其实,练字不仅没有增加学习的压力,还能减轻压力,让内心得到舒缓和放松,反而有助于其他科目学习效率的提高。
上文的论述因为有了“首先”“其次”等连接过渡词语,论述的层次相当清晰,又因为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论述的内在逻辑性也较强。当然,逻辑顺序不仅仅只有这一种,用的比较多的还有先正面后反面,先具体再概括,先结果再原因等等。
第二种方法是选用适当的关联词语,让论述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题1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这种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文化遗产肆意改造、仿造的做法是短视的。虽然短期内可以提升经济效益,但却是以损毁不可替代的珍贵文物、掩盖历史、篡改文明为代价的,并且从长远看,缺乏文化积淀的改造和仿造必将导致客流量的下降,进而导致经济效益的下滑。
论述中,在不否定那些城市暂时获益的前提下,对此举的危害进行实质性的揭示,又进一步地指出了长远的危害,因为有了“虽然”“但”“并且”“进而”等关联词,让论述得以严密而流畅地推演。
4.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不断提高分析表达能力
做此类题,答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通过老师的讲授和自身的实践,掌握起来并不困难,难的是遇到某一现象如何进行有效的思维分析。这种能力只能在平时一点一滴地培养,课上理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必不可少,但“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课外的积累尤其关键,平时要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热点,能试着独立分析这些现象和事件,也还要多阅读些评论性的文章,去感受思想的力量,学习其中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相信大家只要课上不放过任何训练自己分析问题能力的机会,平日里关心时事,再通过一定量的应考训练,小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是可以有明显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