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朗读指导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不难看出诵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教学目标贯串了三、四学段。可见,朗读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首先,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默读只是在看,只是眼和脑在参与,而朗读则要经过“眼——脑——口——耳”多种感官的参与,每个学生要尽量做到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这样才能做到准确、顺畅、生动。因此,朗读不仅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强化记忆,使学生能够切实有效地进行真阅读、深阅读。
  第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主题的把握和理解。
  记得在教授《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时,笔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了课文开头的部分,就是文中的主人公被父母追问羚羊木雕下落的那一部分,读“妈妈”那部分的女同学每次都会抢读,直接就把妈妈的话读出来,等不得读旁白的同学把“妈妈说”这三个字读出来。等他们读完,让其他同学点评的时候,有个学生说道:“读妈妈的同学太急了,每次都会抢。”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不少同学在下面异口同声地说道:“妈妈的性格本来就很急躁嘛!”听到这话,我有点吃惊,学生是进入初中还不到一个月的新生,这节课是学习本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学生只是才接触文章而已,人物的分析还远没开始,但是没想到他们已经在朗读中自己悟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时,我为我没有省略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深感庆幸,同时也再一次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
  在《荷叶 母亲》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反复的诵读,学生在读最后一段时(“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自然而然会把重音放在“你”和“荫蔽”上,作者对母爱的歌颂的主题,在朗读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朗读到位了,诗歌中的画面慢慢展现在学生脑海里,诗歌的意境情感,也可以水到渠成地体会出来。与此同时,声情并茂的朗读,富于变化的朗读形式,很好地创设了课文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可见,朗读可以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品味,理解又是提高朗读技巧的基础,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第三,朗读可以培养语感。经常进行朗读训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规范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在做修改病句的练习时,有时学生不一定能准确地说出病因,但是经常会说:“就是读起来觉得不对,觉得很别扭。”诸如此类的话语,其实就是学生语感的一种体现。音乐听到入迷时,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打拍子,古人读书忘情时,常常也是摇头晃脑,鼓掌击拍,到了这种境界,所读之物,仿佛是从他心中流出来的。乐感是怎样来的?不是靠默记乐谱,也不是靠听教师分析讲解,而是自己感觉出来的;语感亦是如此,靠死记语言材料,靠教师的讲授难以获得,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品味而习得。
  第四,朗读有利于加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联系,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各异,但都有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之处。散文的清新,诗歌的典雅,说明文的严谨;《观舞记》中辞藻的优美华丽,《背影》中语言的平实质朴,《范进中举》中用词的辛辣生动……这些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吸取精华部分,扩充了自己的词汇量,在自己写作时,遣词造句更加得心应手。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我们会发现,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好像已经淡化了,课堂上学生朗读面窄,点来点去就是那几个人;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为读而读,有口无心。朗读仿佛已经成了一种点缀。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要在思想上重视,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自己要不断地学习、练习,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再从“读”出发,把“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而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作用。
  2.进行技巧的指导,精选练点,有的放矢
  普通话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声调之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喜怒哀愁发之于声,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情感。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根据文章的特点,选择侧重点,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同样是诗歌,《金色花》应该用欢快轻松的语气,读出孩子的顽皮活泼;《我爱这土地》则应该低沉舒缓,表现内心的悲痛,对祖国深厚的爱。这一切,都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及时指导。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举一反三,将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3.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设计课堂里的朗读时间。在读之前,充分指导,明确要求。读的时候,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读后要留下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技巧,发挥朗读的激励功能。自学性朗读,切不可流于形式,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将课文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4.丰富朗读形式,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开展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如前面提到的《羚羊木雕》,分角色朗读无形中就起到很好的作用。此外,如《皇帝的新装》,里面的人物多,个性鲜明,语言各有特点。我提前让学生分了小组,自选段落,进行分角色朗读。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不仅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还加入了自己设计的动作。通过几个小组的朗读,人物的形象不用教师刻意分析,在大家对朗读的点评中,自然而然就明确了。可见朗读的同学将自己融入到所“扮演”的人物内心世界中,下面的“听众”也能被很好地带动起来。
  还可以进行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文学和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如《安塞腰鼓》壮阔、豪迈的语言,与陕北高原上雄壮奔放的腰鼓声相得益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两者一结合,仿佛把学生带入击鼓的现场,感受到了火热的气氛。可见,音乐能够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尤其适合意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
  5.要重视朗读后的点评
  指导——朗读——点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的点评,通过点评后的再次朗读,读的学生能够知道自己的得失,听的同学可以学习借鉴。评议时,老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其他文献
编者按  写作教学有多重要,众所周知;写作教学多么困难,也是人所共知。  一个重要的现象是:中国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初中、高中三段的写作教学自足封闭,彼此之间往往重叠交错、缺漏断层、隔膜阻绝。小学、初中、高中的写作教学,如果能从12年母语教育教学的角度、从12年公民基础写作的视角,系统思考、整体观照,则必然是融通协进,螺旋上升。小学、初中、高中写作的融通研究,不妨从打破隔膜、增强交流开始。  本
期刊
本文所谓“比较阅读”,特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有别于文学研究中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某种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也特指文学研究”[1]),主要指比较阅读“内容或形式上有密切联系的两篇或几篇课文”[2],即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加以对比分析,发现共性,甄别不同,以求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一、比较之于阅读教学的意义
期刊
诗歌,是文学中的贵族。诗歌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一直是本源的、生活的,不管文体如何演变,诗歌始终在文学中占有重要一席,中国乃至世界莫不如此。我常常有这样的教学体验:一首文辞优美的诗歌被范读出来,学生在尚未理解其思想内涵时,便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无言陶醉。这大约就是一种本能,也是我国几千年诗歌文化底蕴的血脉传承的体现。记得作家廖玉蕙说:“阅读是情商开发的过程。”
期刊
古诗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古诗文的理解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但囿于平时古诗文阅读面窄及相关文史知识缺乏等因素,初中学生对古诗文往往提不起阅读兴趣,甚至谈“文言”色变。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况看,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上得分不高,特别是一些边远的乡镇中学更为明显。笔者在临近中考时,在绝大多数学校听到的所谓中考古诗文复习课,几乎都是“试题轰炸”“得分策略
期刊
一、一篇铭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齐读课题)这篇铭文在音韵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生1:运用对偶的修辞,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2:押韵。  师:哪些字是韵脚?  生1:“名”“灵”“馨”“青”“丁”  “经”“形”“亭”。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这篇铭文的两个特点:一是押韵,二是对偶。下面我与大家对读这篇铭文,老师读上句,同学们对下句,感受铭文的音韵美。  师:山
期刊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某些概念、文本词句的解释并非唯一,甚至是对立的,我们称之为多解性言语。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界,教师面对这种多解性言语往往难以取舍,便告诉学生两种或多种解释都是成立的。当然,这种将矛盾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的方法未尝不可,但作为教师来说,一定得从教学的角度作出更可靠的解释。例如,《木兰诗》中关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否互文的争论便是一例。毫无疑问,《木兰诗》
期刊
大概是从事语文学科教学论及教师教育研究的缘故,平时,经常有学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近来,在语文教育研究上有什么热点吗?”我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味。  回顾新时期以来中国语文教育走过的30多年探索历程,我们几乎可以用一系列热点问题将其串联起来。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第一代特级教师发起的教学法创制热;20世纪90年代,有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产生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和表达对当
期刊
《成功》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积七八十年经验提出成功的公式,并对成功的三要素进行辩证分析,得出论点 “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以辩证、深邃的眼光和宽厚、慈善的情怀给后辈莫大劝慰和忠告:天资、机遇虽好,但可遇不可求,守住勤奋最重要。  基于此,本课拟采用电子白板和ppt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融合开放、彰显自主、追求创新,采用情境创设与品读感悟相结合、文本对话与互助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期刊
编者按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不同的。自从“课标”采用四个学段的划分方式之后,语文教学中的年段差异一直备受关注。本期我们选取了南京市秦淮区教研员周正梅老师组织的一次以初小衔接为主题的语文教研活动,看一看面对同一文本,三四学段的语文教师做出什么样的教学选择;再听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伟教授的点评,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期刊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爱学习文言文,文言文也常常是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基于此,我们尝试通过问题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的“以文带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来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现状:习惯于串讲直译  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往往重言轻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所以课堂教学就变成了对实词虚词的解释,对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等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很多老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