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课堂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5261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近年来,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备受老师们关注。本期呈现的王美霞、王苏莹两位参赛教师均荣获2014年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从她们的追述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选手们在比赛过程中的体验,也可以获得一种非日常化的观课视角,以及一种反思教学的途径。
  近几年来,“模拟课堂”逐渐成为职称评定和许多教学比赛常用的形式。在连续两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语文基本功大赛中,模拟上课所占权重在所有比赛项目中占45%。对选手来说,这个项目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总分排名的先后。对评委来说,这个项目是考察教师教学基本功最直接的依据。面对这个全新的教学形式,许多一线教师无所适从,大家习惯了有学生的常态课堂的组织,习惯了没有学生的说课,而模拟课堂跟这两种常用的形式到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怎样在模拟课堂中脱颖而出?作为2014年江苏省初中语文基本功大赛的一名选手,笔者尝试揭开它的“庐山真面目”。
  一、模拟课堂的特点
  “模拟课堂”就是“无学生的上课”,即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般10-15分钟),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将预设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的生成情境等用自己的语言展现出来。除了没有学生,其他的一切状态均与常态真实的课堂情境一样。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个人对文本的解读、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组织课堂的教学机智、教者的教学理念、课堂语言的感染力等多方面的素质,立体地呈现出来。那么模拟上课与说课和常态上课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说课侧重于“说”,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 包括说教材、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理论依据、板书设计等,既要说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说为什么这么教。而模拟上课侧重于课堂教学的“实战”,将说课的一系列内容融合在完整的教学设计中,将课堂教学流程“自编、自导、自演”出来,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
  模拟课堂没有学生,怎么实现常态课堂应有的互动生成的精彩呢?
  二、深度解读文本,优化教学设计
  竞赛性、选拔性较强的活动往往选择模拟课堂的形式,这些活动提供的文本大多是课外比较陌生的内容,而且备课的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教者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科学艺术地进行教学设计。就像出色的演员离不开优秀的剧本一样,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模拟课堂出彩的前提条件。以散文的教学设计为例,笔者觉得处理好以下几点就能事半功倍。
  1.解读文本要深入浅出
  散文是对自我的叙述,是作者内心的独白,解读散文就是聆听作者的心声。所以解读文本先要“深入”:首先要关注“写了什么”,用钱理群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老老实实地从文本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找到文眼,确保文本解读准确到位。
  其次我们又不能把自己当一个普通读者,不能仅仅被动接受文本内容,还要主动追问: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这样的思考、追问把握作者构思的精妙。
  最后还要去触摸作者的情思,真正解读出作者“为什么要写相关的人、事、景”,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学会“移情”。
  通过以上的思考、追问,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设计时既符合学生阅读的实际,又避免教学时的肤浅。所以“浅出”必须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本届江苏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第二组选手模拟上课的内容是季羡林的《马缨花(节选)》。初读时总觉得无法准确把握作者对“影中的马缨花”和“光中的马缨花”的不同情感。此时,贸然进行教学设计只能是“一本糊涂账”,深入解读文本反而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深入解读,“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借助这句话终于理清了作者情感抒发的层次。文章首先用大量笔墨记叙、描写自己在“大院子里”的寂寞处境和孤寂心情,为下文马缨花的出现作铺垫,并与马缨花的美形成强烈的对比,马缨花带给作者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然后多角度描写13年前马缨花的美,表达作者对马缨花的“留恋”“感激”“爱”,并用分别后的“想念”进一步表达对马缨花的特殊情感。接着写“久别重逢”后记忆中的马缨花和现在的马缨花的不同之处,突出现在马缨花“即使是在黄昏的时候,在深夜里,它们也仿佛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而记忆中的马缨花“从来没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可见,表面是将马缨花对比,实际上是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对比,所以作者才会觉得光中的马缨花更可爱。当然,要准确把握这种特殊的感情,还要关注文中体现不同时代背景的句子。如果仅仅解读出马缨花的不同,而不能解读出作者情感和生活态度的含蓄表达,那么教学设计便不能触及文章的灵魂,必然会显得肤浅。
  2.课堂主问题的设计要浅入深出
  “浅入”是问题切入的角度,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以文本为基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深出”是教师要在看似浅显的问题设计中巧妙隐藏自己的教学意图,通过课堂引领的高度,不着痕迹地达成教学目标。“浅入深出”会让模拟课堂更加有深度。
  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笔者就《马缨花》这篇文章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① 整体感知。通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了哪几个时期的马缨花,找出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一读。
  ② 感受“影中马缨花”的美。阅读文章第4段,品读妙词佳句,读出文字里的美妙画面,读出作者的真挚情感,感受作者的生花妙笔。当学生品读到“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这句话时,适时过渡,引导学生阅读第1-3段,找出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这样一个时候”是什么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是怎样的地方,进而引领学生体会第1-3段在全文构思中的精妙。学生领悟到第1-3段构思的精妙,就更能体会“影中马缨花”带给作者“黑暗中的慰藉”,让作者“感激”“怀念”的深情了。然后再借助文中的一句话“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过渡到第3个主问题。   ③ 阅读第7-9段,说说“影中的马缨花”和“光中的马缨花”的不同之处。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逐步引领学生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体会对两个时期马缨花的特殊情感和生活态度,最终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最后的美好祝愿。
  作为一篇散文,教学设计的角度可以有很多,但比赛的特殊情境下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反而会适得其反。以上三个主问题的设计直接指向文本的主要内容,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3.朗读教学应贯穿始终,在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思
  模拟上课时虽然没有学生,但朗读教学的指导也应该贯穿始终。在第二个主问题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针对“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这句话,先后设计了这样几个模拟朗读环节:学生赏析后点名读,学生互评提升读,老师示范读,让学生感受两个“洒满”的意味,最后再让学生自由读这句话,反复体味。
  4.品读环节着力在文字深处感受作者情感的脉搏
  模拟上课虽然时间有限,但品读环节作为散文教学中读者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在模拟教学设计时也应作为设计的重点,并要预设好学生达到的层次。如第2个主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当年作者的处境,我着重预设了这样几个词句的品读。
  ①“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越走越静”“越听越清楚”体现了院子的寂静,“空谷足音”用以声衬静的手法更突出这里的寂静。
  ②“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毒蛇”这个比喻生动地写出寂寞的恐怖;“偷偷地袭来”表现了这种寂寞防不胜防,纠缠着“我”,让自己无处可逃。
  三、突出情境,增加课堂现场感
  模拟课堂不仅是教学设计的比赛,要想实现模拟课堂的现场感,还要在模拟教学的情境上做好预设,这样才能预约精彩。
  1.真情、激情,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
  模拟上课面对的是评委,但教者从教态到语气语调甚至是目光和肢体语言都要拥有面对学生时一样的自信。因为自信会消除自身的心理障碍,也会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激情,进而感染他人。如果教者缺乏气场,语调缺少激情,那必然会影响模拟上课的效果。
  要想课堂有激情,教者还应精心设计一些充满激情的教学场景。如在《马缨花》的课堂设计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结束语的:
  十三年前,我从你身边走过,你用芳香驱散我心头的孤寂;十三年后,你我再次相逢,你的可爱将眼光洒满我的心田;今后的每一天,“我愿意……”(请生读最后一段)“我愿意……”(请生再读最后一段)
  马缨花的花语是“爱的喜悦”。让我们带着这种“爱的喜悦”齐读最后一段,“我愿意……”(师生齐读)
  在朗读情境的渲染下,在教者富有激情的感染下,学生自会越读越精彩,语文味也就更浓了。总之如能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那么教者的表现就会自然而富有真情,处处洋溢着激情。
  2.展现无“生”胜有“生”的互动生成,体现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模拟课堂没有学生互动,怎样才能模拟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呢?最常用的就是复述学生回答。但一直复述未免单调,而且也很难体现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除了采用复述法,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法——用评价语巧妙过渡,展现个性。如在《马缨花》的设计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样一个时候”是什么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是什么样的地方,请大家阅读文章第1-3段,结合具体语句说说。(生自主品读)
  师:请你跟大家分享你的发现。(生答)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两个词,品读出了大院的寂静,而且还读出了“空谷足音”中以声衬静的手法,很有眼光。(手势指向另一虚拟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呢?(生答)
  师:你觉得读到这段文字时仿佛置身“聊斋”之中,凄迷冷寂,你将自己阅读的独特感受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了。(手势指向另一虚拟学生)你有这种感受吗?(生答)
  师:哦,这位同学找到了第2段的相关文字,印证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感受,“石棺石椁”“石碑”“古墓”确实恐怖,两位同学的互相补充真是精彩。(手势指向另一虚拟学生)你有补充吗?(生答)
  师:这位同学很会迁移,他还想到了《小石潭记》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手势指向另一虚拟学生)请你说说你的发现。(生答)
  师:你提出了自己阅读中有价值的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马缨花,而要花很多笔墨来写大院子的环境和自己的处境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一起想想。请你来说。(生答)
  师:不错,这是为下文写马缨花的出现作铺垫。其他同学有补充吗?要不,我们小组再交流一下。(生讨论)
  师:现在请大家就刚才的问题再补充。你们小组有什么见解?(生答)
  师:这组同学的回答更深入了,环境的凄清更反衬出马缨花花开的美丽,处境的孤寂可见马缨花带给作者的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黑暗孤独中的精神慰藉,所以当我们再次读第4段的后几句时,是不是有了新的感受呢?我们再一起读读。
  以上这个片段的设计中综合运用了复述法展现互动、评价语点拨提升,使模拟课堂有了现场感。而且在设计中渗透了教者引领学生互相补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并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这样,模拟上课也就会波澜起伏,无“生”胜有“生”了。
其他文献
诗歌,是文学中的贵族。诗歌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一直是本源的、生活的,不管文体如何演变,诗歌始终在文学中占有重要一席,中国乃至世界莫不如此。我常常有这样的教学体验:一首文辞优美的诗歌被范读出来,学生在尚未理解其思想内涵时,便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无言陶醉。这大约就是一种本能,也是我国几千年诗歌文化底蕴的血脉传承的体现。记得作家廖玉蕙说:“阅读是情商开发的过程。”
期刊
古诗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古诗文的理解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但囿于平时古诗文阅读面窄及相关文史知识缺乏等因素,初中学生对古诗文往往提不起阅读兴趣,甚至谈“文言”色变。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况看,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上得分不高,特别是一些边远的乡镇中学更为明显。笔者在临近中考时,在绝大多数学校听到的所谓中考古诗文复习课,几乎都是“试题轰炸”“得分策略
期刊
一、一篇铭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齐读课题)这篇铭文在音韵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生1:运用对偶的修辞,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2:押韵。  师:哪些字是韵脚?  生1:“名”“灵”“馨”“青”“丁”  “经”“形”“亭”。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这篇铭文的两个特点:一是押韵,二是对偶。下面我与大家对读这篇铭文,老师读上句,同学们对下句,感受铭文的音韵美。  师:山
期刊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某些概念、文本词句的解释并非唯一,甚至是对立的,我们称之为多解性言语。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界,教师面对这种多解性言语往往难以取舍,便告诉学生两种或多种解释都是成立的。当然,这种将矛盾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的方法未尝不可,但作为教师来说,一定得从教学的角度作出更可靠的解释。例如,《木兰诗》中关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否互文的争论便是一例。毫无疑问,《木兰诗》
期刊
大概是从事语文学科教学论及教师教育研究的缘故,平时,经常有学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近来,在语文教育研究上有什么热点吗?”我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味。  回顾新时期以来中国语文教育走过的30多年探索历程,我们几乎可以用一系列热点问题将其串联起来。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第一代特级教师发起的教学法创制热;20世纪90年代,有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产生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和表达对当
期刊
《成功》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积七八十年经验提出成功的公式,并对成功的三要素进行辩证分析,得出论点 “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以辩证、深邃的眼光和宽厚、慈善的情怀给后辈莫大劝慰和忠告:天资、机遇虽好,但可遇不可求,守住勤奋最重要。  基于此,本课拟采用电子白板和ppt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融合开放、彰显自主、追求创新,采用情境创设与品读感悟相结合、文本对话与互助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期刊
编者按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不同的。自从“课标”采用四个学段的划分方式之后,语文教学中的年段差异一直备受关注。本期我们选取了南京市秦淮区教研员周正梅老师组织的一次以初小衔接为主题的语文教研活动,看一看面对同一文本,三四学段的语文教师做出什么样的教学选择;再听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伟教授的点评,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期刊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爱学习文言文,文言文也常常是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基于此,我们尝试通过问题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的“以文带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来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现状:习惯于串讲直译  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往往重言轻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所以课堂教学就变成了对实词虚词的解释,对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等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很多老师
期刊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不难看出诵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教学目标贯串了三、四学段。可见,朗读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首先,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默读只是在看,只是眼和脑在参与,而
期刊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师基本功比赛。比赛涵盖的内容很多,有粉笔字书写、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教材外古文句读和翻译、课外古诗词鉴赏。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环节。原因首先就在于一个“难”字。如果稍加归纳,至少有以下三难:1.难在时间的限制。本次比赛中,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环节有三个小时的时间限定,在规定时间内,不仅需要完成整节课的设计构思,还要以电子稿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