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新教师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anxia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非老师在前言中写道:“教师是一盏灯,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作为一名入职不满一年的新教师,我在教学方面有许多困惑和不足,而书里一个个关于教学、德育、管理方面的小故事,却如同一盏盏灯为我破开迷雾,照亮坦途,引领我在教师的岗位上一步步走下去。
  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读一读书里的小故事。
  故事一:“你培养过‘课托’吗?”
  当我抛出这个问题时,老师肯定在想:什么是“课托”?一次听公开课时,在座的学生非常“配合”,老师一个问题下去,学生立刻响亮地报出答案,偶尔有小杂音,也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变得整齐。无疑,这节课从课堂效果来看十分成功,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水平也高。然而,奇怪的是,课后作业却表明:有的学生似乎并没有弄明白课上提到过的知识点。为什么?我们常说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步步引领学生得出正确答案。然而有时候,学生得出答案的方法,却只是根据老师的语气来“排除”“猜测”。
  习题课上,我问某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孩子们有的回答单数有的回答复数,只要我重复一句“是单数吗?”几乎所有同学都会立马齐声回答“是——复——数——”。在他们看来,老师质疑单数就说明不是单数。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谢嗣极老师把善做“排除法”的学生形象地称作“课托”:“师生互动中,分明可以看出,学生在揣摩老师的心思,主动迎合老师,想老师之所想,就是缺乏自己的思想;答老师之所望,就是缺失自己的声音。偶有偏差,老师只要稍加点拨或暗示,学生立即回到‘正途’;偶尔稍有自己微弱的声音,老师的声音一高,立即自觉失声。”
  因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重复提问,在发现不同的声音时,询问学生的思路,以发现问题所在,而不是单纯地诱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我开始关注提问的价值,和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提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说出标准答案,不是吗?“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是教育;千万不能有意无意间,把学生培养成‘托儿’。”
  故事二:“你在意一块钱吗?”
  不知大家有没有借钱给学生的经历?如果你借给学生一块钱,学生答应还,可过后没了下文,你会不会提醒他?如果是十块,一百块呢?要借多少你才会心疼到提醒学生还?李刚老师在《虽然只是一元钱》里说,他借给学生一块钱坐车,学生答应要还给他,但是后来大概忘了。李刚老师思索再三,还是提醒了学生。因为他认为:“在这件事里,礼貌和诚信比金钱更重要。当学生遭遇困难,又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应该学会感恩。有感恩的心,才能把仁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合上书我想,这件事要换了我,就算还记得这一块钱,也肯定不好意思去和学生说;我还会觉得,为了一块钱去向学生“讨债”,也会让学生难堪。然而,我自以为是的“换位思考”却受到了李刚老师的“批评”:“如果教师碍于情面不提醒学生,学校教育的缺失,就会养成他们对一切漫不经心的不良习惯。”
  我相信这个学生以后会成为诚信的人,因为他的老师用一块钱的例子告诉他诚信的价值和意义。一位教师,如果能够敏锐地抓住生活中点滴的教育机会,对学生做出最正确的教导,那么他就是一盏明灯,能照亮着学生,让他们读书,明理,做人,成才……
其他文献
古诗文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古诗文的理解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但囿于平时古诗文阅读面窄及相关文史知识缺乏等因素,初中学生对古诗文往往提不起阅读兴趣,甚至谈“文言”色变。从近几年的中考情况看,学生在古诗文阅读上得分不高,特别是一些边远的乡镇中学更为明显。笔者在临近中考时,在绝大多数学校听到的所谓中考古诗文复习课,几乎都是“试题轰炸”“得分策略
期刊
一、一篇铭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刘禹锡的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齐读课题)这篇铭文在音韵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生1:运用对偶的修辞,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2:押韵。  师:哪些字是韵脚?  生1:“名”“灵”“馨”“青”“丁”  “经”“形”“亭”。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这篇铭文的两个特点:一是押韵,二是对偶。下面我与大家对读这篇铭文,老师读上句,同学们对下句,感受铭文的音韵美。  师:山
期刊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即某些概念、文本词句的解释并非唯一,甚至是对立的,我们称之为多解性言语。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界,教师面对这种多解性言语往往难以取舍,便告诉学生两种或多种解释都是成立的。当然,这种将矛盾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的方法未尝不可,但作为教师来说,一定得从教学的角度作出更可靠的解释。例如,《木兰诗》中关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否互文的争论便是一例。毫无疑问,《木兰诗》
期刊
大概是从事语文学科教学论及教师教育研究的缘故,平时,经常有学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近来,在语文教育研究上有什么热点吗?”我理解这个问题背后的意味。  回顾新时期以来中国语文教育走过的30多年探索历程,我们几乎可以用一系列热点问题将其串联起来。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第一代特级教师发起的教学法创制热;20世纪90年代,有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产生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讨论和表达对当
期刊
《成功》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积七八十年经验提出成功的公式,并对成功的三要素进行辩证分析,得出论点 “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以辩证、深邃的眼光和宽厚、慈善的情怀给后辈莫大劝慰和忠告:天资、机遇虽好,但可遇不可求,守住勤奋最重要。  基于此,本课拟采用电子白板和ppt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融合开放、彰显自主、追求创新,采用情境创设与品读感悟相结合、文本对话与互助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期刊
编者按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不同的。自从“课标”采用四个学段的划分方式之后,语文教学中的年段差异一直备受关注。本期我们选取了南京市秦淮区教研员周正梅老师组织的一次以初小衔接为主题的语文教研活动,看一看面对同一文本,三四学段的语文教师做出什么样的教学选择;再听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伟教授的点评,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期刊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爱学习文言文,文言文也常常是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基于此,我们尝试通过问题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的“以文带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来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现状:习惯于串讲直译  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往往重言轻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所以课堂教学就变成了对实词虚词的解释,对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等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很多老师
期刊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不难看出诵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教学目标贯串了三、四学段。可见,朗读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首先,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默读只是在看,只是眼和脑在参与,而
期刊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师基本功比赛。比赛涵盖的内容很多,有粉笔字书写、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教材外古文句读和翻译、课外古诗词鉴赏。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环节。原因首先就在于一个“难”字。如果稍加归纳,至少有以下三难:1.难在时间的限制。本次比赛中,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环节有三个小时的时间限定,在规定时间内,不仅需要完成整节课的设计构思,还要以电子稿的
期刊
编者按  近年来,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备受老师们关注。本期呈现的王美霞、王苏莹两位参赛教师均荣获2014年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从她们的追述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选手们在比赛过程中的体验,也可以获得一种非日常化的观课视角,以及一种反思教学的途径。  近几年来,“模拟课堂”逐渐成为职称评定和许多教学比赛常用的形式。在连续两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语文基本功大赛中,模拟上课所占权重在所有比赛项目中占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