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之间 彰显智慧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k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们共读一本书,是雨花台中学一道亮丽的读书风景。本期老师们共读的书是《一盏一盏的灯》,记录了60多位教育名师教学过程中最美的画面,其较强的可读性与感染性吸引了很多一线的教师。
  在三年的教学中我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备课充分,上课时该讲的都讲到了,甚至同类题型还讲过多次,可一到考试,结果却总不理想。在与学生交流之后,我发现他们只是看懂了答案,对思路却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问题出在了哪里?这次读《一盏一盏的灯》,当读到《低效率的事》一文时,我不禁为之一震,这不正是我遭遇的困惑吗?面对一群概念背得头头是道,操作能力却令人绝望的学生,这位老师花了40分钟让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了在学生看来只要5分钟就可以背熟的任务,因为那些“低效率”的事情恰恰是培养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过程。转而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担心来不及,于是不舍得花时间探究,不舍得花时间讨论问题,心急火燎地把结论塞给学生,却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认识到这一点,我开始在教学中做这样的尝试:在讲解试卷和作业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讲思路。虽然耗时间,尤其碰到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想好久才能断断续续说点出来,但学生在理解上的问题却暴露了出来,我也能够对症下药,效果倒比满堂灌来得好。
  卢梭曾提出: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不做代替学生思考的事,不做剥夺学生探究权利的事。而有所为,为的又是什么呢?仅仅是必要的教学内容而已?《一盏一盏的灯》中,汤莉老师说,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言行都会是教育,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智慧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发展;有时候,甚至可以说点“闲话”,做点“闲事”。这让我想到了来平老师的教育叙事《不用高考,真的很爽?》:在一模之前的某节课上,来老师忙着为学生查漏补缺,讲解考试说明上新增的“文革”“教育”等考点,当说到“‘文革’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更大灾难是高考制度被废止了,而且长达十年”时,学生们竟集体欢呼:“哇!不用高考了,太爽了!”面对学生如此的反应,来老师没有因为高考时间紧迫就视而不见,也没有义正词严地把学生教训一顿,而是用了两节宝贵的课堂时间,给学生看了一部叫《高考1977》的电影。后来,凭学生的感悟可以看出,这两节课的“浪费”是值得的。它不仅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和疲惫,还让他们对原本深恶痛绝的高考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正如来老师在书中所说:“这一刻我走进了他们的心灵,触动了他们的精神生长,能够给他们因疲惫而麻木的心灵带来一些温暖和力量,能够给他们迷茫而困顿的人生带来一些激励和鼓舞,也就够了!”教育的本质不正是这样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所有的教育都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接受来实现,只是一味的填补、一味的灌输,所能发挥的作用恐怕也微乎其微吧。只有顺应学生内在的发展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取舍,才能真正有益于他们的发展!
其他文献
《成功》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积七八十年经验提出成功的公式,并对成功的三要素进行辩证分析,得出论点 “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他以辩证、深邃的眼光和宽厚、慈善的情怀给后辈莫大劝慰和忠告:天资、机遇虽好,但可遇不可求,守住勤奋最重要。  基于此,本课拟采用电子白板和ppt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融合开放、彰显自主、追求创新,采用情境创设与品读感悟相结合、文本对话与互助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期刊
编者按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不同的。自从“课标”采用四个学段的划分方式之后,语文教学中的年段差异一直备受关注。本期我们选取了南京市秦淮区教研员周正梅老师组织的一次以初小衔接为主题的语文教研活动,看一看面对同一文本,三四学段的语文教师做出什么样的教学选择;再听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伟教授的点评,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期刊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爱学习文言文,文言文也常常是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基于此,我们尝试通过问题建构式生态课堂下的“以文带言”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来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现状:习惯于串讲直译  由于受到中考的影响,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往往重言轻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所以课堂教学就变成了对实词虚词的解释,对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等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很多老师
期刊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也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由此不难看出诵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教学目标贯串了三、四学段。可见,朗读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首先,朗读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默读只是在看,只是眼和脑在参与,而
期刊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师基本功比赛。比赛涵盖的内容很多,有粉笔字书写、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教材外古文句读和翻译、课外古诗词鉴赏。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环节。原因首先就在于一个“难”字。如果稍加归纳,至少有以下三难:1.难在时间的限制。本次比赛中,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环节有三个小时的时间限定,在规定时间内,不仅需要完成整节课的设计构思,还要以电子稿的
期刊
编者按  近年来,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备受老师们关注。本期呈现的王美霞、王苏莹两位参赛教师均荣获2014年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从她们的追述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选手们在比赛过程中的体验,也可以获得一种非日常化的观课视角,以及一种反思教学的途径。  近几年来,“模拟课堂”逐渐成为职称评定和许多教学比赛常用的形式。在连续两届江苏省青年教师语文基本功大赛中,模拟上课所占权重在所有比赛项目中占4
期刊
吴非老师在前言中写道:“教师是一盏灯,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作为一名入职不满一年的新教师,我在教学方面有许多困惑和不足,而书里一个个关于教学、德育、管理方面的小故事,却如同一盏盏灯为我破开迷雾,照亮坦途,引领我在教师的岗位上一步步走下去。  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读一读书里的小故事。  故事一:“你培养过‘课托’吗?”  当我抛
期刊
文学经典既反映作家个体的生命体验,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存、思想经验。这就需要学习者对文本背后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否则,不仅文本解读的准确性、深刻性无法保证,而且学习者自身文化人格的塑造也难以完成。教师应该适当引领学生关注这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对作品文化精神的发掘,在高中文言文篇目的教学中体现得较为充分,而对外国文学经典则似乎着力不够,缺少重视。  如何从文化层面对外国经典文本进
期刊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是幸运的,因为在语文课上,我可以和学生一起去看世界上新奇的事物,去看人类的杰作,去心游丛林与海洋,去化解人生困惑,去敬畏生命;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将文字融进心灵,化入血液,带着温度,和学生一起体验人生。我愿意放下骄傲者的姿态,将真我展露在学生面前,和学生一起成长。  一、排练《西厢记》  国庆前夕,学校为举办国庆晚会各处征集节目,正逢我们班排练课本剧——《西厢记》,校领导就建议我班
期刊
从前,有一个小孩,理想是当一名教师。从小学到高中,只要老师布置写作文“我的理想”,她总是写她想象中的教师生涯,如何关爱学生,如何精彩教学,如何奉献人生,越写越详细,信念也越来越坚定。后来,她就真的上了师范学校,真的做了一名教师。  当然,正如你所猜想,这个小孩是我。  仔细想起来,我做教师的历史颇为“久远”,且早有“光荣”事迹。  刚上一年级,老师待我极好,所以我放学了总喜欢赖在老师家里玩会儿。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