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们共读一本书,是雨花台中学一道亮丽的读书风景。本期老师们共读的书是《一盏一盏的灯》,记录了60多位教育名师教学过程中最美的画面,其较强的可读性与感染性吸引了很多一线的教师。
在三年的教学中我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备课充分,上课时该讲的都讲到了,甚至同类题型还讲过多次,可一到考试,结果却总不理想。在与学生交流之后,我发现他们只是看懂了答案,对思路却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问题出在了哪里?这次读《一盏一盏的灯》,当读到《低效率的事》一文时,我不禁为之一震,这不正是我遭遇的困惑吗?面对一群概念背得头头是道,操作能力却令人绝望的学生,这位老师花了40分钟让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了在学生看来只要5分钟就可以背熟的任务,因为那些“低效率”的事情恰恰是培养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过程。转而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担心来不及,于是不舍得花时间探究,不舍得花时间讨论问题,心急火燎地把结论塞给学生,却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认识到这一点,我开始在教学中做这样的尝试:在讲解试卷和作业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讲思路。虽然耗时间,尤其碰到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想好久才能断断续续说点出来,但学生在理解上的问题却暴露了出来,我也能够对症下药,效果倒比满堂灌来得好。
卢梭曾提出: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不做代替学生思考的事,不做剥夺学生探究权利的事。而有所为,为的又是什么呢?仅仅是必要的教学内容而已?《一盏一盏的灯》中,汤莉老师说,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言行都会是教育,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智慧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发展;有时候,甚至可以说点“闲话”,做点“闲事”。这让我想到了来平老师的教育叙事《不用高考,真的很爽?》:在一模之前的某节课上,来老师忙着为学生查漏补缺,讲解考试说明上新增的“文革”“教育”等考点,当说到“‘文革’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更大灾难是高考制度被废止了,而且长达十年”时,学生们竟集体欢呼:“哇!不用高考了,太爽了!”面对学生如此的反应,来老师没有因为高考时间紧迫就视而不见,也没有义正词严地把学生教训一顿,而是用了两节宝贵的课堂时间,给学生看了一部叫《高考1977》的电影。后来,凭学生的感悟可以看出,这两节课的“浪费”是值得的。它不仅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和疲惫,还让他们对原本深恶痛绝的高考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正如来老师在书中所说:“这一刻我走进了他们的心灵,触动了他们的精神生长,能够给他们因疲惫而麻木的心灵带来一些温暖和力量,能够给他们迷茫而困顿的人生带来一些激励和鼓舞,也就够了!”教育的本质不正是这样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所有的教育都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接受来实现,只是一味的填补、一味的灌输,所能发挥的作用恐怕也微乎其微吧。只有顺应学生内在的发展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取舍,才能真正有益于他们的发展!
在三年的教学中我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备课充分,上课时该讲的都讲到了,甚至同类题型还讲过多次,可一到考试,结果却总不理想。在与学生交流之后,我发现他们只是看懂了答案,对思路却并没有真正地理解。问题出在了哪里?这次读《一盏一盏的灯》,当读到《低效率的事》一文时,我不禁为之一震,这不正是我遭遇的困惑吗?面对一群概念背得头头是道,操作能力却令人绝望的学生,这位老师花了40分钟让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完成了在学生看来只要5分钟就可以背熟的任务,因为那些“低效率”的事情恰恰是培养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过程。转而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担心来不及,于是不舍得花时间探究,不舍得花时间讨论问题,心急火燎地把结论塞给学生,却往往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认识到这一点,我开始在教学中做这样的尝试:在讲解试卷和作业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讲思路。虽然耗时间,尤其碰到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要想好久才能断断续续说点出来,但学生在理解上的问题却暴露了出来,我也能够对症下药,效果倒比满堂灌来得好。
卢梭曾提出: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不做代替学生思考的事,不做剥夺学生探究权利的事。而有所为,为的又是什么呢?仅仅是必要的教学内容而已?《一盏一盏的灯》中,汤莉老师说,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言行都会是教育,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智慧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发展;有时候,甚至可以说点“闲话”,做点“闲事”。这让我想到了来平老师的教育叙事《不用高考,真的很爽?》:在一模之前的某节课上,来老师忙着为学生查漏补缺,讲解考试说明上新增的“文革”“教育”等考点,当说到“‘文革’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更大灾难是高考制度被废止了,而且长达十年”时,学生们竟集体欢呼:“哇!不用高考了,太爽了!”面对学生如此的反应,来老师没有因为高考时间紧迫就视而不见,也没有义正词严地把学生教训一顿,而是用了两节宝贵的课堂时间,给学生看了一部叫《高考1977》的电影。后来,凭学生的感悟可以看出,这两节课的“浪费”是值得的。它不仅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和疲惫,还让他们对原本深恶痛绝的高考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正如来老师在书中所说:“这一刻我走进了他们的心灵,触动了他们的精神生长,能够给他们因疲惫而麻木的心灵带来一些温暖和力量,能够给他们迷茫而困顿的人生带来一些激励和鼓舞,也就够了!”教育的本质不正是这样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所有的教育都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接受来实现,只是一味的填补、一味的灌输,所能发挥的作用恐怕也微乎其微吧。只有顺应学生内在的发展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取舍,才能真正有益于他们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