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应重视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可谓是得天独厚,尤其是阅读教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训练呢?
  一、变换角度,训练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的多向性就是学生思考问题,不是拘泥于一个方面,而是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由于它自身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一布、多侧面、多层次、多方向的复合体,这就为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可以突破学生定向、单向思维的框架程式,使学生思维的通道完全敞开,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牢固。《智子疑邻》一文,站在一般人的角度,要批评宋国那个富人。因为他那荒谬的推测完全是“无缘而妄意变”,主观片面,因人而异。但换个角度:站在宋国富人方面看,他怀疑邻人之父也不无道理。邻人之父日:“必将有盗”,果然被盗,谁又能肯定他不是在放烟幕弹,欲盖弥彰呢?宋国富人只是怀疑,而未断定,邻人之父理当属于怀疑的对象之一,怀疑有何不可呢?
  又如《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作者原意是说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大山背走了。强调的是至诚可以动天,而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却引述这个故事,鼓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下定决定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这篇文章,还可得出另一结论:在人和自然这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可以战胜自然。
  这样,教师就同一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方向去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发散,也就很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多向性,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逐渐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从而突破那种机械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确立起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二、由表及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考事物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是浮于事物的表面。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上。因此,我们应指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深层次思考,从而让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深刻领会教材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教材深层的意蕴。蒲松龄的《狼》,写“一屠晚归”,路上遇到两条贪婪的狼,这两条贪婪狡猾的狼,为了吃掉屠夫,制造了一系列假象来迷惑屠夫。当屠夫发觉它们的企图后,先后机智地毙杀了这两条狼,文章结尾,作者以赞叹的口吻写道:“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如果就文论文,文章的主题只不过是说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相比,它们的那些狡诈伎俩,只能给人增添笑料罢了。如果我们只是这样来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章的立意,那就未免太肤浅了。蒲松龄笔下的“禽兽”,是比喻那些类似吃人的豺狼的既凶恶又狡猾的人,这些人在善良的人们面前,耍弄种种花招自以为得计,企图残害人民,结果自取灭亡。这种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教师这样由表及里,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蕴藏的深刻内涵,把握其深层次的意蕴,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于培养学生克服思考问题缺乏深度,浮于表面的缺点将大有裨益。
  三、剖析思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清晰、有条理,合乎逻辑,不紊乱。而文章的思路是作者在表述事物时思想展开的路子,是作者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怎么怎么好,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展示作者思维的过程,让学生追踪课文写作的思路,明确作者是怎样进行思维而达到写作目的的,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懂得怎么读,怎么写。原初中语文版本中《人民英雄纪念碑》这篇文章,在点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和交代了建碑的起因之后,即按照瞻仰的顺序依次说明。先概括地从白玉台阶、二层平台写到碑身四周的汉白玉栏杆;接着突出介绍碑身正面毛泽东同志的题字和碑身背面周恩来同志书写的碑文;再从东面、南面写到西面,按历史顺序、详细说明碑身上的一幅幅浮雕;最后又回到碑身的正面(北面)集中写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作者这样介绍,使得主次分明,脉络清晰,条理井然,给人以清楚、完整的印象。教师通过这样的剖析,让学生看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顺着课文展示的思路去了解课文,把握课文,从而改变学生思考问题杂乱无章,游移不定的毛病,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
  四、填补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作者未曾实说,或未曾明确说出而由读者思而得之的部分,它是作者特意留给读者进行再创造的天地。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面对一种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空白的格式塔刺激物,就会惰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要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结构的倾向,从而引起一种进取、追求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填补课文空白,既可加深学生对原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又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孔乙己》一文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究竟死了还是没有死?一般认为是“的确死了”,即便如此,他又是怎样死的呢?这是课文的空白。教师教学此处,可以《孔乙己爬出咸享酒店以后》为题,要求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对孔乙己的结局,定会打开思维的闸门,滔滔不绝,设想出好多种孔乙己被丁举人的家丁打死的悲惨情景;孔乙己无法谋生,活活饿死街头的惨状;孔乙己走投无路,自杀的悲惨的结果……这样,学生在填补课文空白的过程,不拘一格地进行创造想象,既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把握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让思维燃烧起创造的熊熊火焰。除了填补课文中的空白外,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保留教学内容,制造空白让学生填补,以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的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和现成教材上得不到、还缺少什么时,这种暂时的空白就吸引他们,使他们迫不急待地去寻找和填补。当然,教师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这些内容的舍弃,而是一种欲擒故纵的艺术手法。没有讲完的东西,能起到吊学生“胃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创造欲望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既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创造美好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又为我们进行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言语行为理论最先由英国哲学家奥斯丁提出,他首先把句子分为两类:叙事句和施为句,叙事句是指描述事物的句子,施为句是实施某种行为的句子。后来他觉得他的划分不太科学,认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可以包含三种行为:(1)说话行为,即说出具有意义的话语的行为;(2)行事行为,即说明说话人意图的行为;(3)取效行为,即说话后产生的效果。情景交际能力就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交际、交流、交涉的能力,是素质教育所
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培养人才的伟大事业。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树立信心。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在学习中要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中要积极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学习掌握应有的语言基础。通过学习,培养“听、说、读、写”技巧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外语的学习,了解中外语言,人文的差异。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所谓的错误包括:审题不严,计算粗心;只有计算而没有论证,有了论证,但推理不完整,关键步骤遗漏,表达不清,逻辑混乱,没有条理,推理能力差;心中认为正确就不加证明,或认为没有必要证明;该写的步骤省略;书写格式不规范,作图随意,对图形观察不细、不全等等,导致解题过程整体错误或部分错误。  一、习惯性错误的防止策略  由于学生数学解题过程中,出现常见错误主要是由于:①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②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兴起,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进行高校英语课外教学,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运用多媒体,再现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或者关心的事例,为学生 创设扣人心弦的讨论情境。借助多媒体,教师根据讨论的需要,播放与学生联系紧密故事片段,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良好的动机,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深层动机是激发学习
美的事物于生活中处处皆是,但并非人人皆能欣赏。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美的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各种学习培养、训练,才获得了逐步发展、提高和增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美得清秀而丰盈,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般的灵秀,使人摆脱俗气,过目难忘。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到那种
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可能与限度。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了现行语文课一个探索的主要问题。  一、让学生熟悉课文和材料  课堂教学就好比是一场“战争”,在开战之前,我们必须充分掌握对方的情况。学生对课文,对教材也应如此,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懂学会。因此,不但要求老师能非常熟悉地掌握教材,而且学生也应如此。但是有很多学生在讲课之前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能陶冶情操,能催人奋进。山的雄奇、水的湛蓝、花的姹紫嫣红、鸟的宛转娇啼,这是自然的美;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贫济困、敬业奉献,这是人性的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文学的美;高山流水、渔舟唱晚,这是音乐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欣赏美、品味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所以有人说,创新就是教育的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做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如何把创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呢?  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个人在这方面的经验和体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可能与限度。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了现行语文课一个探索的主要问题。  一、让学生熟悉课文和材料  课堂教学就好比是一场“战争”,在开战之前,我们必须充分掌握对方的情况。学生对课文,对教材也应如此,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懂学会。因此,不但要求老师能非常熟悉地掌握教材,而且学生也应如此。但是有很多学生在讲课之前只是随便
我校学习广东顺德区容桂镇四基中学的“讲学稿+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已一年多了。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救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