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密林深处的哨声(五)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eonmoun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


  有三个标准估量语言的生命力。首先是持续的科学、思想和哲学的创造,其次是激动人心的文学作品的涌现,然后是日常交流的應用普及程度。能够在这三个方面都有出色表现的语言无疑是蓬勃扩展中的语言,反过来则是衰落的语言。语言的衰落是如何发生的呢?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当然是从科学、思想和哲学的创造力的枯竭开始的,从出色的文学创作的枯竭开始的。科学、思想、哲学和文学都是用语言表述的,这些藏在语言里面的文化是语言的内核,它们是维持一种语言生命力和吸引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初罗马人征服希腊,却以学希腊语为荣,还不是因为希腊语中有无可匹敌的思想与文学。希腊语在当时的普及程度可以从不属于希腊思想体系的最早《新约》文本都是用希腊文书写这一点得到证实。可是,为什么后来希腊语逐渐衰落了呢?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希腊语不能源源不断提供新的思想与文学,当人们把希腊文的著作翻译成拉丁文之后,希腊文就成了古文献,一种供校对和研究用的语言古董。语言失去了它生命的内核,它就沦落为二等公民,只在日常交流的领域应用。拉丁语曾经是古代地中海国家的世界语,但它后来的故事完全重复了希腊语的命运。可见思想和文学的持续创造对维持语言的生命力是多么重要。语言的生命并不是以人口数量的日常应用为核心的。当一种语言不能在思想和文学方面维持其创造力而只被用来作日常交流,它的衰落已经很严重了。语言的衰落就是文化的衰落,不过,这不是个人的天才努力可以化险为夷的。语言的衰落只是文化衰落的表征,语言的衰落是症状,不是病因。文化的衰落才是病因。

人为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事实范例让我们理解自然与人为的差别。在文字出现以前的语言一定是自然演变形成的,它不可能是被创造出来的,人绝无可能创造语言。因为语言的存在依赖生理基础,声带就是一个漫长进化而形成的器官。语言一定是与声带和口腔同时进化的,声带的每一点微弱改进都有利于人发出比先前更复杂的声音,而语言实践又有利于改进发声器官并使这种获得性遗传给下一代。有文字以前人类的语言已经存在了不知多少万年。就通信意义说,连鸟类的鸣叫、唱歌都可以理解为鸟类的语言,更何况人类独特的声带能使之发出复杂的声音。因此声音语言是与生理器官和本能相关的生理特征,并不是文化的。可是文字出现以后,事情就变得自然与人为在语言中混淆了。文字是创造出来的,是少部分人有意识的发明,书面语言是文化的。它的出现大大改进了自然语言,人为的因素干预了自然演变的进程,它使得自然演变的进程变成了一个意识和知觉的对象。当人只有声音语言的时候,没有人会觉得有一种叫作语言的东西存在。它是自在的。文字产生以后,声音语言就变成了他在。书面语言绝不仅仅记录声音语言这么简单。当人类能够写下一行句子的时候,下面的问题就接踵而来:这行句子是什么?自然就是这样被意识和知觉了。又如,文字的出现造就了对不在场的读者(potential reader)的个人表达,内心世界随之变得微妙和精致。因为语言的运用不再局限于即景即场的面对面沟通,通过书写,语言创造了个人的内心独白。这种独白首先是个人的表现,然后才是和不见面的读者的说话。思想、文学在出现独白的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来。书面语言甚至创造了更复杂的语言表达技术。即场即景的说话总是简单明了,内心独白的写作当然更精妙入微。写作的存在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水准。这一切都要归究于文字的发明,也就是归究于人为对自然的干预。文字的发明在古代中国被视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这也许是古人对人为施予自然的进程的影响后果有震惊的感受。

死寂


  意义的极限是死寂。死寂是绝对的空无。空无本身不可能有意义。在死寂的临近面前,意义正在瓦解。现代社会面临两种死寂的同时威胁:一是人作为个体的死寂;二是人作为类别的死寂。人生有死,万古如斯,为什么单是现代才如此突出,成为瓦解人生意义的威胁?古代世界,第一流的聪明才智,是致力于建立话语系统,消解个体死寂带来的意义空无。犹太先知、佛陀、耶稣、孔、老、柏拉图等,无不是此类人物。人类的文明得以维持不坠,各自显示出自己的生机,有赖于这些智慧之士构筑的话语系统。在相信并且体验到这些话语系统确实带来心灵宁静的基础上,意义的空无被暂时克服。而现代世界,福利来自技术发明和个人的职业努力,纯粹的个人努力和生活期待之间构成空前紧密的关系。第一流的聪明才智转移进入世俗社会谋求个人的福利。古代世界解说意义的这些话语系统被晾置一旁,位在可有可无之间,个体性死寂的幽灵就是这样被撩起了遮盖的面纱,以它死神般的面孔显现在尘世间亟亟谋取世俗福利的个人面前。至于人作为类别的死寂的前景则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带来的。直到上一个世纪之前,人还不能想象人类自身居然也还有死寂的一天。个体有死,这很早就知道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达尔文时代也能想象,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灭绝也会降临地球上居支配地位的人类身上。尽管宗教有末世论,但人类的死寂将是一个物理事实,无疑是在最近才被承认的。它源于事实的发现:某些星球曾经存在过生命,而现在复归死寂。这意味着地球也有如此的一天。地球像一笔财富,也有被耗尽而枯竭的时候。无论以什么形式耗尽,是核战?是自然的终结?是外星人?是星际的灾变?总之,人作为类别的灭绝前景,它像一个物理事实那样一清二楚了。既然类别都可能灭绝,那意义是多么渺小,多么微不足道。

碎片


  文明是有寿命的。寿命享尽,文明便分崩离析。而解体后的文明会散发出一些碎片(fragment)。这些文明的碎片就是后人进行新的创设的遗产,就像虎死留皮、人死留冠一样。文明的碎片越丰富,进行新的创设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个道理类似于生物种群基因的丰富性对于种群进化的可能性一样。种群基因越丰富,种群进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种群基因越单一,种群灭绝的机会就越大。地中海和西亚地区是早期历史上文明的碎片最丰富的地区。古埃及王国灭亡,留下法老教;所罗门王国瓦解后,犹太人留下一神教;希腊世界衰落后,希腊人留下科学与理性的传统;罗马帝国衰落后,留下有建立制度和法律的传统。基督教之所以能够成为征服欧洲的宗教,显然是与上述几种先前文明的碎片有关,基督教是犹太人的神、希腊人的理性、罗马人的制度相互融会结合的产物。否则,耶稣不过是无数被埋没的先知中的一个,使徒约翰也不过是一个无闻先知的随从,而彼得掌管的打开天国的钥匙也将不知失落何方。事实上,任何新起的文明创造,内中都有蛛丝马迹隐藏着它们和先前的文明碎片的承继关系。

进化


  文明成长演变与物种演化有类似的地方。有的物种上亿年几乎没有发生性状的改变,但亦不灭绝,因维持原状而成为活化石。如马达加斯加海的腔棘鱼,熊猫和鳄鱼也可以归入此类。上亿年时间对其他物种来说已经是很长的进化过程了,它们在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此可见,不同的物种似乎有不同的演化速率,有的很快,有的很慢。人类文明或文化也有类似的现象。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人至今仍然过着狩猎生活,如果从冰河时期结束算起,也有一万多年几乎不变;西班牙人到达美洲之前,印第安人也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维持了数千年之久;东亚大一统秩序也维持了两千余年。然而在相同的时间内环地中海诸文明更迭得较为频密,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此起彼伏,此消彼长。旧文明衰亡,新文明马上又在废墟上兴起。无论是物种还是文明的演化,速率的差异留下两个问题值得思索:第一是速率的快慢是否意味着优劣?第二是什么原因导致演化速率的差异?第一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我们实际上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优劣的标准。优劣的最终标准只有到了时间过程的终点才可能揭晓,而到了那一刻,我们也没有想知道它的必要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环境刺激所致。环境有单调和丰富的差异,环境丰富,刺激频密与多样,引起进化改变也就快一点。环地中海文明的多样性和相互异质程度的存在是演化速率相对高的重要原因。环境刺激的解释虽略嫌粗糙,但依然有效。

羞耻感


  羞耻感的产生和乱伦禁忌的产生一样,是文明的起点。儒家将羞耻之心看成是人禽大别之一,但儒家没有解释羞耻心是如何产生的。《旧约》的说法将羞耻的萌发看作是智慧的结果。夏娃受蛇的引诱,偷食智慧树的果子,结果眼睛看见了羞耻,所以需要将自己的身体遮挡起来。《旧约》的神话,与其说是解释了羞耻心的产生,不如说是猜测到了智慧可能的邪恶。人有羞耻之念的确是人和动物十分不同的地方。动物交媾不避同类,人若效仿,则被视为猪狗不如。为什么?其实,高等哺乳类动物交媾皆不避同类,我们不能将之理解为缺乏羞耻之念的自然行为,而且需要深究该行为在动物社会的意义。我相信,已经争得了交配权的雄性不避同类交媾,是一种权力的炫耀与展示。任何炫耀与展示都要有对象,可怜的失败者就成为傲慢的胜利者炫耀的对象。透过胜利的炫耀,震慑失败者,由此建立动物社会的秩序规则:妻妾归强者享用传种,失败者不得染指。胜利的雄海象独霸雌象群,失败的雄海象只得在旁观看胜利者的表演。获胜的雄狮咬死前任独裁者的后代,使得雌狮子提前发情,然后像胜利者一样,与雌狮逐个交配,在旁的流浪雄狮只有羡慕的份。毫不回避而公开交媾是胜利者的凱旋仪式,它的意义在于维持动物社会的秩序规则。当然,交配炫耀带来的残酷令动物社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它招致了同类关系的全面紧张。处于下风的弱者无时无刻不在筹划反扑,或者复辟,或者夺权。一旦反扑成功,老王死无葬身之地。交媾的炫耀虽然维持了一个暂时的秩序,但这个秩序充满敌意、不信任,潜藏着随时瓦解的危机。而羞耻心的出现在于降低同类之间因性而来的敌意。羞耻心首次将行为划分成不同的区间:有的行为在阳光下进行,有的行为要在夜幕的掩护下进行,性事就属于后面一类。因羞耻之念,两性之间、同性之间,多了许多闪避、忌讳、遮盖、掩饰,性不再是值得公开炫耀的事情。因此,一方面,人类社会的秩序可以不通过性的紧张而实现;另一方面,弱者由此增加了获得性满足的机会。例如,在动物社会,体弱的雄性一生都不可能有得到雌性垂青的机会,而相比之下,人类社会要缓和许多,地位低下、身体不健壮者均有性满足的机会。这说明人类社会的性敌意要远远低于动物社会。人类社会的这种演化,当然要拜羞耻心进化出现之赐。因着敌意的降低,人与人之间就可以进行更高程度的社会合作。当然,今天已经没有可能重现羞耻心起源的实际过程,但是羞耻之念起源的肌理,却是可以通过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在性事上的差别推究得到。
  (待续)
其他文献
In my opinion, reading should be enjoyable. Of course, there are many books that we all have to read. We read them in order to pass exams or to get information. Maybe we cannot get enjoyment from read
李续宾(1818—1858),字如九、克惠、迪庵,湖南湘乡(今湖南涟源市杨市镇)人,晚清湘军著名将领。贡生出身。咸丰二年(1852)协助其师罗泽南办团练,次年随罗泽南出省作战,增援被太平军围困的南昌。咸丰四年(1854),在湘军攻克湖南岳州(今岳阳),湖北武昌、田家镇(今武穴西北)等重要作战中当前锋、打硬仗,以功升知府。次年一月,随罗泽南南下,连占弋阳府、广信府、德兴、义宁府等府县。十二月,随罗泽
第十三回    “看来我们救不了威威了。怎么办?”出了公安局的门。海然先打破了沉默。江浩和欣悦并不回答她,只是茫然地看着前方。  “现在只有一个人能救威威了!”沉默片刻。江浩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海然和欣悦连忙用询问的目光看着他。  “喏,威威的继父干违法的事,不会没有痕迹。如果我们找到不利于他的证据,然后拿着证据去逼他出面救儿子,即使他不念父子之情,也会因为怕坏事败露而不得不出面的。”江浩说得似乎
如果作家只是坐在温馨的书房里,远离生活,远离社会,就必然会面临江郎才尽的尴尬处境,写作源泉枯竭,语言表达乏味。一旦他们走出书房,接触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生活,那么,五彩缤纷的生活必定使他们的笔头鲜活得多。同样,同学们整天坐在教室里,对外面精彩的世界不闻不问,闭目塞听,也必然是笔下枯涩,选材狭窄,思维僵化,语言枯燥。记事写人只能局限在老师同学、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及表哥表妹的圈子中,编造或平淡或离奇的
近年来大江南北持续不断的雾霾,使得人们普遍对生态环境和健康产生了担忧。生态环境中的任何变化,已经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实在在和每个人发生关联。生态环境不仅是民生问题,同样也是国家大事。而有关中国历史兴衰的解读,其著作尽管汗牛充栋,但是不外乎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维度切入。若按照时间年代的顺序,从生态环境变迁的角度探究中国历史,这显然是冒险之举。一来环境变迁涉及气候、地质、农业、水利等众多领域,二
亲爱的奶奶:  您好!  转眼间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和您见面了。我在美丽而又和谐的张家港生活得很快乐。  正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所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水乡张家港真是一处好风景。春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四季
我初见刘再复先生是2013年的夏天。我来香港科技大学读书,恰逢他教授一门“文学常识”课,从第三周开始,我成了其中一个旁听生。我之前不知道,文学课可以这样讲,原来我读过的五花八门的文学理论,离质朴的文学竟那么远。两年半后,因缘际会,我又回到母校继续学业,恰好赶上先生第二次在科大开讲,课名“文学慧悟”,我成了这门课的助教。这一年,先生七十五岁了,上课依然不用讲稿,也不问学生的背景、基础,只要来到课堂的
问:我有许多烦恼:我的学习成绩不优秀,人际关系不好,长相不尽人意。我喜欢的人也离我而去了,我想他,我不敢告诉他。我该咋办?(猪猪)  答:到外面去跑个满身大汗,或者尽情地唱你喜欢的歌,或者蒙头大睡,总之用你最喜欢的发泄方式把那个人从心里赶出去,然后让一切重新开始。也许你会说长相是不能变的。不错,但,你对自己长相的看法可以改变啊。    问:我是个追星族,我喜欢他——井柏然。但最近我才知道,我最好的
弥漫全球的新冠疫情,封闭限行的隔离措施,给了我一个岁月静好的读书机会。写于约四百年前的《丧钟为谁而鸣:生死边缘的沉思录》,英国玄学派大诗人约翰·多恩的文笔虽艰涩生僻、深邃隐晦,但仍让今人阅读时感受到罹染瘟疫、深陷病痛中作者的思考、自勉和祈祷。美国资深医生杰里米·布朗的《致命流感:百年治療史》,给世人揭开了1918大流感那段比“一战”更残酷、死亡人数有史以来最多的全球性瘟疫的面纱。而让我读之尤其悦目
读完巴金的《家》,一种压抑的心情、愤懑的情绪压迫着我的神经。  这是一个封建制度腐蚀下的大家庭。上演着一幕幕的悲欢离合。有着不可避免的家庭纷争、勾心斗角、压迫与不公。然而,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抉择铸就了不同的命运。  可以说,故事中的觉新始终是个让人同情又恨得咬牙的角色。父亲去世后,他早早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努力撑起这个家,于是,他的青春被剥夺,他必须要面对大家族里的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