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文化瑰宝 赏文化精粹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lus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我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粹。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人的古诗都是五千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千锤百炼的名篇佳作。因此,创新初中语文古诗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对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初中语文的古诗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古诗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探究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整体把握,抓住媒介。找出“诗眼”
  由于古诗的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所以古诗的语言具有较高的个体性特征,常常使用比喻、通感和双关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让人感觉到古诗的含蓄和朦胧美。其中,一首古诗的灵魂就是“诗眼”,所以当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住一首古诗的诗眼,便能够深入理解整首古诗的内涵。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抓住媒介,全面感知整首古诗的诗题、了解古诗作者的生活背景、览读全诗、思考分析后面的注释等,准确找出整首古诗中最凝练、最精神和最准确的字句。通常在一首古诗中,诗眼主要存在于中心句或者是标题上,常常是以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式存在。
  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主要是描写晚春时节,海棠花凋谢,充分抒发了词人当时的感伤情绪。其中,通过深入分析,便能够理解整首词的开头两句主要是描写了一种抑郁的情境,在夜晚来临的时候,风雨突然来临,而惆怅的情绪让人感到烦恼,于是便选择借酒浇愁,昏昏睡去,但在一觉醒来之时却发现酒意并没有完全消尽。在这首词的三四句中,主要写的是词人正处于朦胧的酒意之中,却依然记得昨晚的风雨,心想是否摧毁了园中的海棠?便深情款款的问道正在卷帘的侍女,而侍女却漫不经心的说道:“海棠依旧”。这时的女主人却不无嗔怪的连聲说道:“知道吗?知道吗?”随后便道出了整首词的中心句:“应是绿肥红瘦”。这几个简单的字看似普通,但是却在经过李清照这么一组合之后,便增加了整首词的色泽和韵味。虽然只是描绘风雨之后的海棠树,但是却蕴含着词人的一层情意,让词人的惜春怜花情绪达到了高潮。同时,在对无限春光留恋和惜别的过程中,寄寓着词人对自己的青春即将逝去的烦闷情绪。从这个角度便能够看出整首词的这一句就是情景交融的彩笔,也就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所以便成为了后人广为传颂的佳句。
  二、教师启发。创造媒介,感受古诗的意境
  作为宋代的文坛领袖苏轼曾经评论过唐朝大诗人王维:“味摩话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便可以清晰的看出诗与画之间存在着共同点。古诗与画能够相互融通在一起,主要是因为这两者之间都共同存在着审美特性,即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和意境美等。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必须将韵律美、色彩美、结构美和意境美有效地统一起来。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不但要注意诗歌的韵律美,而且还需要充分重视诗歌的意境美,为学生创造学习媒介,促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古诗的意境。
  例如,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有一句:“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这样当诗人的情感与实际生活的图像有效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首词的意境。如果古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所创作的诗歌意境也就不相同。因此,在初中古诗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整首诗歌中提炼重要的信息,以便能够快速融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
  三、反复吟诵,巧用媒介,品味古诗的语言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古诗又是由最精炼、最优美的语言组成。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品味古诗的语言,反复吟诵,巧用媒介,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古诗词语言的独特美,以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从而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灵活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古诗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劳动,也就是古代人民在开展劳作的过程中为了将节奏和劳动激情有效结合起来的重要产物,主要讲究一种韵律和乐感,以及平仄交错。所以我们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便能够朗朗上口,能够让人真正感觉到悦耳J顷畅的音韵美。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采取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便能够让学生深入感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色彩美和结构美、意境美,促使学生塑造美好的心灵,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古诗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三门县高枧中学。
其他文献
我国现代文学大师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不仅是学生学习戏剧的典范之作,也是高中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优秀范本。曹禺剧本中精辟的台词、集中展示矛盾冲突的手法、鲜明的人物性格描写都是学生学写记叙文的绝佳范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曹禺戏剧创作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记叙文写作需要具备的一些技巧。下面,笔者将以《雷雨》剧本为例,探讨其中可资学生学习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和手法,以期对学生记叙文写作有所启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认为是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命脉,高效课堂理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应该追寻的目标。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战场”,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如何让短短的四十分钟高效优质,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主问题”的巧妙设置。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
笔者从教三十年来,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光有优秀的教师抑或有优秀的学生,未必就能生成一堂精彩的好课。因为,一堂好课的生成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的。总的来说,除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熟练驾驭课堂,激发学生情趣的能力外,还要有亲师、爱师、服师的学生的配合和交流。如何能让师生在课堂中饱含情感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首先,从教师这个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言:丰富到位的感情须来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的由应试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而语文作為初中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门语言类学科,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明确任务,激发参与兴趣  在学习中,明确任务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初中的语文
源于美术创作手法的“写生”一词,其原义是指对实物的临摹,是直接面对对象而进行描绘的一种美术创作方法。在高中语文写作中,运用“写生”之笔,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通过细心观察和用心感悟,用最真挚的情感进行创作的一种新思路。  在美术创作中,有一种直接以风景或者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方法叫做“写生”。在宋代范镇的《纪事》中有记载,汉州一个名为赵昌的人,他最善于画花,每天早晨在朝露下,常常“遶栏槛谛玩”,并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注重教的过程,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容否认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学习评价在学生个体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呢。  首先,评价要宽严并济。对学生的要求
《红楼梦》七十七回中,因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逐。宝玉偷偷探望,和她互换了旧袄,晴雯还把她的两管手指甲剪给了他。后来晴雯夜里死了,宝玉第二日作了《芙蓉女儿诔》。晴雯只是贾府中一丫鬟,何至于让宝玉如此大动干戈?判词中的“多情公子空牵念”为我们揭示了谜底,深层剖析,源自于两人骨子里的“反叛性”。宝玉对晴雯的态度,笔者认为,不外乎“哄”“怜”“惜”这三个字。  一、千金难买佳人笑  提到晴雯,脑海中定会浮现
连续几年,听了十多位教师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大多是公开课、赛教课。对于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如”字的理解和翻译,所有教师都讲解为:比喻词,译为“像”。整个句子是个省略句,前面省略了“月光”一词,补充完整应该是:“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师都会如此理解呢?原来《教师教学用书》就是如此翻译的,其“参考译文”中的相
苏教版高一教材中李清照的《声声慢》这篇文章,高中教师都很熟悉,能找到的资料也很多,但很难上出新意。根据不同阶段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实践要突出的教学重点也不同。笔者认为诗歌是最能传达“美”的一种文学样式,感受诗“美”贵在文章本身,我们应该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遵循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让诗歌的美味在读声中升华。  一、浅尝读  《声声慢》教学实践时,首先让学生直接朗读诗文,虽然学生可能读不太懂,但起码能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以课堂为载体,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的互动,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进而提高能力。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关键之一是课堂上能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学生对所学的感兴趣,就会积极的参与,从而达到目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  而目前的文言文课堂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兴趣不大,课堂氛围枯燥。学生缺少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