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生之笔谱写作之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ncr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于美术创作手法的“写生”一词,其原义是指对实物的临摹,是直接面对对象而进行描绘的一种美术创作方法。在高中语文写作中,运用“写生”之笔,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通过细心观察和用心感悟,用最真挚的情感进行创作的一种新思路。
  在美术创作中,有一种直接以风景或者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方法叫做“写生”。在宋代范镇的《纪事》中有记载,汉州一个名为赵昌的人,他最善于画花,每天早晨在朝露下,常常“遶栏槛谛玩”,并手中调采色写之,所以他自称为“写生赵昌”。这是写生的由来,我们从中可以品味出:写生,是直面自然之道,是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真实刻画,是在作品中注入真情实感,而这正是当前高中生语文写作中所欠缺的。高中生语文写作最突出的两大问题,一是刻意迎合高考而进行的“模式性”写作;二是过于追求新奇特的“蒙太奇”式写作。作品缺少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完全是华丽词藻堆砌的虚无情节与情感。写作与写生中的“写实”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语文写作同样应借“写生”之笔,为作品注入自然真实之魂。以下是笔者结合实践,对写作指导进行的深入研究。
  一、融入写生之法——“写细”
  作为美术创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写生,是讲究要领、技巧与技法的。这同写作一样,如何避免将文章“写粗”了,写法粗略野逸,完全没有将一件事情或者一样事物的内涵和韵美表现出了,将文章写“死”了,只是搬来的一堆无用文字。怎样赋予作品以“鲜活”之气,重要的一点是要写细。细的背后首先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美术临摹也是从观察开始。一方面教育者可以将写作教学与课外活动融合在一起,给学生们一个回归自然的机会,让他们去看日月山川、观树木花草、听电闪雷鸣,去认识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让他们能够在大自然这个特殊的“课堂”中扩宽写作视野,用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为自己的写作积累起最直观和真实的素材;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对自己身边那些平凡且熟悉的人进行认真观察。如在进行人物教学时,让学生对自己的母亲进行描绘,让他们通过母亲在家里、在社会,与家人、朋友、同事以及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不同活动时的表情、行为、表现的观察,将“母亲笑了”作为写作的着眼点,去建立母亲的形象。让学生们学会了观察,他们才会学会如何通过细节的描写让作品更丰满、更立体。
  二、融入写生之法——“立意”
  我们常说一篇文章“意高则文胜”。立意是很重要的,但怎样立意是需要教育者教给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写作技能。立意的基本要义首先是要正确,即给文章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主调,它是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事物本质相契合的,同时还要“三观正”“正能量”,是能够给人带来积极情感与深刻启发的。其次,专一也是立意的一个标准,为什么很多学生的作品让人看完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是因为他的观点不鲜明,立意模糊。一篇作品中的中心和主题应该且个,虽然可以通过很多事件围绕这个中心进行表面,但笔墨集中,紧贴中心进行行文,将“墨”着于中心与多条线索的结合点上,发挥多各占材料所表现出来的烘托中心的力量;三是立意应“巧”。一般的写作都会限定字数,那么如何用有限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深刻的情感与思想?就要从“巧”处着手。生活中很多看似平凡的点滴,哪怕一点一斑,一叶一枝虽然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只要立意新巧,即使是小处落笔,但也能够在对人生或者社会中的深思与描述中体现出大的境界。教育者要特别注意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从某个点、某个瞬间、某个片段或者是某个现象找到切入点,如从一个乱扔垃圾的举动中,去思考环境保护问题;从一个不文明行为中考虑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从某个新闻事件中去探讨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等等......美术写生中有一大忌为“跟风”,即步他人后尘,拾他人牙慧,这在写作中同样也是“大忌”,也是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表现。所以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挖掘“生鲜美”,觅他人未觅之美,写他人未写之事。
  三、融入写生之法——“求真”
  无论是哪种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就在于其作品中折射出的某种真情实感引发了人们的共鸣。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失去真实情感的美术作品,哪怕有再细腻的笔触也成就不了经典画作;没有真实情感的文章,再华丽优美的文字也无法触及心灵。目前高中生在写作过程中一个很突显的问题也是“情感作假”,习惯性的使用一些固定的情感文字去刻意的营造气氛,如“那天我生病了父亲背着我,豆大的汗珠滴落下来……”要想让学生创造出优秀作品,就要引导他们在学会了一些技巧之后,如何为作品注入真实感情,要引导他们学会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鼓励他们“写进去”,即将情感写实写真,给人以可信度;更要引导他们“走出来”,虽然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但并非一味的发牢骚,而应该是能够直击心灵的,能够引起积极情感的作品,为更多人带去“正能量”的作品也有其价值所在。
  总之,同美术创作一样,写作本身就应该是满足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展现和自主表达等这些愿望的,所以不要过多的给学生以限制或者是束缚,应该多给他们一些开放性的选题,并鼓励他们积极的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他们学会用写生之笔,给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生命和灵魂。
  作者通聯: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我们目前的教学,特别是高三年级的教学,在一种强烈的考试意识的支配下,教师视学生为做题的机器,旨在讓学生对高考题有一种熟稔感,而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多年,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改变观念;只有勤于思考,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高三语文复习应遵循“五化”教学法。  一、主体知识网络化:据点辐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至今无人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也看过不少优秀的阅读写作示范课例,其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往往只能供上好一节课作参考,而语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像这些示范课一样一节课引导学生去读一篇作品,在时间本就有限的情况下会造成学生的积累少。那么究竟应采取什么方式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养成爱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呢?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因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核心要素,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发展。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这二者割裂开来,以致教学效益低下。自教学改革以来,有人早就提出“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然而多数教师的做法仅停留在“读中插写”的实践层面,而对于写作中“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怎样写”等有关深层次的问题,教学中往往给予回避,正是这种教学回避导致了读与写在实质上的割裂。
语文阅读的根本目标在于激发阅读兴趣,进而构建更完善的语文学科思维。在完善阅读教学的探索中,师生应当紧密配合,增强在阅读课堂上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就在于获取阅读信息,扩展语文学科思维并且培育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从现状来看,语文阅读课通常运用探究式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两种方式。具体在运用时,教师还需要密切结合语文课堂的现状,选择最适合用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  一、探究式语文阅读 
如何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本土的特色课程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是我们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笔者曾作过陇东本土文化资源课程价值研究、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及实践研究等课题。本文是依据笔者进行的“陇东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教学实践,结合陇东本土文化研究性学习专题之一:《感受陇东道情皮影》教学案例,探究提出的开展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
前几天,我观摩了全省语文教学大比武。这次听课之前,我就特别关注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带着这个目的,我做了认真的记录。回来以后,我对这些老师在上课时的问题设计做了一些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感觉收获不少。  这次共听了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有12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文本做了解读,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可谓有得有失。印象最深刻的是绍兴某中学老师执教的《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断:
我国现代文学大师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不仅是学生学习戏剧的典范之作,也是高中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优秀范本。曹禺剧本中精辟的台词、集中展示矛盾冲突的手法、鲜明的人物性格描写都是学生学写记叙文的绝佳范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曹禺戏剧创作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记叙文写作需要具备的一些技巧。下面,笔者将以《雷雨》剧本为例,探讨其中可资学生学习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和手法,以期对学生记叙文写作有所启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认为是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命脉,高效课堂理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应该追寻的目标。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战场”,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如何让短短的四十分钟高效优质,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主问题”的巧妙设置。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
笔者从教三十年来,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光有优秀的教师抑或有优秀的学生,未必就能生成一堂精彩的好课。因为,一堂好课的生成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的。总的来说,除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熟练驾驭课堂,激发学生情趣的能力外,还要有亲师、爱师、服师的学生的配合和交流。如何能让师生在课堂中饱含情感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首先,从教师这个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言:丰富到位的感情须来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的由应试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而语文作為初中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门语言类学科,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明确任务,激发参与兴趣  在学习中,明确任务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初中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