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生成的催化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教三十年来,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光有优秀的教师抑或有优秀的学生,未必就能生成一堂精彩的好课。因为,一堂好课的生成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的。总的来说,除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熟练驾驭课堂,激发学生情趣的能力外,还要有亲师、爱师、服师的学生的配合和交流。如何能让师生在课堂中饱含情感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首先,从教师这个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言:丰富到位的感情须来自于对文本的研读与把握上,那就必须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教材及相关的课外资料,品味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创作主旨,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将自己对生命、社会、自然的领悟,融入到所授的课文中,使文中个体的生命形态成为教师个性生命形态的一部分。这样,教师情感与感受与文本成作者的情感融汇成一体,在教授课文时,就不会简单地人云亦云,将统一的对作品的各种注释搬到自己的教案上,再从教案上用“嘴”而不是用“心”,传递给学生,这样就不会给学生一种技术性的知识。相反,它如血肉一样存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并因此构成了中学生人生的一种延长,而这种延长又使作品的内容、情感成为中学生人生的一部分。
  比如在高一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通过阅读史铁生大量的资料及其作品,充分地体味到他在写《我与地坛》时的身心境况及对母愛的深切体验,我将这些文字与自己四十来年对生命和母爱的体会进行比照,发现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有相似之处,只有自己成家立业之时,才会对生命、母爱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当课备到母亲焦虑地在地坛寻儿时,场面深深打动了我,使我泪流满面。同样,在上课时讲授到这里时,我也是流着泪,饱含深情地与学生一起赏析的。我的情真意切感动了学生,他们有的是饱含热泪地听完这节课的,我顺势地请他们谈谈对母爱、责任和生命的理解。许多同学都说这篇文章让他们明白了母爱的伟大,以及自己对母爱的肤浅和不足。
  其次,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问题解决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在课堂上,要设置一些富有创造性的语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富有创造性的语文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兴趣,也引发了学生的适度“认知焦虑”,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冲动,实现认知心理的平衡,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营造浓郁的课堂文化氛围,激发起了师生情感的和谐共振。尤其要注意的是,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信口开河是常事,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引导他们学会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提取,又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达,从中分析问题的症结,及时找到调整的方法。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指点到位,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评点应留有余地,能给学生台阶下,當然它又不是简单的肯定和否定,也不是哗众取宠,博取课堂的热闹和学生的开心。
  再次,从课堂的“主体”学生而言:一堂精彩的好课生成,学生的积极配合是相当重要的,要取得学生的配合,就必须赢得学生的感情,因为“人之J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何使我所教的理科班的学生对语文“痴情”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做足功夫”,以平等的心态,与他们构建和谐、诚挚的师生之情、朋友情。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所以在课后,我时常以一个朋友或大姐的身份与他们交往,他们也能真心地与我做朋友,将一些不愿与父母、同学谈的秘密都会告诉我,我也推心置腹地将自己的经历、看法如实与之交流。
  同学们都将我引为他们的知心姐姐,使他们一见到我就会信我、亲我,产生“爱屋及乌”的效果。使他们能融入语文这一大好课堂中来,同声共气,互相吸引,互相信任,配合默契。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即使再累,只要我一喊“上课”,他们就会像一个将要上战场的战士一样精神焕发,这就为一堂好课的生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要有一堂好课的生成,除了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外,还要善于利用一切非智力因素,用自己的感情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从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潜能,拥抱语文。
其他文献
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小说《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设想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人们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头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致使人们自食其果。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一般人认为: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无止地索取、肆无忌惮地开采,刚开始虽会被大自然包容,但总有一天会得到来自大自然的惩罚。这就是一篇环保主题的科
一、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现状  目前,大多数农村语文老师的教学对教材、教学案例和课件的重视程度仍然很高。常规的教学也只是封闭在有限的教室里,语文教师的眼睛也还是目无旁视的盯着“考试”两字,严重地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语文老师没有充分地将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对于语文课程资源关注不够,教学资源观念较为狭窄,以致于缩小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可开发、可利用的范围。因此开发与利用
我们目前的教学,特别是高三年级的教学,在一种强烈的考试意识的支配下,教师视学生为做题的机器,旨在讓学生对高考题有一种熟稔感,而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多年,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改变观念;只有勤于思考,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高三语文复习应遵循“五化”教学法。  一、主体知识网络化:据点辐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至今无人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也看过不少优秀的阅读写作示范课例,其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往往只能供上好一节课作参考,而语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像这些示范课一样一节课引导学生去读一篇作品,在时间本就有限的情况下会造成学生的积累少。那么究竟应采取什么方式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养成爱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呢?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因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核心要素,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发展。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这二者割裂开来,以致教学效益低下。自教学改革以来,有人早就提出“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然而多数教师的做法仅停留在“读中插写”的实践层面,而对于写作中“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怎样写”等有关深层次的问题,教学中往往给予回避,正是这种教学回避导致了读与写在实质上的割裂。
语文阅读的根本目标在于激发阅读兴趣,进而构建更完善的语文学科思维。在完善阅读教学的探索中,师生应当紧密配合,增强在阅读课堂上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就在于获取阅读信息,扩展语文学科思维并且培育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从现状来看,语文阅读课通常运用探究式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两种方式。具体在运用时,教师还需要密切结合语文课堂的现状,选择最适合用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  一、探究式语文阅读 
如何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本土的特色课程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是我们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笔者曾作过陇东本土文化资源课程价值研究、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及实践研究等课题。本文是依据笔者进行的“陇东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教学实践,结合陇东本土文化研究性学习专题之一:《感受陇东道情皮影》教学案例,探究提出的开展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
前几天,我观摩了全省语文教学大比武。这次听课之前,我就特别关注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带着这个目的,我做了认真的记录。回来以后,我对这些老师在上课时的问题设计做了一些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感觉收获不少。  这次共听了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有12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文本做了解读,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可谓有得有失。印象最深刻的是绍兴某中学老师执教的《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断:
我国现代文学大师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不仅是学生学习戏剧的典范之作,也是高中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优秀范本。曹禺剧本中精辟的台词、集中展示矛盾冲突的手法、鲜明的人物性格描写都是学生学写记叙文的绝佳范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曹禺戏剧创作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记叙文写作需要具备的一些技巧。下面,笔者将以《雷雨》剧本为例,探讨其中可资学生学习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和手法,以期对学生记叙文写作有所启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认为是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命脉,高效课堂理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应该追寻的目标。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战场”,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如何让短短的四十分钟高效优质,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主问题”的巧妙设置。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