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教”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u_al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注重教的过程,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容否认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学习评价在学生个体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呢。
  首先,评价要宽严并济。对学生的要求太严会让学生反感,但太宽又达不到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从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就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给我们的印象是循循善诱的长者,他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比如他不止一次的赞美过颜回的“贤”,他说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但他也有严厉的时候,曾多次批评过子路“无礼”、“好武”,另外还有一名叫宰予的学生白天睡懒觉。孔子非常生气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个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很明确,当学生的确犯错,教师应该给予明确的批评,让学生树立是非曲直的观念。孔子的责骂,正是出于对弟子的爱护。事实上严也是一种爱,而且是防止爱变成害的最有效的手段。
  其次、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众所周知,文化课成绩的好坏不能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高分低能、智商高情商低等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因此评价学生要全面。我班有一名学生,属“默默无闻”型,有一次我在上《祭十二郎文》谈到韩愈因仕途辗转而没能照顾侄儿的追悔之情时,我让学生讨论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都有一点害羞,低着头不准备谈,但我注意到那位同学可能有话说,果然他说,应该珍惜现在的同窗情谊,不因为一些小矛盾而产生隔阂,在以后的日子里,今天你所认为的大事也许根本不值一提,所以不要自己留下遗憾,在短短的三年里和同学好好相处。他说得很动情,甚至眼睛里都泛出了泪光,说完之后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我也表扬了他一番。这位同学虽然成绩并不突出,但有情有义很懂事,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评价,他是一个优秀的学生。现在这位同学课堂上听课认真,喜欢思考,也积极发言,语文成绩也在慢慢提高。还有的学生属于乐于助人型,富于正义感型,责任担当型,吃苦耐劳型……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再次、把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结合起来。及时评价很容易让学生享受到被认同的愉悦,成功的快乐,但有时也能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延迟评价可以给学生一个机会,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例如前两天上作文课时,笔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2016年江南十校联考”的作文题:
  去年,北京某中学学生用手机拍摄了一辆占用非机动车道的私家车。结果遭到车上人的“围攻”。有人一直质问甚至辱骂学生,而这位同学表示私家车占用自行车道,人人都有权利拍照。该事件引起网友热议,有人极力为该生点赞,有人认为学生应该专心于学习,也有人表示虽赞同这种勇气,却不支持他的这种做法。对此你怎么看?
  有位同学发言说,他的立意是“没有调查就没发言权”,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网友盲目跟风,导致了此类事件的不断发生,因此要批判这种做法,主张先了解事实的真相再发表评论。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他很激动,笔者也认为他的确是位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对这位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课后我单独找他谈了他的观点的不合理之处,他恍然大悟,并表示的确是自己思考的不全面,并感谢老师没有在课堂是指出来。
  另外我们做老师的不能光凭自己一人的观点去评价学生的好坏,而应该多听听别人的看法。我曾经听到一位老教师说:“有的孩子调皮了也的确可气,毕竟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你看他是棵草,但家长看他却是个宝啊。”的确不是好学生不代表不是好孩子,但是不能因为他们“刀枪不入”就轻言放弃,他在班里是几十分之一,但在家里可能是百分之百。因此,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可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班主任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几方面结合起来。适时把评价的结果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树立自信,发现缺点,及时更正,真正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
  有效学习评价的理念需要我们老师深切地理解,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有效落实。通过学习评价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让他们都能成为闪闪发光的“金子”。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市明光中学。
其他文献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至今无人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也看过不少优秀的阅读写作示范课例,其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往往只能供上好一节课作参考,而语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像这些示范课一样一节课引导学生去读一篇作品,在时间本就有限的情况下会造成学生的积累少。那么究竟应采取什么方式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养成爱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呢?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因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核心要素,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发展。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这二者割裂开来,以致教学效益低下。自教学改革以来,有人早就提出“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然而多数教师的做法仅停留在“读中插写”的实践层面,而对于写作中“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怎样写”等有关深层次的问题,教学中往往给予回避,正是这种教学回避导致了读与写在实质上的割裂。
语文阅读的根本目标在于激发阅读兴趣,进而构建更完善的语文学科思维。在完善阅读教学的探索中,师生应当紧密配合,增强在阅读课堂上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就在于获取阅读信息,扩展语文学科思维并且培育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从现状来看,语文阅读课通常运用探究式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两种方式。具体在运用时,教师还需要密切结合语文课堂的现状,选择最适合用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  一、探究式语文阅读 
如何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本土的特色课程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是我们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笔者曾作过陇东本土文化资源课程价值研究、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及实践研究等课题。本文是依据笔者进行的“陇东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教学实践,结合陇东本土文化研究性学习专题之一:《感受陇东道情皮影》教学案例,探究提出的开展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
前几天,我观摩了全省语文教学大比武。这次听课之前,我就特别关注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带着这个目的,我做了认真的记录。回来以后,我对这些老师在上课时的问题设计做了一些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感觉收获不少。  这次共听了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有12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文本做了解读,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可谓有得有失。印象最深刻的是绍兴某中学老师执教的《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断:
我国现代文学大师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不仅是学生学习戏剧的典范之作,也是高中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优秀范本。曹禺剧本中精辟的台词、集中展示矛盾冲突的手法、鲜明的人物性格描写都是学生学写记叙文的绝佳范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曹禺戏剧创作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记叙文写作需要具备的一些技巧。下面,笔者将以《雷雨》剧本为例,探讨其中可资学生学习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和手法,以期对学生记叙文写作有所启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认为是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命脉,高效课堂理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应该追寻的目标。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战场”,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如何让短短的四十分钟高效优质,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主问题”的巧妙设置。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
笔者从教三十年来,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光有优秀的教师抑或有优秀的学生,未必就能生成一堂精彩的好课。因为,一堂好课的生成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的。总的来说,除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熟练驾驭课堂,激发学生情趣的能力外,还要有亲师、爱师、服师的学生的配合和交流。如何能让师生在课堂中饱含情感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首先,从教师这个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言:丰富到位的感情须来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的由应试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而语文作為初中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门语言类学科,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明确任务,激发参与兴趣  在学习中,明确任务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初中的语文
源于美术创作手法的“写生”一词,其原义是指对实物的临摹,是直接面对对象而进行描绘的一种美术创作方法。在高中语文写作中,运用“写生”之笔,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通过细心观察和用心感悟,用最真挚的情感进行创作的一种新思路。  在美术创作中,有一种直接以风景或者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方法叫做“写生”。在宋代范镇的《纪事》中有记载,汉州一个名为赵昌的人,他最善于画花,每天早晨在朝露下,常常“遶栏槛谛玩”,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