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诵读涵咏 领悟诗歌真谛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一教材中李清照的《声声慢》这篇文章,高中教师都很熟悉,能找到的资料也很多,但很难上出新意。根据不同阶段教学任务的不同,教学实践要突出的教学重点也不同。笔者认为诗歌是最能传达“美”的一种文学样式,感受诗“美”贵在文章本身,我们应该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遵循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让诗歌的美味在读声中升华。
  一、浅尝读
  《声声慢》教学实践时,首先让学生直接朗读诗文,虽然学生可能读不太懂,但起码能够感性地体味到诗歌的音律美。诗歌中语音有规律的停顿造成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形成韵律,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滞、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韵律的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的起伏波动,其实就是表现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这一环节的设计绝不是诗歌教学纯形式的需要,而是让学生真正品尝到诗歌的美,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为形成感性认识作铺垫。先读诗,不懂的地方暂时放过,三两遍下来那诗味肯定是不一样的。
  二、示范读
  在对李清照生平作简要的介绍后,教师的范读就尤显重要。教师是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引路人,而范读就是打开这一大门的钥匙,范读时不仅要读准诗歌字音、韵脚、节奏、平仄,还要读准诗歌的腔调、气势、抑扬顿挫以及作品所蕴藏的意义。更要还之以情,要与作者的情感保持一致。有的老师自身声音条件很好,又选用《二泉印月》作为背景音乐,范读这篇文章时而声高气扬,時而声疾气促,时而声低气缓,时而声柔气徐,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得淋漓尽致,深深感染着学生,使诗文本身的美味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产生一种亲身体验的期待,进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升华。
  三、想象读
  诗人往往用想象力给生活中寻常的事物注入一缕诗魂,为它添色,让它生香。因此,我们在引领学生鉴赏诗歌时,一定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在《声声慢》的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边读边想,大胆地进行联想与想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适当地引导,把这篇文章的诗画特点作出很好的渲染。例如:有的老师让学生读一遍诗文,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会,然后拿出纸笔把想象的东西画出来,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想多少画多少,画时只求意会,不求形像,然后根据画的内容尝试背诵诗歌,这样不但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了,而且可以将学生对诗文的感性认识推向极致,甚至有些学生对诗文的感悟理解已经潜移默化的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
  四、研究读
  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呈现学生的学有所获,让学生头脑中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感性认识在表达中有一个理性的飞跃。《声声慢》的教学实践中,在前面“三读”蓄势的基础上,教师要尽可能多创造机会,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用研究诗文的视角读,激发学生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作为学习者主动性的特点,把表达的权利大胆地交给他们。当然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基础、经历、认知结构都不同,他们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不同。教师引导重在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能畅所欲言。
  五、回味读
  回味美的诗文往往会唇齿留香,其美的味道在心中时间愈久愈醇厚。如果说对诗文初读是浅层次的,落脚点是读准字音、语调、重音、停顿、语速、平仄、押韵等,读的还只是诗歌的“形”,那“回味读”则是深层次的,它是在前面“四读”的基础上,更上境界的读出诗人的情感、诗的意趣、主旨、风格及意境,深入的体会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欣赏到了诗文的情韵美,读的是诗歌的“神”。对诗文的回味阅读是我们登临诗歌鉴赏的最高境界的“逍遥游”,从对诗文的理性认识又回到了诗文本身的品味。回味读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要高声朗读,在《声声慢》的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让学生沉浸在诗味中,静悄悄地“默读”,或让全班“默读”配上《二泉印月》的曲子,所获得的效果则是“无声胜有声”了,这时看似教师没做什么,其实从教学手段上看则是“无招胜有招”了。
  六、拓展读
  诗歌教学是探究性的活动,每篇诗文都是教学探究的资源,怎样激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呢?教师最好準备一些不但能丰富学生知识,而且能够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热情的学习资料,在课堂上或课下供学生阅读。内容选择上与课内所学的诗文要能链接上,可以是相似性的,也可以是相关性的,还可以是比较性的。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写写研究性的小论文。《声声慢》的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选取李清照不同阶段的诗文整理成学习资料发给学生,或在课内诗文学习时点到涉及的一部分,其余则留给学生课下看。拓展阅读,使学生的诗歌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总之,这“六读”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机动灵活地运用。诗歌教学实践中,关键是使学生产生兴趣,有成功体验,得到美的享受。我们要让诗歌的美味在读声中升华,使诗歌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诗歌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其他文献
如何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本土的特色课程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是我们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笔者曾作过陇东本土文化资源课程价值研究、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及实践研究等课题。本文是依据笔者进行的“陇东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教学实践,结合陇东本土文化研究性学习专题之一:《感受陇东道情皮影》教学案例,探究提出的开展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
前几天,我观摩了全省语文教学大比武。这次听课之前,我就特别关注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带着这个目的,我做了认真的记录。回来以后,我对这些老师在上课时的问题设计做了一些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感觉收获不少。  这次共听了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有12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文本做了解读,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可谓有得有失。印象最深刻的是绍兴某中学老师执教的《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断:
我国现代文学大师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不仅是学生学习戏剧的典范之作,也是高中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优秀范本。曹禺剧本中精辟的台词、集中展示矛盾冲突的手法、鲜明的人物性格描写都是学生学写记叙文的绝佳范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曹禺戏剧创作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记叙文写作需要具备的一些技巧。下面,笔者将以《雷雨》剧本为例,探讨其中可资学生学习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和手法,以期对学生记叙文写作有所启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地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被认为是课程改革成败存亡的命脉,高效课堂理应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应该追寻的目标。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战场”,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阵地,如何让短短的四十分钟高效优质,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主问题”的巧妙设置。  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
笔者从教三十年来,愈来愈深切地感受到,光有优秀的教师抑或有优秀的学生,未必就能生成一堂精彩的好课。因为,一堂好课的生成应该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的。总的来说,除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熟练驾驭课堂,激发学生情趣的能力外,还要有亲师、爱师、服师的学生的配合和交流。如何能让师生在课堂中饱含情感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首先,从教师这个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而言:丰富到位的感情须来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现在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的由应试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而语文作為初中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门语言类学科,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明确任务,激发参与兴趣  在学习中,明确任务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初中的语文
源于美术创作手法的“写生”一词,其原义是指对实物的临摹,是直接面对对象而进行描绘的一种美术创作方法。在高中语文写作中,运用“写生”之笔,就是让学生回归自然,通过细心观察和用心感悟,用最真挚的情感进行创作的一种新思路。  在美术创作中,有一种直接以风景或者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方法叫做“写生”。在宋代范镇的《纪事》中有记载,汉州一个名为赵昌的人,他最善于画花,每天早晨在朝露下,常常“遶栏槛谛玩”,并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注重教的过程,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不容否认学习评价在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学习评价在学生个体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呢。  首先,评价要宽严并济。对学生的要求
《红楼梦》七十七回中,因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逐。宝玉偷偷探望,和她互换了旧袄,晴雯还把她的两管手指甲剪给了他。后来晴雯夜里死了,宝玉第二日作了《芙蓉女儿诔》。晴雯只是贾府中一丫鬟,何至于让宝玉如此大动干戈?判词中的“多情公子空牵念”为我们揭示了谜底,深层剖析,源自于两人骨子里的“反叛性”。宝玉对晴雯的态度,笔者认为,不外乎“哄”“怜”“惜”这三个字。  一、千金难买佳人笑  提到晴雯,脑海中定会浮现
连续几年,听了十多位教师讲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大多是公开课、赛教课。对于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如”字的理解和翻译,所有教师都讲解为:比喻词,译为“像”。整个句子是个省略句,前面省略了“月光”一词,补充完整应该是:“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师都会如此理解呢?原来《教师教学用书》就是如此翻译的,其“参考译文”中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