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代文学大师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不仅是学生学习戏剧的典范之作,也是高中生学习记叙文写作的优秀范本。曹禺剧本中精辟的台词、集中展示矛盾冲突的手法、鲜明的人物性格描写都是学生学写记叙文的绝佳范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曹禺戏剧创作技巧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学习记叙文写作需要具备的一些技巧。下面,笔者将以《雷雨》剧本为例,探讨其中可资学生学习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和手法,以期对学生记叙文写作有所启示。
  一、高妙精彩的环境描写
  优秀的记叙文,可以在开头通过相关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在中间加入相关的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结尾的环境描写更是意味深长,能够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些写作技巧在曹禺戏剧中用得淋漓尽致。《雷雨》在环境描写方面就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雷雨》所展示的是人生的一幕大悲剧,是命运对人的残忍作弄。众多人物的悲惨命运都集中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景中爆发。剧本第三章有如下的环境描写“方才落了一阵暴雨,天气还是郁热难堪,天空黑漆漆地布满来了恶相的黑云”,“倒是躲在池塘芦苇根下的青蛙叫得起劲,一直不停”,“无星的天空时而打着没有雷的闪电,蓝森森地一晃,闪露出来池塘边的垂柳在水面颤动着”。这段环境描写勾勒了沉闷令人窒息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人物内心的烦躁。接着又有这样一段描写“雷又隐隐地响着,青蛙像是吓得不敢多叫,风又吹起来,柳叶沙沙地。”“以后闪电更亮得蓝森森地可怕,雷也更凶恶似地隆隆地滚着,四周却更沉闷地静下来,偶尔听见几声青蛙叫和更大的木梆声,野狗的吠声更稀少,狂雨就要来了。”这段文字往往能引发读者联想到诸如人物的命运、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内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曹禺是如何从“写人”“叙事”的角度来展开特定环境描写的。
  二、波澜起伏的结构安排
  优秀的记叙文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具有“出乎意外,情理之中”“摇曳多姿,波澜起伏”的特点;而高中生所写的记叙文,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式的比比皆是。如何克服这一毛病,多读一些在结构安排上给人“意外”之感的好作品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在结构安排上给人“意外”之感的作品,戏剧是最有代表性的。所谓“无意外不戏剧”,《雷雨》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在第二幕中,从周朴园意外遇到鲁侍萍、未认出鲁侍萍、意外提起三十年前的往事,意外遇到“知情人”、得知侍萍还活着、意外地变得冷酷,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意外”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找“意外”——找找文中有几处意外、说“意外”——说说这种“意外”的妙处、写“意外”——仿照剧本的“意外”进行记叙文结构安排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对提高高中生记叙文写作技巧会收到“意外”的收获。
  三、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通过语言写人是记叙文写作的不二法宝。高中生作文普遍存在的毛病往往不能根据所写人物的身份、年龄、学养、性别、性格和特殊经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描写。要改变这一毛病,向经典剧本学习人物语言描写应该是一条很好的渠道。《雷雨》的最大亮点就在于通过耐人寻味的人物语言,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剧本中主人公的个性化语言。例如,周朴园的语言:
  周朴园 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 (低头)哦。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虚伪的周朴园的形象。
  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潜台词。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剧本潜台词的语境之中。如: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致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当周朴园得知眼前的就是鲁侍萍时,资本家的本性暴露出来了,“你来干什么”其隐含的意思就是你是来敲诈的吗?“谁指使你来的?”这句话本身就隐含一定是有人指使你的,你的幕后主使是谁?“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隐含的意思就是我就知道你早晚要找来的。
  从这些人物对话和潜台词中,学生可以习得很多记叙文如何写人的好方法。
  四、精妙绝伦的细节描写
  很多高中生写的记叙文缺乏可讀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写人叙事大而化之,给人以雾里看花之感。记叙文要写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关键在于把事件写真实写具体,把人物写细写活,写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如见其人、如经其事、如临其境之感。在这方面见长的人们能够想到通常是小说,如鲁迅的《祝福》《故乡》中的细节描写堪称经典。其实,《雷雨》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方面尤其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记叙文的借鉴。如:
  周朴园 (痛苦)哦!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
  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周朴园意外地遇到知道三十年前事情的“知情人”时内心的紧张、愧疚,其忍受内心折磨的情态跃然纸上。
  剧本中诸如此类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把这些细节描写找出来,一方面结合人物和情节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个性、展开戏剧冲突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和小说、叙事散文等经典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教学生学习写记叙文要有“大文本”意识,既要在记叙文中学,又要在其他文本中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向曹禺的经典剧本学习写记叙文,一方面可以弥补高中语文教材记叙文文本数量不足的短板,有针对性地训练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资源无处不在的课程意识,可以收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作者通联:江苏句容高级中学;江苏句容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学生议论文拟题中呈现的问题  在学生写作中,拟题呈现的问题往往是:题目单词化,如合作,选择,教育等;题目没有表明态度的词,未能形成断定语,如论人性,议道德,罚与不罚等;题目缺少必要的质或量的限定,如权利是害,合作共赢,勤奋出人才等;题目无逻辑思辨,如理性不是爱,惩戒学生是错误的,真理之路只有一条等。  二、针对问题的解决之道  1.针对拟题问题,设定课时“学习点”清单,明确学什么  学生议论文
结合现代社会人人都需要应聘的实际情况,从诸葛亮应聘成功的角度分析传统课文《隆中对》,增强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现“古为今用”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喜闻乐见,激发学生去阅读经典。  《隆中对》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传统课文,教师讲过很多次,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和考点可谓是驾轻就熟。可是我发现老师熟并不代表着学生能会。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一直在强调,但老师们心知肚明,学生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阅读这些
日本作家星新一的小说《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设想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人们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头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致使人们自食其果。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一般人认为:人类向大自然无休无止地索取、肆无忌惮地开采,刚开始虽会被大自然包容,但总有一天会得到来自大自然的惩罚。这就是一篇环保主题的科
一、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现状  目前,大多数农村语文老师的教学对教材、教学案例和课件的重视程度仍然很高。常规的教学也只是封闭在有限的教室里,语文教师的眼睛也还是目无旁视的盯着“考试”两字,严重地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实际生活的体验。语文老师没有充分地将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对于语文课程资源关注不够,教学资源观念较为狭窄,以致于缩小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可开发、可利用的范围。因此开发与利用
我们目前的教学,特别是高三年级的教学,在一种强烈的考试意识的支配下,教师视学生为做题的机器,旨在讓学生对高考题有一种熟稔感,而不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从事高三语文教学多年,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才能解放思想;只有相信学生,才能改变观念;只有勤于思考,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的教学经验告诉我,高三语文复习应遵循“五化”教学法。  一、主体知识网络化:据点辐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至今无人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也看过不少优秀的阅读写作示范课例,其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往往只能供上好一节课作参考,而语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像这些示范课一样一节课引导学生去读一篇作品,在时间本就有限的情况下会造成学生的积累少。那么究竟应采取什么方式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养成爱阅读和写作的好习惯呢?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因
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中的核心要素,而且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发展。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将这二者割裂开来,以致教学效益低下。自教学改革以来,有人早就提出“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然而多数教师的做法仅停留在“读中插写”的实践层面,而对于写作中“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怎样写”等有关深层次的问题,教学中往往给予回避,正是这种教学回避导致了读与写在实质上的割裂。
语文阅读的根本目标在于激发阅读兴趣,进而构建更完善的语文学科思维。在完善阅读教学的探索中,师生应当紧密配合,增强在阅读课堂上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就在于获取阅读信息,扩展语文学科思维并且培育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从现状来看,语文阅读课通常运用探究式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两种方式。具体在运用时,教师还需要密切结合语文课堂的现状,选择最适合用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模式。  一、探究式语文阅读 
如何开展校本教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本土的特色课程资源,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些是我们一线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笔者曾作过陇东本土文化资源课程价值研究、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及实践研究等课题。本文是依据笔者进行的“陇东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开发”教学实践,结合陇东本土文化研究性学习专题之一:《感受陇东道情皮影》教学案例,探究提出的开展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
前几天,我观摩了全省语文教学大比武。这次听课之前,我就特别关注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带着这个目的,我做了认真的记录。回来以后,我对这些老师在上课时的问题设计做了一些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感觉收获不少。  这次共听了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有12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文本做了解读,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可谓有得有失。印象最深刻的是绍兴某中学老师执教的《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