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前”与“持重”之间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chuanq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教师当中,李明新被公认为一位非常“超前”的人物。中师毕业的他,在北京小学工作刚四年就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刚32岁就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N005年,37岁的李明新成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可以说,李明新是中小学教师中一位不折不扣的“明星”。
  李明新的“超前”,究竟得益于什么?他到底有何等”神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李明新: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育思想》一书,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在笔者看来,这答案的关键之一,也就是“超前”二字。
  当多数小学教师还停留在“备课——写教案”的轮回中时,李明新已经开始主动地用“课后小记”来进行教学反思;当许多小学教师还沿循“熟能生巧”的经验增长型发展道路前行时,李明新已经自觉地意识到理论素养对于教师“跨越式”成长的重要意义;当一些小学教师开始用个体的研究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时,李明新已经开始尝试进行课题研究,组建教师发展的“共同体”。如此的“超前”之举在李明新身上还有很多,从反思语文学科到课堂教学技巧,李明新似乎总能比别人”超前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总的来说出现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重视单一的基本功到重视更具整体性的语文素养的变化。在语文教学中取得成就的一线教师,大多是能从书桌、讲台的小天地中拾起头来,认识并顺应这一潮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的人。李明新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实”与”活”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思想和实践,深刻地植根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之中,贯彻着学生本位的有效教学理念,体现着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全面育人诉求。可以说,李明新的成就,来自于他对语文教学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各种新观点、新设想的大胆尝试。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又是一个众声喧腾的领域,各家各派,代兴迭出:各种“高论”,鱼龙混杂。一线教师稍有不慎,就容易目迷五色,不知所措。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语文教师盲目追随所谓“先进理论”和“前沿观点”,邯郸学步,把语文课上得不伦不类。令人赞叹的是,在很多方面都非常“超前”的李明新,在这方面却显得十分“持重”。无论是面对“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指责,还是面对“革命派”与“改革派”的针锋相对,甚至是面对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种种要求,李明新都进行了清醒、认真的思考,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事实证明,李明新的这份“持重,,是他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另一重要原因。
  李明新认为,如果语文教学不能真正实现“生本化”的转型,新课改的要求就很容易在教学领域流于形式化,也就不可能解决“一实就死,一活就虚”的老问题;如果语文学科不能建构起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标准,语文的有效教学就很难实现;如果不真正认清语文学科的“本务”是什么,语文课的“语文味”、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就只能是一种奢望。如此看来,李明新的“持重”,并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或个性的表现,而是来自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考,来自他对语文课程性质、目标、价值的深刻体认。
  老实说,语文教学中的各种“流派”和”理论”,当然不乏基于长期实践和认真研究的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是对语文教学、对基础教育一知半解,了解部分真理便号称能包打天下的“浮夸药方”,还有一些是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的“外国药方”。良莠高下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真正符合基础教育、语文教育的规律,是否真的考虑到中国基础教育的实践。李明新“实”与“活”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思想正是把握住了教育的规律和一线的实践,不仅在理论上比较好地梳理了语文教学中“实”与“活”、“教”与“学”、“本”与“末”的关系,回应了许多语文教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在教学中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因此,尽管其名称远不如一些所谓的“高论”那样新奇、炫目,但其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价值,却远非后者可比。
  1997年,李明新开始担任北京小学的中层领导,如今,他已经是这所著名小学的校长。而他也正在把自己“实”与“活”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推而广之,运用到学校的各方面管理中去。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明新将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和整个中国基础教育,提供更多宝贵的思想和实践财富。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一直为人诟病。原因有多个,但其中课文数量少,学生阅读量不足,常被人提及。  看看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也似乎确实如此。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整个学段总共180篇课文,真不算多。其他版本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为此,一些省市教育部门组织人员编写配套的语文读本,购买相应的课外读物,意在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众多论者谈及语文学习的秘诀,一致的意见也是“多读多写”。为此,特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著节选,他们是编者精心选择的片段,可以起到引读名著的作用,但还不够,对高中学生来说,阅读原典更重要。  我在教学人教版必修四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书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金陵十二钗;但全班34人中竟然有23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林黛玉。看来,亟须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原典。于是我进行了一次试图还原林黛玉真实面目的尝试:从《红楼梦》前四十回中挑选出有关林黛玉的十七个章节,
自2008年起,江苏省高考语文增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分值为40分的文科附加卷,其中15分是名著阅读题。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包括《红楼梦》《呐喊》《边城》《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哈姆莱特》《女神》《家》等十多部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如今,江苏卷名著阅读的考查已坚持了十年,过程中褒贬不一。笔者觉得有必要从整本书阅读的视域来分析、思考江苏卷名著阅读试题。  《红楼梦》的考查试题,在江苏高考
【设计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以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基准,在初步感受张承志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感受张承志散文中浸润的精神魅力,达到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义理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明白汉家寨人“坚守”的信念。  2.以特定的写作背景为基点,探讨并理解张承志“坚守”的含义。  【教学重
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因素。那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的处理,会给教学效果带来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以《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处理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将相和》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篇小学语文传统课文。我们先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对教师教学影响最大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本文解读和教学处理的建议。《教师教学用书》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文本的,一
2017年11月30日,在“千课万人”全国小学低段统编本语文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上,笔者有幸聆听了深圳语文名师赵志祥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赵老师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他所创设的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二年级的孩子们沉浸其中。课堂教学结束后,许多孩子依依不舍,不愿离开。  赵老师这堂课,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贯穿整堂课的“思辨性”。“思辨”一词,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一、村寨、家庭与求学  1. 村寨:习俗的桎梏  我出生在黔西南大山里一个由汉族和布依族组成的村寨。当地的传统观念是女孩子长大都要嫁出去,是帮别人养的,不用花太多的成本。所以在当地,读书是女孩子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件事。我母亲说:“我家这孩子要读书。”村里的寨老①还讽刺挖苦:“这孩子如果能走出大山,我从手板心里面抠四两肉给你家烧汤喝。”很多人嘲笑:“一个女孩子跟着男孩上上下下背个书包像什么样子”……小
我做教师多年,每次给学生写评语或是推荐信,最不愿意写的短语就是所谓“刻苦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却特别在意评价中有没有这个“刻苦学习”,好像不写上这一句他孩子的品格就有缺陷似的。可是我一向反对“刻苦学习”,反对“发愤读书”。更不用说什么“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之类。看从古到今有关读书学习的种种说教,我终于发现:原来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落后,乃至于文化文明的落后,很可能与中国人把读书学习当做苦事
只要一提起大草原,人们马上会联想起《敕勒歌》中的情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人们对草原的认识,也正是从这首诗开始。那草原上,一派苍茫、单纯、壮阔,仿佛天地就在你眼前慢慢铺展开来。那么,敕勒川在哪儿?这是我们阅读诗歌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后世学者一直在寻找、定位敕勒川。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还原历史时空。这首诗最早见于史籍《北齐书》中。公元546年,东魏孝敬帝武定四年,那时北魏早已分
本期我们刊发安杨华老师对毋小利教授《(谈骨气)细读与议论文知识重构》一文的讨论文章,意在探讨中学阶段应该教给学生哪些议论文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议论文并写好议论文,以期引发大家对议论文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的关注和思考。希望能为读者朋友提供一个交流心得的平台,期待大家的分享和互动。  吴晗的《谈骨气》是在语文教育界争议颇大的经典篇目之一。徐江老师的文章《语文教学一例严重的集体性失误——实事求是精神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