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解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来源 :语文建设·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1月30日,在“千课万人”全国小学低段统编本语文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上,笔者有幸聆听了深圳语文名师赵志祥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赵老师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他所创设的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让二年级的孩子们沉浸其中。课堂教学结束后,许多孩子依依不舍,不愿离开。
  赵老师这堂课,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贯穿整堂课的“思辨性”。“思辨”一词,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辨力,即“思辨能力”,“思”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语文学科的思辨力,是指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判断、分析、论证,并运用合乎逻辑、完整有序的语言进行准确表达的综合性思维能力。良好的思辨力要求学生能独立地作出判断,能全面、客观地分析,能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也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清单进行了梳理,其中“思维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朗读和语言文字的品析,却常常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对于小学高段乃至中学阶段的学生,小学低段孩子的思辨力还非常稚嫩,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是片面的,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具有局限性。因此,赵老师尝试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综合组元课内《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以及课外《我喜欢你,狐狸》《狐狸的故事》四个文本,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品析狐狸形象”为主线,让学生从十个词中选择一两个送给对应文本中的狐狸,逐渐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狐狸,从而打破传统的关于狐狸“欺骗”“狡猾”“邪恶”形象的偏见,带领学生认识不同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狐狸形象,在多元解读中锻炼学生的思维。
  一、《狐假虎威》:狐狸永远是狡猾的?
  师生交流过后,赵老师出示了三张狐狸的图片,学生在交流中得出了“狐狸永远是狡猾的”“狐狸总会想出很多阴谋诡计”“狐狸的表情很凶恶”等结论,赵老师对于孩子们的回答了然于胸,于是顺势过渡到了《狐假虎威》的教学。
  赵老师首先进行了“分角色朗读”“用一句话和一个词来概括故事”两个环节,接下来进入教学的核心环节——从“可爱、诚实、善良、聪明、勇敢、可恶、欺骗、凶恶、狡猾、胆怯”十个词中选择一两个送给这篇课文中的狐狸。学生涌现出了很多想法,选择的词也有不同的组合。有的选“聪明和欺骗”,有的选“聪明和狡猾”,有的选“勇敢和狡猾”,还有的选“狡猾和欺骗”等。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次“选词”时,学生的回答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从图片导入环节延伸下来的“狐狸永远是狡猾的”上升到“狐狸就是代表邪恶的”,对狐狸作单向度的“恶”的评判;二是认为狐狸“聪明、勇敢”,对狐狸作出了正面的评价;三是在评判中陷入了矛盾。赵老师没有肯定或者否定任何一种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说出评判的理由:“你为什么说它聪明?”“为什么是勇敢的?”这些追问,恰恰在引导学生讲理,是培养理性思维非常重要的一个训练。
  二、《狐狸分奶酪》:分奶酪的狐狸是狡猾的,还是诚实的?
  赵老师选择的第二篇文本同样是课内的《狐狸分奶酪》,从成人的视角看,文章中的狐狸是善于欺骗而又贪婪的,这样显而易见的道理在孩子们的思维過程中,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思维火花呢?在阅读之后,赵老师给出了刚才的十个词让学生选择。学生有选“可恶”“欺骗”“聪明和欺骗”“欺骗和可恶”“狡猾和欺骗”的,也有选“诚:实”的。
  生1:诚实。
  师:我的个老天啊,吃一个奶酪就诚实了?
  (生补充说明)
  师:狐狸为了帮小熊公平地分奶酪,不知不觉地就吃光了。孩子,我要是你,我回家一定重新写一篇《狐狸分奶酪》,把我的想法全部加进去,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包括大学教授在内,对这篇小短文解读得最独特的,竟然认为狐狸诚实,而且有理有据。
  ……
  师:你怎么看待他说的“诚实”?
  生2:最后一句就说明它不是诚实的。(生补充说明)
  师:最后一句我觉得最诚实啦,它分得可公平啦!你没有多吃一口,也没有少吃一口,因为你一口都没吃。那你觉得狐狸是狡猾、诚实,还是欺骗?
  生2:诚实。
  师:同意他的观点的请举手。哇,你有知音啦!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同样出现了三种类型的选择,有否定的,有肯定加否定的,还有肯定的。当一个学生用“诚实”这样明显有异于他人的词来形容狐狸时,赵老师马上抓住了这个有趣的“生成”,请学生作了说明,并肯定其想法的独特和说明的有理有据,而关于“诚实”的争论没有到此结束。教师又请了一个认为狐狸“狡猾和欺骗”的同学谈谈对“诚实”的看法,学生认为狐狸“不诚实”,赵老师跟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及理由。这个环节非常精彩:首先是对“异见”的重视,然后是请学生讲理,在学生讲理后,教师故意制造矛盾,在“诚实”与“不诚实”中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发散思维,发现证据;同时,教师把自己当作讨论的参与者,主动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评判及其理由,推进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看起来似乎毫不费力,对话行云流水,但背后彰显的教学理念是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
  三、《我喜欢你,狐狸》:“你的狡猾是机智,你的欺骗是有趣”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赵老师出示了高洪波先生写的一首小诗《我喜欢你,狐狸》,并根据《狐狸分奶酪》中的情节改编了这首诗。
  你是一只小狐狸,
  聪明有心计,
  从小熊手中骗奶酪,
  多么可爱的主意!
  活该!
  谁叫小熊怕吃亏,
  生怕别人占便宜!
  再说奶酪是捡的,
  你吃它吃都可以。
  也许你吃了这奶酪,   会变得漂亮无比!
  尾巴像红红的火苗,
  风一样掠过绿草地
  我喜欢你,狐狸!
  你的狡猾是机智,
  你的聪明是有趣。
  在阅读《我喜欢你,狐狸》的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理解这首诗,因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狐狸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且它如果不这样的话,它就会被饿死。”这样完整又具有思辨性的句子从一个仅仅二年级的孩子口中说出来,多么难能可贵!于是,赵老师把“从另一个角度”几个字板书在黑板上。接下来,出示改编后的这首小诗,同样让学生从十个词中选词来形容诗中的狐狸。学生有的选“可爱”,有的选“可爱和凶恶”,有的选“聪明”,有的选“欺骗”,还有的选“欺骗和聪明”。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已经慢慢地开阔起来了。学生在传统的对于狐狸形象的认识之外,还从不同的文本中发现了狐狸“可爱”“聪明”的一面,有学生的认识发现了转变,从认为“狐狸是邪恶的”转向“狐狸的欺骗和聪明并存”,当然还有的学生坚持己见。“狐狸”形象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在赵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中,学生对狐狸的认识逐渐由最初的“一元化”走向了“多元化”。
  四、《狐狸的故事》:狐狸也有温情、勇敢、善良的一面
  《狐狸的故事》源自一部纪录片,赵老师把其中的两个镜头浓缩成图片和文字。学生在阅读这个文本之后,仍然选择一两个词送给其中的狐狸。如果说在前面的几个环节中,学生对狐狸形象的认识过程是“复杂而纠结”的,那么最后一个文本则颠覆了传统狐狸形象,“温情”“勇敢”“善良”的狐狸,彻底扭转了学生对狐狸的固化认知。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做一件事,再从这十个词中挑选一个或两个送给这个故事里面的狐狸。
  师:你之前认为狐狸是邪恶的化身,现在你打算送给狐狸什么词?大声说。
  生3:勇敢和善良。
  师:你说狐狸都是坏人,你现在送给它什么词?
  生4:善良。
  师:刚才有同学说狐狸是勇敢的,现在你打算送给它什么词?
  生5:勇敢和善良。
  师:我看到其他孩子写的几乎都是“勇敢”和“善良”。我们就不重复说了。那么,哪里体现出狐狸的勇敢?
  生3:里面的狐狸妈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跑回家去照看自己的孩子。
  师:这是狐狸妈妈的勇敢。
  生5:为了孩子们的生存,狐狸妈妈冒险到农户家里去偷鸡。
  师:偷鸡是勇敢吗?
  生5:“冒着风险”去偷鸡。
  师:是啊,“冒着风险”去偷鸡。你(生3)抓住了这样一个细节,他(生5)抓住了“露娜妈妈跑回家去”这样一个情节,孩子们,你们选择的词都是有根据的。前面的几篇课文,我们往往是从狐狸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去给狐狸定一个评价。现在这个故事里,你们都是抓住故事的情节、细节去评价,了不起!
  到這里为止,学生的思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看待狐狸的眼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欺骗”“狡猾”“邪恶”这么简单的。在教学快要结束时,赵老师趁热打铁,向孩子们推荐了《列那狐传奇》《山海经》《封神演义》《阅微草堂笔记》等有描写各不相同的狐狸形象的书籍,将课内对狐狸形象的多元化解读延伸至课外。
  总的来看,赵老师以群文阅读的方式,通过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来推进学生的思考,丰富了学生对狐狸形象的认识。在具体做法上,体现了以下几点:
  1.精心选择文本,制造认知冲突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不同的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它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围绕一个议题,选择多个文本进行教与学的活动。群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多篇文本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力。在本节课中,赵老师围绕着“品析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这一议题,以“课内带课外”的形式,选择了课内的《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以及课外改编的《我喜欢你,狐狸》《狐狸的故事》,用这四篇在内容上具有互补性的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来看待狐狸,制造强烈的认识冲突。
  2.以任务为驱动,开展“生长性”交流
  在四篇文本的教学中,有一个明显的主任务,即让学生从十个词中选择一两个送给对应文本中的狐狸,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背后是学生真正的思考。在课堂上,赵老师组织学生自由表达,学生可以坚持自己的选择,也可以在思考、辨析的基础上认同他人的观点,甚至教师和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在交流、质疑与争鸣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反思与修正,他们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生长。
  3.注重说理方式,培养理性思维
  受到思维习惯的影响,小学低段的学生往往无法按照一定的层次清晰、准确、完整地表达与论证自己的观点。于是,在学生指出自己所选的词后,赵老师往往会追问:“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词?”“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赵老师按照“判断 理由”的方式教学生说理,目的正在于训练学生理性而精确的思维方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在多元化解读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辨析、学会了说理,他们的思辨力在阅读的过程中萌芽、生长了。
其他文献
一  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悠久,文体种类也极为丰富。不同的文体,语言、结构、体式、表达、题材、格调等互不相同。古人也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早在三国时期,曹丕就曾说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典论·论文》)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也说:“文辞以体制为先。”他们都对文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古代作家在创作时,会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文体,以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写作目的。  既
200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有灾难也有辉煌,有感动也有闹剧。种种社会变动必然反映到词汇上来,2008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新“词”,如“雷”“园”“槑”“山寨”等,引起了语言工作者的兴趣,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而对新产生的词的等价物——语,人们却关注不够。本文将对2008年新产生的“语”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新“语”及其分类,    2008年产生“吃猪蹄、正龙拍虎、做人不要太CNN”
欣赏丰子恺的散文,应该抓住他作为一个著名漫画家和散文家的身份,借用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之评述,从其漫画特色切入来欣赏其散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与绘画几乎历来就密不可分,以种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丰子恺先生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一位画家,他“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住,经过提炼深化,把它永远保留在画幅上”(叶圣陶《子恺的画·代序》)。具体地说,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单
在我市举行的中小学教师“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上,有几个选手都朗诵了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但对第二节的节拍划分不尽相同。有的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有的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
在江西省小学习作教学优质课竞赛中,赣州市文清路小学黄隽老师执教的《小议——》以高分名列一等奖第一名。为便于表述,把这节课的主要过程还原如下:  (一)多媒体出示画面  画外音:这是刘明,这是李阳。放学了他们留在教室里要干什么?  (二)让学生概说画面意思  刘明贪玩不想写作业,又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花钱买李阳的作业抄,还不让李阳告诉别人。李阳为了攒钱买东西,借作业给刘明抄,还答应帮他隐瞒这件事。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一直为人诟病。原因有多个,但其中课文数量少,学生阅读量不足,常被人提及。  看看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也似乎确实如此。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整个学段总共180篇课文,真不算多。其他版本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为此,一些省市教育部门组织人员编写配套的语文读本,购买相应的课外读物,意在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众多论者谈及语文学习的秘诀,一致的意见也是“多读多写”。为此,特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著节选,他们是编者精心选择的片段,可以起到引读名著的作用,但还不够,对高中学生来说,阅读原典更重要。  我在教学人教版必修四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书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金陵十二钗;但全班34人中竟然有23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林黛玉。看来,亟须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原典。于是我进行了一次试图还原林黛玉真实面目的尝试:从《红楼梦》前四十回中挑选出有关林黛玉的十七个章节,
自2008年起,江苏省高考语文增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分值为40分的文科附加卷,其中15分是名著阅读题。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包括《红楼梦》《呐喊》《边城》《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哈姆莱特》《女神》《家》等十多部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如今,江苏卷名著阅读的考查已坚持了十年,过程中褒贬不一。笔者觉得有必要从整本书阅读的视域来分析、思考江苏卷名著阅读试题。  《红楼梦》的考查试题,在江苏高考
【设计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以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基准,在初步感受张承志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感受张承志散文中浸润的精神魅力,达到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义理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明白汉家寨人“坚守”的信念。  2.以特定的写作背景为基点,探讨并理解张承志“坚守”的含义。  【教学重
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因素。那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的处理,会给教学效果带来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以《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处理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将相和》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篇小学语文传统课文。我们先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对教师教学影响最大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本文解读和教学处理的建议。《教师教学用书》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文本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