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须“挖井见水”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an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一直为人诟病。原因有多个,但其中课文数量少,学生阅读量不足,常被人提及。
  看看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也似乎确实如此。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整个学段总共180篇课文,真不算多。其他版本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为此,一些省市教育部门组织人员编写配套的语文读本,购买相应的课外读物,意在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众多论者谈及语文学习的秘诀,一致的意见也是“多读多写”。为此,特级教师韩军在论及“新语文教育”时,更是提出了“举三反一”的观点。他认为语文教育必须强调积累,积累“三”,才能在学生自身言语能力与素养上反刍“一”;而所谓“现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却不提倡或很少提倡积累,而多提倡或只提倡分析,试图析透“一”,即“讲深讲透”少量的几篇课文……让学生在言语素养与能力上反刍三,试图“举一反三”,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他的观点很明确:靠课本上仅有的一百多篇文章是很难学好语文的。
  以上这些观点和做法都有道理,都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实质。然而,看过台湾的初中语文课本,却引发出我们的另一番思考。
  台湾权威的翰林版初中教材,整个初中总共66篇课文,还不及我们教材的零头。那么,这样的教材怎样用呢?这么少的课文,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呢?事实上,台湾中学生的国文水平不仅不差,反而还远远高于我们,况且台湾的国文教学也没有出现我们这样的错误。问题在哪儿呢?
  我认为关键不在于教材,不在于教材选文的多少,甚至也不在于什么样的版本,而在于语文教师如何去整合与使用教材。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这个例子,是走马观花,草草而过,还是深钻细研,多角度延伸,其效果肯定不同。“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答案不言自明。既然是“用教材教”,那就必须讲究“用法”,也就是到底该怎样“用”,这才是关键。
  先看我们中小学教师普遍的用法。
  一般情况下,一篇课文安排两个课时。编者及有关部门尽管没有强制要求每篇课文都要一样对待,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在实际执行中仍是篇篇皆学,且平均用力,纳入课时。教师们的顾虑是:不安排学习,不讲解指导,如果考试考到了,就会影响成绩,还会落下抱怨。如此,每个单元就需要8-10个课时,甚至更多。按每周语文5个课时标准计算,再去掉2课时的写作,有的还要去掉1课时的阅读,这样只剩下3个左右的课时来学习课文。学完整个单元,就需要三个星期。学完一册书,也正是一个学期的事。事实上,到学期末感到学不完,而加班加点匆忙往前赶进度的现象并不鲜见。那学习效果呢?每篇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匆匆而过,最多不过是仅留一点印象而已。至于目标的达成,看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目前的阅读写作能力,就能知道一切。这是为学课文而学课文,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是被动的,受课文、教材约束。这种语文学习,大概就是吕叔湘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费”吧!
  再来看台湾地区是如何使用教材的。
  一是围绕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学习。因为其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材”的性质,呈现的是“学习重点”“课前预习”“题解”“作者”“课文-注释”“课文赏析”“问题讨论”“应用练习”“课外学习指引”“语文小视窗”等结构形式,非常适合学生自读自学。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具有了实战性和操作性,不仅表层的思考面广、思考量大,而且在内涵意蕴上的思考度深。
  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联系学生实际,拓展生活关联,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由于课文选编少,不必赶进度,师生就能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配以课外材料做多角度、多层面的学习。一篇课文七八个课时,完全可以做到“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这样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认知,贴近学生生活。这种学习就是尊重学生主体的学习,是一种真实有效的学习。若再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讨论,加上相关材料的辅助、补充,拓展延伸,巩固强化,效果定会更好。如此看来,台湾的语文教学的确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
  同样是使用教材,由于理念不同,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自然不同。比较而言,台湾的这种教材编写体例和使用教材的方法是有道理的。叶圣陶说:“语文课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宝藏。”既然是“锁钥”,就要想办法让学生真正掌握这把“锁钥”,然后使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开发“无限的宝藏”。
  在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还原本真的语文教学。
  我们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的关系。既然“教材是例子”,那么,“例子”的功能就在于起“举一反三”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学习这些例子,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能力,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另外,我们要根据现行的教材,采取切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方法。语文教师应该从台湾教材的编写中获得启示,站在教育本质和学生发展的高度来驾驭教材,以一种战略家的思维来统领课文,认真阅读文本,从每个单元中选定一两篇具有典型性的课文,做深入细致的学习。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课文的知识天地,走进作者的内心领域,真切体验课文带来的内容、写法、情感方面的感受,唤醒自我的生活经验和感情积淀。这样,一个课时可以选定一个方面,或是一个目标,做专门性的学习。选定的课文也就成了学生学习的突破口,成了学生提升能力的开启点。围绕这一中心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成为必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抓住这一关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就会更具开放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横向和纵向都会有大的发展。如果说之前那种形式的学习是随意“挖坑”式的学习,那么,这种学习就是“挖井见水”式的学习,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和成功的愉悦。
  不过,在采用这种形式学习时,还应选定单元中其他课文和相关的课外文章作为必要的补充,拓展延伸,对应勾连,辨析比较,同化强调,使之成为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资源和可靠保障。不然,这种“多维深挖”式的学习,就会“势单力薄”,难以印证,难以支撑。只是对于这类课文和文章的学习,自然就不能像选定的精讲课文那样,虽然说它也具有典型性。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网友热议
  范维胜(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立人中学)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味意蕴神韵的过程中,要对给定的教材有自身的解读,大胆取舍,巧妙剪裁,重新构建教材,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按照课程意识,也就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排的体系、教材编写的意图等,有效地获取和提炼语言运用的训练点,合理拓展,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在迁移运用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这也告诉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写也应该有“怎样教”的内容,光架构,不指点,也是失之偏颇的。从这一点来说,张老师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吴春来(湖南省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老师从教材处理角度、“举一反三”“举三反一”关系角度、学法指导角度展开论述,给人以诸多启迪。“挖井见水”除文本解读、资源整合、教材取舍外,也要立足语文学科这口井,否则将是徒劳。因为现在很多老师教的只是课文而不是语文。多读书自然是好事,但要读多少书,读哪些书,可否更具体些,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要想做到举一反三,其实更需要老师修炼内功,如停留在技巧上,则意义不大。学法指导必须依托学情,但现在很多学校盲目开展模式教学,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陈彦生(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初中)
  “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都是教学手段,运用好了,哪个都能达到制敌取胜的目的。张老师的“挖井见水”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不用读很多书,以一种捷径来学好语文,我想这需要引领者高屋建瓴地去审视教材,将教材与语言文字学习统一起来。否则课堂就会磨磨唧唧,枯燥乏味。我看过有台湾来中国参加“汉字听写大会”的选手,他们的功底非常深厚,可以说是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我想这可不是仅仅靠“举一反三”所能解决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手段,想学好语文,就需要学生将功夫三分用在课堂,七分用在课下。总之,对于达到学好语文目的而言,我希望“挖井见水”,那水应该是汩汩清泉,给人以甘甜、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怀恋,才能使“举一反三”达到高超的育人艺术性。
  王科(甘肃省酒泉市特殊教育学校)
  其实,“挖井见水”也好,“掘地及泉”也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深刻的语文素养,没有了“教师”这一活的革命性因素,课文只是静态的文字材料,离开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解读与整合,再好的课文也不会发生效力。因此,能否“挖井”见“活水”、见“甘泉”,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二度开发教材的能力。正如该文作者所说,就教材的使用来说,语文教师“应站在教育本质和学生发展的高度来驾驭教材,以一种战略家的思维来统领课文”。这种胸有全局、博观约取的哲学气质与取精用宏的剔抉之功,正是语文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养。“教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一句话,时至今日,依然惕厉人心。当然,在当今信息海量、思想多元、文化交汇的网络信息时代,“一桶水”怕是远远不够,得有“一泉水”,而且是一泉源源不断的活水,如此,才能“拓展延伸,对应勾连,辨析比较,同化强调”,才能“多维深挖”“挖井见水”。因此,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遵循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打铁还须自身硬”依然是一个深刻的命题。本文给人的启示无疑是深刻的!
其他文献
教师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因为每个人(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是不能重复的,每个行为都只有一次,既不能拿它跟以前的“经历”相比,也不能在“未来”加以弥补和完善。  此刻,不想高谈阔论教育理念,也不敢谈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改革转向,我只愿意谈一节课,一次活动,一些新的尝试。教师的任务是找到学生成长拔节的点,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发展。我想,不用“带着镣铐跳舞”,只要“动起来”,就会找到节律,
笔者最近应某杂志约稿,发表了《语文界“集体无意识”被什么操控?》(上、中、下)。这是一篇两万多字的长文,分三期连载。将百年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观念分为三个层次:语文教育哲学观、语文教学应用观、语文教学操作观,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与批判。然而,意犹未尽,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观念错了,一错百错。遗憾的是,语文界在许多重要观念上存在偏颇甚至错误;更为遗憾的是,语文界集体对此并无觉悟,仍以误为正,将错
看到这个题目别认为语文老师嫉妒,想凑家教的热闹。  家教是个怪物。一到周末假期,家教盛行,各种辅导应运而生。但语文家教却很少,即使有,也是小学作文训练一类,涉及中学的内容极少,而所谓的作文培训不过是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立意等写作技巧的训练。  难道写作也能训练、也有技术不成?  我一直怀疑什么作家辅导班,没听说哪个作家是培训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辅导,原因很简单:急功近利。家长觉得作文分高,语文考
我从小是听着无数童话故事长大的,《小红帽》《狼来了》《东郭先生》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于是年幼的我便在它们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狼是最坏的动物。但直到看过了《狼图腾》,我才真正发现,那时我的认识有多么浅薄。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有的欢笑、振奋、激动、感伤、悲怆、愤怒、心酸、怀念浓缩在一起,是我对这本书最完整的诠释。  在汉族人看来,狼一贯是欺软怕硬、忘恩负义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血畜
2006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共有近20道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高考作文题的命题者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给各套作文题“评奖”,意在表彰。    一、单项奖    评价时突出一点,不求全责备。  1.最大突破奖  获奖者:全国卷,材料作文  获奖理由:全国卷从1999年至2005年,一直采用话题作文命题形式,2003、2004、2005年连续3年采用“关系辩证型”话题。2006年全国卷共有2道作文题。一是
一  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悠久,文体种类也极为丰富。不同的文体,语言、结构、体式、表达、题材、格调等互不相同。古人也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早在三国时期,曹丕就曾说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典论·论文》)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也说:“文辞以体制为先。”他们都对文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古代作家在创作时,会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文体,以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写作目的。  既
200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有灾难也有辉煌,有感动也有闹剧。种种社会变动必然反映到词汇上来,2008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新“词”,如“雷”“园”“槑”“山寨”等,引起了语言工作者的兴趣,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而对新产生的词的等价物——语,人们却关注不够。本文将对2008年新产生的“语”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新“语”及其分类,    2008年产生“吃猪蹄、正龙拍虎、做人不要太CNN”
欣赏丰子恺的散文,应该抓住他作为一个著名漫画家和散文家的身份,借用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之评述,从其漫画特色切入来欣赏其散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与绘画几乎历来就密不可分,以种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丰子恺先生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一位画家,他“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住,经过提炼深化,把它永远保留在画幅上”(叶圣陶《子恺的画·代序》)。具体地说,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单
在我市举行的中小学教师“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上,有几个选手都朗诵了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但对第二节的节拍划分不尽相同。有的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有的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
在江西省小学习作教学优质课竞赛中,赣州市文清路小学黄隽老师执教的《小议——》以高分名列一等奖第一名。为便于表述,把这节课的主要过程还原如下:  (一)多媒体出示画面  画外音:这是刘明,这是李阳。放学了他们留在教室里要干什么?  (二)让学生概说画面意思  刘明贪玩不想写作业,又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花钱买李阳的作业抄,还不让李阳告诉别人。李阳为了攒钱买东西,借作业给刘明抄,还答应帮他隐瞒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