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教学设计(2)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314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以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基准,在初步感受张承志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坚守”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感受张承志散文中浸润的精神魅力,达到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义理内容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明白汉家寨人“坚守”的信念。
  2.以特定的写作背景为基点,探讨并理解张承志“坚守”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析作者笔下“坚守”的蕴藉,理性地思考“坚守”的价值。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叫何清的学者,在他的《论张承志学术散文的精神性》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透过一个地理场景、一段历史、一个历史人物、一处古迹遗存等,或大或小,或远或近,进行精神层面的思考和文化的反思,是张承志散文的一大特点。”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落实于今天学习的文本,我们可以怎么说呢?
  参考:《汉家寨》—文中,张承志透过汉家寨,以小见大,对坚守精神进行了思考。
  二、感知:坚守之意
  如何理解“坚守”一词?
  参考: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坚守的对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具象如岗位、村庄、阵地,抽象如精神、信念、理想。
  三、分析:坚守之地
  师:如果一个地方,需要人的坚守,说明此地环境极端恶劣,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看它是处在怎样的环境中。请大家快速阅读1~16自然段,抓住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表现手法,细细揣摩,概括汉家寨的环境特点。
  分析示例:“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除开一种维吾尔语叫uga的毒草是碧绿色以外,岩石是酥碎的红石,土壤是淡红色的焦土。”比喻的手法,把天山南麓的大地比为一块烤伤的皮肤,烤伤的皮肤是红肿的,正好对应下旬中红色的岩石和淡红色的焦土。
  参考:
  ①“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风力大而猛,风霜凛冽;狞恶:狰狞、凶恶,这样的尖石棱布满一座山坡。——恐怖
  ②“仅仅有一柱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形容沙漠的浩瀚无边,而这一缕孤烟是烽火台上燃起的浓烟。诗句中用“直”有什么表达效果?孤烟的劲拔、坚毅,有力度的。而此地却是“仅仅”“一柱”“怅怅”,缓慢而略带惆怅失落的。——残酷
  ③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铁灰色:灰黑色,暗哑,无生命感。正中:意味着不是边缘,汉家寨处在戈壁腹地,它的前后左右全是这种地貌,无处可逃。——破败隔绝
  ④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铁渣堆:铁砂、铁渣、炉砖等凝结成的堆积物。我们常说土地有肥沃和贫瘠之分,它决定了作物的生产态势,而汉家寨的土地根本没有肥沃与贫瘠可言,不具备作物生长的客观条件,很难想象这里的人们靠什么维持生命。
  ⑤
  “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离开了棋盘的棋子,不再属于任何一盘棋局,它与这个转动的世界隔绝了开来。——孤独死寂
  师:作者用沉郁、凝重的语言写出了汉家寨荒芜枯绝、恐怖残酷、破败隔绝、孤独死寂的环境特点,在这样一个拒绝生命,生命也拒绝生长的地方生存,可谓名副其实的坚守。也恰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见到了一老一少,他们为我们带来了生命的信号,也带来了生命的奇迹,他们是汉家寨的两个代表。
  三、探讨:坚守之人
  (一)师:我不禁想问既然摆在汉家寨人面前的有三条可选择的路,他们为什么待在如此空寂、苍凉、荒芜、残酷的地方?以“一老一小”为代表的汉家寨人为何在此坚守?
  参考:
  1.中国人有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当他们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便安于现在的生活,不再过于奢求。生于斯,长于斯,中国人是很看重“家乡”这一根基的,有着一种守卫家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传承着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传统和信念。中华民族是喜欢继承传统的民族,都有着守住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的心理。汉家寨的人们,千年来守着的或许就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文化传承。
  (二)师:同在汉家寨,我们却看到了一老一少两种不同的状态,请概括一老一少两个人物的特点。(提示:请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来进行分析。)
  参考:
  老人:摇摇头-只微微摇—下头,便不动了_—安然钻进了泥屋—_{耳也没有出现。
  小姑娘:不眨眼地盯着我—-盯住我不眨眼睛—.凝视我。
  穿一件破旧的红花棉袄——在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
  老人:饱经风霜、木讷迟钝、冷漠黯然。
  小姑娘:好奇,天真,纯洁,在悲凉深沉的氛围中营造了一点亮色,在慷慨悲壮的坚守中有了_一份温情的鼓舞和震撼。
  师小结:这份“坚守”可以说是张承志赋予他们的,甚至也可以理解为张承志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但不管怎样,在他们身上,张承志找到了他想要表达的东西。那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四、研讨:坚守之思
  (一)师:在汉家寨游历的这一程,还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影响?从走近汉家寨到离开汉家寨,他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能从文本中找到根据吗?
  参考:
  (入寨前)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离寨后)(1)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上路,心中涌起—股决绝的气概。(2)走过一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了.——哉激动地勒转马缰。
  小结:从茫然到决绝、激动的转变,汉家寨的人给作者带来了莫大的启示,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人们往往凭借着一种信念和超常的忍耐力去适应环境,就像汉家寨的人们,为了生命的存活,竞在空寂的戈壁中生存了一千多年,作者为这执著坚守的力量深深震撼。
  (二)师:正是这份“坚守”的启迪,让作者找到了‘1人生的答案”。如何理解“仿佛它(汉家寨)是我人生的答案”?
  1.引导学生体会“三岔口”的深意:象征人生的三岔口,“可,怕的暗示”是因为内心恐惧把它神秘化了,这种恐惧来源于未知的恐惧,三岔口象征着人生选择的不确定陛。
  2.引导学生理解“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其中的一个方向中藏着他的人生之路。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一《我与地坛》。史铁生是在地坛中思考他的人生命题,而现在张承志是在这个三岔口思考人生的抉择。也许,当时的张承志也正面临着人生的迷茫。
  (三)师:除此之外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集体朗读35~36自然段。“那种空山绝谷的难言感受”是什么?请大家回溯到本文的第一部分,画出表示感受的句子。
  参考:“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处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之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五、拓展:坚守之我见
  其实,“坚守”的主题,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在不毛之地中坚守着生存,我们还应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一些什么呢?
  【教学反思】
  南帆教授在一次关于散文的阅读和写作的访谈中提到:“在阅读一篇散文时,需要考察的是叙述者的胸襟和情怀,以及这种胸襟与情怀是如何与那个时代互动的。”(《语文学月》2012年第1期)结合写作《汉家寨》的时代特征和作者一贯坚持的、对本真写作的淳朴追求,我们不难探求到:此文中,张承志将“一老一少”的人物形象置于荒芜恐怖的戈壁绝境,是想在他们身上寄予独特的个人情怀,表达一种思想——”坚守”。考虑到学生会质疑“一老一少”坚守的价值,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需借助作者的生活经历等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的内心,观照作者的情怀。现实中的张承志正遭遇着如“汉家寨”般的精神困境,而“汉家寨人’的坚守品质恰恰契合了其内心的召唤与守望。此则教学设计,以文眼“坚守”为突破口,从“坚守之地”的艰苦引出“坚守之人’的坚毅,最后是对“坚守之思”的研讨,呈现步步推进、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达到透过文字考察作者丰盈精神、幽微情思的教学目标。
其他文献
我从小是听着无数童话故事长大的,《小红帽》《狼来了》《东郭先生》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于是年幼的我便在它们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狼是最坏的动物。但直到看过了《狼图腾》,我才真正发现,那时我的认识有多么浅薄。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有的欢笑、振奋、激动、感伤、悲怆、愤怒、心酸、怀念浓缩在一起,是我对这本书最完整的诠释。  在汉族人看来,狼一贯是欺软怕硬、忘恩负义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血畜
2006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共有近20道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高考作文题的命题者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给各套作文题“评奖”,意在表彰。    一、单项奖    评价时突出一点,不求全责备。  1.最大突破奖  获奖者:全国卷,材料作文  获奖理由:全国卷从1999年至2005年,一直采用话题作文命题形式,2003、2004、2005年连续3年采用“关系辩证型”话题。2006年全国卷共有2道作文题。一是
一  中国古典文学历史悠久,文体种类也极为丰富。不同的文体,语言、结构、体式、表达、题材、格调等互不相同。古人也有强烈的文体意识。早在三国时期,曹丕就曾说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典论·论文》)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也说:“文辞以体制为先。”他们都对文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古代作家在创作时,会有意识地选择恰当的文体,以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写作目的。  既
2008年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有灾难也有辉煌,有感动也有闹剧。种种社会变动必然反映到词汇上来,2008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新“词”,如“雷”“园”“槑”“山寨”等,引起了语言工作者的兴趣,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文章。而对新产生的词的等价物——语,人们却关注不够。本文将对2008年新产生的“语”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一、新“语”及其分类,    2008年产生“吃猪蹄、正龙拍虎、做人不要太CNN”
欣赏丰子恺的散文,应该抓住他作为一个著名漫画家和散文家的身份,借用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之评述,从其漫画特色切入来欣赏其散文。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与绘画几乎历来就密不可分,以种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丰子恺先生自己的艺术追求。作为一位画家,他“有非凡的能力把瞬间的感受抓住,经过提炼深化,把它永远保留在画幅上”(叶圣陶《子恺的画·代序》)。具体地说,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单
在我市举行的中小学教师“中华诵·2010经典诵读大赛”上,有几个选手都朗诵了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但对第二节的节拍划分不尽相同。有的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有的处理为:“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
在江西省小学习作教学优质课竞赛中,赣州市文清路小学黄隽老师执教的《小议——》以高分名列一等奖第一名。为便于表述,把这节课的主要过程还原如下:  (一)多媒体出示画面  画外音:这是刘明,这是李阳。放学了他们留在教室里要干什么?  (二)让学生概说画面意思  刘明贪玩不想写作业,又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花钱买李阳的作业抄,还不让李阳告诉别人。李阳为了攒钱买东西,借作业给刘明抄,还答应帮他隐瞒这件事。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一直为人诟病。原因有多个,但其中课文数量少,学生阅读量不足,常被人提及。  看看我们现行的语文教材,也似乎确实如此。以人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整个学段总共180篇课文,真不算多。其他版本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为此,一些省市教育部门组织人员编写配套的语文读本,购买相应的课外读物,意在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众多论者谈及语文学习的秘诀,一致的意见也是“多读多写”。为此,特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著节选,他们是编者精心选择的片段,可以起到引读名著的作用,但还不够,对高中学生来说,阅读原典更重要。  我在教学人教版必修四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书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金陵十二钗;但全班34人中竟然有23人明确表示不喜欢林黛玉。看来,亟须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原典。于是我进行了一次试图还原林黛玉真实面目的尝试:从《红楼梦》前四十回中挑选出有关林黛玉的十七个章节,
自2008年起,江苏省高考语文增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分值为40分的文科附加卷,其中15分是名著阅读题。名著阅读的考查范围,包括《红楼梦》《呐喊》《边城》《三国演义》《欧也妮·葛朗台》《老人与海》《哈姆莱特》《女神》《家》等十多部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如今,江苏卷名著阅读的考查已坚持了十年,过程中褒贬不一。笔者觉得有必要从整本书阅读的视域来分析、思考江苏卷名著阅读试题。  《红楼梦》的考查试题,在江苏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