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多年来,笔者觉得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参照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数学空间里自由地飞翔。现就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1.充分尊重学生,讲究艺术,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应该彻底转变。对于学生提出的“怪”问题,教师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而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而是要以极大的热情与学生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巧妙地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求知若渴的意境。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情感,化情感为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爱上这位老师,他们才会积极地、热情地投入到你的教学当中去,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
2.正确认识学生,结合实际,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现在的学生大多个性很强,不喜欢自己成为别人的配角,主观上向往成为每件事的主角。因此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变化发展。那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就要求教师正确看待、评价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去探索、实践、完善。如多给好奇心強、好动手的同学亲手进行操作的机会,便于他们自己总结规律;对有时逾越常规,其行为 “不可思议”的学生加以正视,不能泯灭他们的天性,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对于敢于质疑发难,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我们要宽容,给予其详细解答;对于观察事物细致、富于想象力的学生要多鼓励,适时地点拨,让他们去举一反三。
二、转换角色,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活主体参与者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中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遵循数学学习的规律,精心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难度适当,使学生在生动、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对知识的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如在教“轴对称”这一章节时,我当众亲手剪了一个红“囍”字,问大家能发现什么特点吗?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中关于打折销售的问题时,正好赶上“劲霸男装”在搞打折促销活动,标价500元,8折销售,而这件衣服的进价是230元。于是我便以此数据为依据出了一道应用题。通过这类问题的教学,学生学会了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去传递信息,在活动中感到“我会说,我能做”。而教师再适时地给予鼓励,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了视野,还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
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介绍前人的发明创造、规律的归纳和定理的总结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迪,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如勾股定理的发现,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等等,是“顿悟”,是生活中的细心观察,是丰富联想,是知识的积累而获得。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多是本着机械地接受式学习习惯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实际上,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应放开让学生动手、交流、质疑、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让其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只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兴趣、意志力、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协作态度等这些非智力因素。
3.建造活泼多变的课堂形式,扩大活动的空间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小组讨论”“个别讲解”等组织形式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也可以不拘形式,比如即兴编题比赛、参与辩论赛、猜公式游戏、男生女生来抢答、学生充当“小老师”,等等。为了增强参与者的氛围,扩大学生活动的空间,可将传统课桌的摆放变成半圆式、全圆式、小组围坐式等多种摆放形式,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信息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课堂的主体。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初中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而在于怎样引导学生“会学”。一些课本知识在若干年后学生可能遗忘了,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将会使他们终身难忘。我们教师应当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给自身“充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适应,发挥课堂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我”的课堂,学生做主!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1.充分尊重学生,讲究艺术,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应该彻底转变。对于学生提出的“怪”问题,教师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而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而是要以极大的热情与学生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巧妙地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求知若渴的意境。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情感,化情感为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爱上这位老师,他们才会积极地、热情地投入到你的教学当中去,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
2.正确认识学生,结合实际,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现在的学生大多个性很强,不喜欢自己成为别人的配角,主观上向往成为每件事的主角。因此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变化发展。那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就要求教师正确看待、评价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去探索、实践、完善。如多给好奇心強、好动手的同学亲手进行操作的机会,便于他们自己总结规律;对有时逾越常规,其行为 “不可思议”的学生加以正视,不能泯灭他们的天性,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对于敢于质疑发难,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我们要宽容,给予其详细解答;对于观察事物细致、富于想象力的学生要多鼓励,适时地点拨,让他们去举一反三。
二、转换角色,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活主体参与者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中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遵循数学学习的规律,精心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难度适当,使学生在生动、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对知识的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如在教“轴对称”这一章节时,我当众亲手剪了一个红“囍”字,问大家能发现什么特点吗?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中关于打折销售的问题时,正好赶上“劲霸男装”在搞打折促销活动,标价500元,8折销售,而这件衣服的进价是230元。于是我便以此数据为依据出了一道应用题。通过这类问题的教学,学生学会了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去传递信息,在活动中感到“我会说,我能做”。而教师再适时地给予鼓励,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了视野,还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
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介绍前人的发明创造、规律的归纳和定理的总结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迪,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如勾股定理的发现,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等等,是“顿悟”,是生活中的细心观察,是丰富联想,是知识的积累而获得。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多是本着机械地接受式学习习惯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实际上,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应放开让学生动手、交流、质疑、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让其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只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兴趣、意志力、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协作态度等这些非智力因素。
3.建造活泼多变的课堂形式,扩大活动的空间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小组讨论”“个别讲解”等组织形式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也可以不拘形式,比如即兴编题比赛、参与辩论赛、猜公式游戏、男生女生来抢答、学生充当“小老师”,等等。为了增强参与者的氛围,扩大学生活动的空间,可将传统课桌的摆放变成半圆式、全圆式、小组围坐式等多种摆放形式,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信息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课堂的主体。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初中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而在于怎样引导学生“会学”。一些课本知识在若干年后学生可能遗忘了,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将会使他们终身难忘。我们教师应当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给自身“充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适应,发挥课堂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我”的课堂,学生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