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学生做主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1987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多年来,笔者觉得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参照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数学空间里自由地飞翔。现就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1.充分尊重学生,讲究艺术,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放下老师的架子,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学生,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应该彻底转变。对于学生提出的“怪”问题,教师不能以问题简单、幼稚而表现出满不在乎的神情,而是要以极大的热情与学生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激情,巧妙地叩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求知若渴的意境。少一些“是什么”,多一些“为什么”,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情感,化情感为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爱上这位老师,他们才会积极地、热情地投入到你的教学当中去,真正建立起一座通往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
  2.正确认识学生,结合实际,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式,现在的学生大多个性很强,不喜欢自己成为别人的配角,主观上向往成为每件事的主角。因此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变化发展。那么要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就要求教师正确看待、评价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去探索、实践、完善。如多给好奇心強、好动手的同学亲手进行操作的机会,便于他们自己总结规律;对有时逾越常规,其行为 “不可思议”的学生加以正视,不能泯灭他们的天性,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对于敢于质疑发难,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我们要宽容,给予其详细解答;对于观察事物细致、富于想象力的学生要多鼓励,适时地点拨,让他们去举一反三。
  二、转换角色,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
  1.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活主体参与者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中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遵循数学学习的规律,精心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难度适当,使学生在生动、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对知识的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如在教“轴对称”这一章节时,我当众亲手剪了一个红“囍”字,问大家能发现什么特点吗?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又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中关于打折销售的问题时,正好赶上“劲霸男装”在搞打折促销活动,标价500元,8折销售,而这件衣服的进价是230元。于是我便以此数据为依据出了一道应用题。通过这类问题的教学,学生学会了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去传递信息,在活动中感到“我会说,我能做”。而教师再适时地给予鼓励,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了视野,还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
  数学教学中,给学生介绍前人的发明创造、规律的归纳和定理的总结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迪,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想,会怎么做?如勾股定理的发现,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等等,是“顿悟”,是生活中的细心观察,是丰富联想,是知识的积累而获得。在基础教育中,学生多是本着机械地接受式学习习惯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实际上,对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教师应放开让学生动手、交流、质疑、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让其从中体会原理、领会实质。只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首先应充分肯定学生,尽可能从中发现合理的因素并及时引导,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兴趣、意志力、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协作态度等这些非智力因素。
  3.建造活泼多变的课堂形式,扩大活动的空间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如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小组讨论”“个别讲解”等组织形式来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也可以不拘形式,比如即兴编题比赛、参与辩论赛、猜公式游戏、男生女生来抢答、学生充当“小老师”,等等。为了增强参与者的氛围,扩大学生活动的空间,可将传统课桌的摆放变成半圆式、全圆式、小组围坐式等多种摆放形式,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信息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确实是课堂的主体。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初中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教”,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而在于怎样引导学生“会学”。一些课本知识在若干年后学生可能遗忘了,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将会使他们终身难忘。我们教师应当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给自身“充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适应,发挥课堂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我”的课堂,学生做主!
  
其他文献
少讲多悟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讲的东西,就好比学生思维的引爆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由此,我把它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在语文教学中少讲多悟并不是什么都不干,而应该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學空间出发,系统地、全面地、多层次、多角度地设置空白,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快速进入思维状态
文言文的学习历来是大部分初中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怎样让学生迈过这个心理障碍呢?我想谈谈自己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和取得的效果:  一、重视课前大声诵读  一谈到文言文,大家都说要读。确实要读,那么怎么去读?读什么?学生愿意不愿意去读?这些问题,我们做老师的必须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面窄、文学底子薄、语言把握能力差,不善于表达,胆小、
做语文教师难,做义务教育语文教师更难,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出一篇篇令人满意的作文来,难在能让学生对考试卷上长篇累牍的阅读理解能够轻松应付。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
追查原因:套话拼盘是学生作文中的最大症结笔者以为当前学生作文主要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很多学生未掌握作文的基本规范,谋篇布局,材料选取和剪裁,语言表达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第
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或是提高写作水平是教学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写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写作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的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所以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教学之余思考和探索一下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感到焦虑和恐惧的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轻松提高成绩的不二法宝。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存在数学学习普遍较吃力的现象。培
许多小学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初中以后发现数学学起来很吃力很辛苦。于是他们出现了越是学不好数学,就越是不想学的现象,用一种逃避的态度去对待数学。破罐子破摔,产生厌学的情绪。  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过渡,同时也是对学生以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如果转折得好,可以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了,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好这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借助教学工具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师生互动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發学生探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对象,谁也不能取代。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创新意识的融入也至关重要。教学的重心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兴趣引导给学生,使学生想学、爱学、能学、会学,在锻炼新思维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
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方法和常见手段,每节课上完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作业是教学常规,然后批改学生上交的作业才知道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掌握的情况。本人从事初中教学已有十多年了,一直受如何批改学生的作业所困扰。如何有效地批改作业成为一门艺术,也是一线老师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全批全改”存在的弊端  1.作業批改工作量大。作业批改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仅仅是简单而又机械的劳动。因为很多时候学生的作业
长期以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教学,而不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造成了许多学生与西方人交谈时遇到了文化障碍。由于中国人和西方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两者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不了解中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和语用失误的现象。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交流增加,英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同时,《英语课程标准》给英语教学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