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 稳步推进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r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和《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中央文件的下发,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一轮大发展阶段。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点推介,全国各地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响应。
  
  一、把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精髓
  
  1 工学结合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这种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这实际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应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工学结合,就是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技能在实践中得到熟练与巩固。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职业学校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2 职业学校培养模式转型的特征与条件
  从传统的学历教育型培养模式转向市场引导下的就业导向型培养模式,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满足企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参照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职业学校在培养模式转型中,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学校领导班子的坚定信念、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教育通过市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培养模式转型对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学习制度、考核方法等都提出新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更加重视就业技能;在学习制度上更加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开发,一起研究制订教学计划,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通过实施工学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操作技能重于理论知识;在证书制度上实施“双证书制度”,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在教学评估上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在学习方法上重视教室与实习场地一体化,使校内教学过程中初步实现“学”中带“工”,以“工”促“学”;在专业教师的要求上强调“双师”结构,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有示范意义的历届毕业生代表召开专题讲座或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最新资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先
  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这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职业学校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技术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方法
  
  1 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建立健全实训教材的实时更新机制,在教材中体现最新的生产工艺,最新的生产设备,最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检查、监督等管理文件,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强化对实验实训等关键实践教学環节的质量监控,健全实训基地的工作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学校要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落实,定期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使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应企业的需要。
  2 认真调研,审慎选点,稳步推进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工学结合”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学校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发现美容、酒店等服务行业对一线员工的需求特别大,于是确定在美容与形象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尝试。2005年率先在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试行,2007年推广至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他专业则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课程改革,强化校内实训教学,为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专业教研室派出专人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尽量选择那些规模较大、遵纪守法、管理完善、劳动强度不高、无职业疾病危险的企业作为工学结合的合作伙伴。
  3 加强实习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理论研究,重视制度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为了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各方的合法权益,学生入学后,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工学结合的办学性质和培养目标;顶岗实习前,学校与实习单位(如东莞万豪酒店)签订开展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合作协议书,明确校企责任,共同组织管理。上岗前,学校请实习单位派出专人,会同专业教研室,共同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实习动员,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艰苦劳动意识和正确就业观,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生产工作环境。学校指派班主任与学生一起进驻实习单位,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实习学生的管理文档,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出勤情况、作息情况、好人好事、不良行为等进行每天登记;学生每周交一篇周记,每月开一次总结会,学校通过班主任全程跟踪、指导和管理实习。
  4 积极探索多种模式
  职业学校在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用人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完全与不完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1)“0.5 1 0.5”。针对酒店行业的用工特点, 学校在制订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时,采用富有特色的学制安排:第一学期在校内进行专业学习及训练,第二、三学期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第四学期回校进行各类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证。学生入学时缓交学费,在校学习的费用(伙食费除外)由学校垫支,学生用项岗实习所得按月偿还给学校。这种安排的特点是将两个学期的实习连成一年,满足了企业对员工,特别是熟练员工的需求。同时,也使家庭贫困的失学或濒临失学的孩子得到了一次升学、就业、脱贫、致富的机会。
  (2)顶岗实习。学校对旅游服务与管理、烹饪等专业,实行“2 1”或“15 0.5”形式的学制安排,即三年制的专业在校内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制的专业在校内学习一年半,最后半年到企业项岗实习。
  (3)临时性用工。学校地处广州市区,每年的春秋两季广交会、广州国际车展、茶叶博览会等大型商贸展览活动较多,与展览组织者保持紧密合作,派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前往顶岗实习,累计实习时间在3~6个月,在实践教学中贯彻“学商、会商、从商、经商”的办学理念。
  第1种模式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第2、3种模式是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教学的改进,是不完全工学结合。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
  
  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校企联合育人,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利于拓展学校内部的办学空间,扩大招生规模,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共建和谐社会。但是,在试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缺少具体政策支持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虽然有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上的支持,但地方教育尚无成功经验可循,在学生工资发放、劳动安全保障、学生中途退学引起的学费追讨等方面均无具体政策、法规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管辖权上的局限,也是爱莫能助。政策相对于实践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让工学结合无章可守,无据可循。
  2 企业积极性不高
  由于政策上扶持和奖励机制的缺失,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介入热衷度和关注度远远不够,在经济转轨和产业转型过程中,在用工高消费风气以及直接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在人才使用上更多关注金字塔的中、高层,而忽视基层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意识,基层技能人才待遇偏低,员工的职业发展看不到希望。行业协会并没有使企业与职业教育有机连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两相分离,双方沟通存在较大的障碍。因此,在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常会遭到企业的回避,个别专业(如财务会计专业)要校企衔接、专业对口实施工学结合更是困难重重。
  3 社会认同差异大
  人们的传统观念是读书学习应该在学校内进行,离开学校时间越长就越亏,因此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工学结合功过参半。尽管媒体大肆渲染“技工荒”和“十万年薪难寻一个高级技工”,但人们似乎更多关注结果,却从来不曾关注人才培养的艰辛过程,培养一个技工仅仅依靠在学校读几本书是根本做不到的。
  4 专业不对口
  职业学校为了扩大招生,专业往往按学生(家长)的喜好来设置,无法兼顾社会需求,即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也可能由于招生人数不够开班而取消,而学生(家长)热衷报读的专业在业界又缺乏实习岗位,因此,学校有些专业就难以在现有市场中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这就导致了工学结合流于形式。例如,个别财经类的职业学校,把所有财经专业的学生放到一个纸品加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上进行实习,所学专业技能与实习内容毫无关系,实习学生只是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实践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四、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建议和措施
  
  1 正确处理“学生学业”与“企业营利”的关系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的“工”主要在企业里完成,“学”主要在学校里完成,整个过程依赖学校和企业的强有力合作。然而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又各自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学校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最大目标,更多注意如何使学生学用一致;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更多注意学生是否能在岗位上为其产生高效益。这对矛盾在学生“工”的期间表现得比较突出。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建立一套实用可行的共同管理制度以实现“双赢”的目标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明确学生到企业以实践为主,教育学生要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为企业赢得效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以消除个别学生过分关注实习津贴而产生的抵触情绪。企业应注意的是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方式尽快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学生的熟练劳动来提高生产效率,既能给学生锻炼机会又能获得适当利润,切不可因一味地追求最大利润而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在16~19岁,仍在长身体,切不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来达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2 探索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根据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
  3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与管理制度
  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探索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改革招生、学籍、教学及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
  4 以专业对口为原则
  专业对口是学校长期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应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良好的企业开展工学结合,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财政税收部门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出台更多明確而又容易操作的政策、法律、法规,对实施工学结合的学校和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在安排地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时,要优先支持开展工学结合试点的职业学校。相关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开展工学结合提供相应的人员、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条件支持,为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津贴。
  6 加强监督检查
  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等要加强对实施工学结合的学校和企业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学生在实习身心受伤。
  7 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应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着眼长远,着眼大局,通过有效需求信息的传递和校企合作共同承担起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学校应面向市场办学,面向产业办学,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办学结构,注重培养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职业人才,全社会形成合力,营造一种利于推进工学结合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8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调整办学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工学结合的主体,要在职业教育上有创新,就必须彻底革除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面向市场办学,立足长远,找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调整办学方向上下工夫,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使职业学校成为培养社会需求性强、就业竞争力强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基地。
其他文献
[摘要]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整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推动世界朝着一体化的方向不断推进,全球化的时代从此拉开了帷幕。同时,古代以陆上帝国为主的模式被横跨大洋的全球性海洋帝国所取代,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海洋时代,从而刷新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关键词]新航路;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1-
[摘 要]新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具有很多亮点,《情境设计》栏目就是较旧版教科书新增设的。文章在分析《情境设计》栏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情境设计》栏目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以及这一栏目在实际教学中的多种利用方式,旨在为地理教师提供参考,便于教师更好地利用《情境设计》栏目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人教版;《情境设计》栏目  [中图分类号] G633
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具备某一类熟练的通用技能以及一定的其他专业技能,形成较强的应岗能力和一定的跨岗、跨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能满足职业的需要或具有转岗转职业的能力。  中职数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如何把数学渗透到专业课里,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中职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对文化基础课基本不重视甚至完全放弃,而中职数学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
[摘要]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新要求,文章提出了“多文同读”“一文三教”和“读写相助”相结合的新教学方法,并对其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旨在为各位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文本研读;多文同读;一文三教;读写相助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0-0007-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过程中应能提高读图绘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区域比较分析归纳能力、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等。文章以《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节内容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地理教学;逻辑思维能力;演示
[摘 要]《普通高中英語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然而,当前有一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停留在对语言知识的浅层处理和机械化训练上,忽略了对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的深层探究。文章以一节阅读课为例,探讨旨在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阅读教学模式,通过“优化学习方式,发展学习能力;
一、课程目标  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目标是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学习的需要,一方面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目的,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具有更为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熟悉专业英语词汇,能充分运用语言工具专业知识,从事与自身职业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着重提高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全国高级技工学校公共课教材《语文第二版》(以下简称《语文第二版》)是一本极好的语文教材。编者立足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特点,特别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教材编写上精心策划。笔者认为,本教材具有三大鲜明特点。  一、入选课文注重以真人实事打动人,以鲜明形象感染人,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实话实说丁大卫》中的丁大卫是来自美国的青年,做人教学深得人心,他却偏偏要离开经济发达的东南地区,到经济较
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批接受正规培训的修脚女工,用超群的技艺诠释了“莲花足下生”的典故;她是“陆琴脚艺”的创始人,给修脚加入了“修护”的理念,成为养生保健的一部分;她也是陆琴脚艺培训学校的校长,先后培训修脚师达一万多名;她还是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国家领导人共商国是,关注着中国职业教育的现在与未来。    采访陆琴是在“两会”期间。每年“两会”,人大代表们均被各类媒体狂轰滥炸,采访被拒是再正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2019年1月历史选考试卷的深层剖析,总结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通过自主学习积累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将多学科学习方法融会贯通;具备把握学科的宏观思维,对知识活学活用;思维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还要有科学性和严谨性;要有家国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世界意识。  [关键词]全面小康时代;人才;基本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