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love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7年以来,随着高中课改后,新的高考政策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实施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5~10年内社会各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教育部也发出声明:在2017年将全面实施高考改革,作为高考中三大主科之一的数学,将如何面对如此重要的变化,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考的发展历程
  对于高考,它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1952年实施,1965年废除,经历了从1966年到1976年10年的文化动荡,终于在人们的期盼中经邓小平主持,于1977年恢复高考,在这30多年的高考指挥棒的指导下,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课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摸索阶段,成熟阶段,创新阶段,2004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进行改革,面对高考的压力,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二、现今高考存在的缺陷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1.高考导致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数学公式定理死记硬背
  高考作为中国第一大考,它的作用毋庸置疑.导致现在的高中生愿意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数学知识,对于公式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中的诱导公式时,很多学生都死记硬背课本上那六组公式,而其实只要找到记这几组公式的窍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则很容易记住这几组公式,有些同学虽然知道这句话,却不求甚解,不懂其真正的含义,导致记的公式乱七八糟,而面对这种不爱动脑,对待学习得过且过的学生,老师又会觉得一切以高考为重,不能浪费过多的时间帮助学生记忆公式.老师一味地赶进度,学生对所学知识却一知半解,事实上是得不偿失的.
  2.高考导致应试教育,导致老师不愿积极探讨教学技巧
  高考是整个高中生活都异常紧张,高中生一天的时间分布,除了睡觉剩下的时间绝大部分都在学习,每一门科目都在紧张的进行,数学作为高考的最重要的科目之一自然也不例外,虽然新课改促动了教师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其实经仔细观察,年轻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容易跟进课改的发展,思维比较灵活,而年长的教师有着很丰富的课堂经验,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沿用了数十年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届有一届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桃李满天下的教学成果足以证明自己总结的教学理念具有现实意义,而年轻教师往往会以年长的教师为榜样,模仿其教学方法,导致大部分高中教师不愿意积极探讨教学技巧.在高考压力的驱使下,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才是硬道理.我们虽然不能忽视传统教学理念的丰硕教学成果,但我们也应该尊重新课改的精神,取传统理念的精华,结合新课改的创新精神,改变过去不断重复的授课模式,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技巧.
  三、高考改革中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高考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数学老师应注意拿捏,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中国的教育是要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才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素质教育的推行就以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当代教育的弊端,而多年推行的素质教育让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感到只是形式上的口号,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少,所以数学老师应尽快跟进课程改革,使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促使教学与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方针相契合,杜绝高分低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工作.
  2.优化高中数学学习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包括老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杜绝满堂灌的教学现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活动和多媒体电教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探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建构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活动.
  3.推行更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高考是残酷的,在考核的各门课程中,不管哪一门比较弱都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所以在备考时,班主任常说对考试的任何科目都要不抛弃、不放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实际到具体的学生身上,要求他每一门都很优秀也是不现实的,数学对有些学生来说是比较强的科目,这样的学生从小对数学就很自信,也能很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接受新知识也比较快,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练习难度,鼓励这类学生积极思考,适当引导,提高学生的满足感,让数学在高考中成为这类学生最自信的一门.
  四、高考改革的未来走向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拿北京的框架方案来说,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预计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科全改为学业水平考试或社会化等级考试,不再列入高考.从这次改革虽然对数学没做什么改变但再一次肯定数学在中国教育的重要性,从有人在网上呼吁“让数学远离高考”,专家也对此回复说人的成长离不开数学,数学的很多思想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数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周密性,可以锻炼学生全面考虑事情,仔细认真的处理.所以对于这次改革,教师应选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导地位,重视技能的训练过程,教师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自觉的、有目标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优方法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自身的能力,养成独立自主的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高考改革已经悄然到来,而且肩负着重任,当然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也要朝着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尽最大可能采用效率最高、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其他文献
我在学习高中物理时发现,高中物理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粮店中广泛使用自动称米机、加油站中使用的加油枪、自动冰激凌机等现代自动装置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我们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主要是对平行、垂直关系的探究,以及对条件和结论不完备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解决这类问题一般根据探索性问题的设问,假设其存在并探索出结论,然后在这
参加工作后,从事数学教学,通过在教学中的切身经历和亲身体会,笔者围绕着“细节”这个话题谈谈个人的观点:  一、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  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强烈的变革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视为经验的观点进行重新审视,必须从传统的局限课堂45分钟传授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社会
一、扎实基础是产生直觉思维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有偶然性,但绝不是无缘无故地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方法、思想越多,越系统,在解题时数学直觉性、敏感性越强,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多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例题1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  1。若函数f(x)对定义域中x总有f(1+
摘要: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精神实质.除了分析教材的逻辑结构外,还要找出融汇在物理知识内容中的物理思想和物理观点,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思想观点,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进而认识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  理想化的观点是指并非物理事实而又合乎规律的观点.它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通过科学抽象概括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揭示被研究对象在想象的纯化状态下的物理规律.  关键词:理想化观点模型实验仪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而言,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给学生一个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高中数学的例题教学中,高耗低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拓展.这样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对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优化进行深入探析和研究.  一、围绕例题进行反思,注重方法的总结及思路的提炼  例题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抛砖引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学生在刚接触这门课时常常被奇妙的物理现象和有趣的实验所吸引,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随着课程内容的逐渐深入,以及学习热情的逐渐降低,物理教学就会出现教学效率偏低,学生也会逐渐感到这门学科较难.究其原因是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够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出现了一些思维障碍和观念偏差.针对这种状况,作为初
在解析几何中,有关圆的问题是比较常见的,本文就解决这类问题体现的数学思想进行简单的分析。  1.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圆的方程中应用较广泛,在求圆的方程、直线与圆的交点、圆与圆的交点等问题时都要用到函数与方程思想。  例1已知直线x+2y-3=0与圆x2+y2+x-6y+m=0相交于P,Q两点,且OP⊥OQ(O为坐标原点),求实数m的值。  分析:由于OP⊥OQ,若设点P(x1,y1)
在学习了曲线运动后,我对一道平抛问题产生了很浓的兴趣,这道题看似简单,但却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答,可以做到一题多解。希望大家在学习之余也能多总结一些一题多解,体会一题
期刊
引力理论的演进影响了人们对于地球和地球引力的理解,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外太空的探索与宇宙起源的认知。中学阶段的物理学随着其内容难度的不断增大,也基本反映了人类对于引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