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创新人才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515295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如何拓展美术设计的应用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笔者尝试在美术设计课中,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美术设计与适合自己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设计作品,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艺术和科学相结合;创新能力
  
  目前,各大高校在极力呼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尤其是艺术素质。许多普通高校(非艺术类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课程,其中有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美术基础、艺术设计,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否真正地达到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所以,探析新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培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创新人才,具体从以下三点进行论述:
  
  1.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结合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充分运用现代化设备制作教学课件,有利于学生从直觉上感受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完美
  
  虽然,普通高校校园的艺术氛围不浓厚、学生的美术基础差,但普通高校也有艺术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是现代化设备较为齐全。二是边缘学科例如中文、音乐、信息科学、哲学、美学的综合文化氛围较为浓厚,这些为学生进行有效的美术课程的学习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有利于学生将美术与其它边缘学科相结合,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将美术与各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以达到有效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例如,对于有声教学资料(资料电影、电子文件等),我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需求,自制了一些全面系统、立体直观的课件,以更好地传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意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法,贯彻了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大大提高了有效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为进一步探索有效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提供了保障。此外,我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制作直观性教具。书店购买的挂图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美术教师自己动手制作挂图,运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现代化的设备将上课需用的艺术设计的优秀作品拍摄或扫描后输入电脑,然后排版输出,经电脑制作洗印或彩印。彩打的图片尺寸大、色彩还原好,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节省了学生自己去翻找资料的时间。这样教师利用相对全面系统的资料资源,制作出有选择性的而且重点突出的经典作品的挂图,克服了学生搜集资料的盲目性,学生能在课堂上边想边看、边看边学,方便直观,为美术有效课程教学提供方便有利的条件。这样既贯彻了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又使学生从直觉上感知了当代艺术设计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在艺术设计课的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的运用来激发学生将艺术设计思维和现代科技的图像处理手段相结合,从而达到培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新型艺术创新人才的需要。
  
  2.在《艺术设计》课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将美术基本表现技法和艺术理论与自己的专业特色相结合,触类旁通地加以创造性的运用
  
  在保证学生能掌握美术设计的基本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将着重研究如何拓展美术设计的应用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例如,在《艺术设计》课中,我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将艺术设计的基本表现技法和艺术理论的学习与自己的专业特色相结合,并学会触类旁通地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对于学广告策划专业学生,他们可以尝试用课堂上所学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的广告创意;对于工程系的学生,他们可以将美术知识和学过的制图知识相结合进行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可以将不同的美术表现技法与电脑设计软件的运用结合起来进行艺术实践。
  
  3.通过具体的艺术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创造力和空间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广告招贴的设计能力和艺术素质,使美术教育真正与信息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使其具有实践性和实用价值,为培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两栖艺术创新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具体教学中,注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其加以创造性的运用,教学形式以课堂练习为主,课外练习为辅;教师示范技法和巡回辅导结合;手绘设计和电脑设计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艺术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凡是可以运用电脑辅助完成的设计作业,均可以采用电脑设计并以电子文件和拷贝的形式完成,达到信息时代对美术教育所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淡化了学科间、行业间的界限,真正使中国的美术教育面向21世纪,从传统的以艺术训练为主的“小美术”圈子,逐步走向“大美术”的范围,即视觉艺术设计的领域,培养能在信息时代、商品经济社会中适应生存竞争的、适应社会不同需要的、通才性的新型艺术创新人才。
其他文献
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大家普遍有这样的认识误区:高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跟高一、高二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高三复习课基础知识可以不复习了,应当以重难点知识为主,辅以各地调研题和历届高考真题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高考应试水平。所以从一轮复习开始,不少老师就开始大量训练对知识能力水平要求比较高的题目,甚至不惜采用题海战术,重复多次训练,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望题兴叹,望而
摘要: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幅度最大的一次,许多新的理念和内容需要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去认识、理解和体会。没有具体的方法可借鉴,只能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和实验。兴奋、困惑和摸索是笔者参与这次课改至今的感受和体会。  关键词:兴奋;困惑;摸索    和广大体育教师一样,笔者抱着成为一个适时的体育教师的初衷,求得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仔细阅读、认真研究,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新
摘要:农村教师培训是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培训质量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培训模式是提升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实现区域教育整体升位入手,探索了“请上来、送下去、‘网’起来”培训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农村教师培训;培训模式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的相对滞后制约着区域教育的发展,这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实现区域教育整体升位,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理想道德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如何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落实政治课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政治教师;难点;人格魅力;教法魅力    初中政治由于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给教师提出两个难点:①政治课本身比较枯燥;②学生受年龄限制,对一些理论知识没有感性认识,难以理解。
日本东京一家贸易公司一位专门负责为客商订票的小姐,负责给德国一家公司的经理购买往返东京和大阪之间的火车票。不久,这位经理发现,每次去大阪,他的座位总在靠列车右边的窗口,每次回东京,又总在靠左边的窗口。问这位购票的小姐,答曰:为的是能让您往返都能欣赏美丽的富士山。这位德国经理深为感动,当然也就乐于和日本的这家公司进行贸易合作了。  管理的艺术是相通的。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往往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摘要:本文从文化的概念引入中、英文化范畴中的不同价值观:个体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前者源自英国,后者源自中国。本文分析这两种价值观产生的不同时代背景,然后就这两种价值观对英、汉语言产生的某些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什么是文化?古今中外,学者们对此提出过许多定义。季羡林先生曾统计过,有500多种。简单与复杂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的概念亦是如此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现状  1.提问随意性较大  提问是许多教師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可有不少教师课前不精心钻研教材,不能根据学生实际预设问题,上起课来,经常随意提问。这些随意性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有些问题又过于深奥,使课堂出现冷场,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伏尔泰的形象之后,继续发问:“伏尔泰的形象
编者按:有这么一个人,30多年如一日,走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潜心研究一种在外人看来恐怖的动物——蜘蛛。在快退休年龄时,他的名片上标注仅是高级实验工程师,相当于副教授待遇,进入大学工作时学历也仅仅是初中。然而,他从事的事业却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享誉世界。面对鲜花和掌声,他却表示想要安静地从事研究。他就是中国的“蜘蛛侠”——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刘凤想。    谈到蜘蛛,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他
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提倡学“问”的教育基础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品德与社会活动的交流机会。问题教学是目前推广比较广泛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养成品格。品德与社会课要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就必须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培养“问”的意识,学会“
摘要:数学写作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下,对已有的数学信息分析、比较、内化、综合从而产生想法或感受,并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学习过程。运用于课堂中能够促使学生分析、比较事实,综合相关材料,从而将数学知识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思想。数学写作的内容包括数学知识、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的自我反思行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式上由日记或日志、注记或注释、数学小论文等。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教研室推行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