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空间观念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7792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成空间观念是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必备的素质,也是在初中阶段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够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根据物体特有的性质抽象出空间几何图形,根据空间几何图形想象出实际的事物;想象出物体方位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对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程标准没有将实践中争议很大的“进行立体几何图形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换;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纳入进来。因此,相比较而言,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内容大幅减少了,这样改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空间观念的形成对于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意义,因为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的发明创造。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物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以及能够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实际物体以及他们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融合了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这样的反复学习中,不断在抽象的几何图形和具体的实际物体之间转化,在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中转化,思维得到不断的锻炼。
  在初中数学的几何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教学模型、一系列的图形,逐步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即获得点、线、面、角及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感知,能对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基本图形等等。因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图形,需要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有时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通过相关知识的练习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了空间观念后,对现实世界中几何又会产生新的解释、理解和认识。
  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学生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空间观念主要体现在:由简单图形过渡到复杂的图形,由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由空间图形想象出实物;从复杂图形中看出简单的、基本的图形要素;由基本的图形中寻找出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由文字或符号作出或画出图形。这是曹才翰先生归纳出来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空间观念。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观察实物、感知实物是基础,如果缺少观察感知过程,用以建构知识的思维材料也就相对缺乏。也就是说,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也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
  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方法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形成空间能力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空间观念的教学。
  1.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空间观念应该建立在他们对图形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需通过观察和实践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学生思维从二维到三维的过渡,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觉的把所学的几何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各种具体问题中,动手操作是学生智力的源泉和思维的起点,要让学生通过操作感知认识图形,能观其外形,触及其表面,辨其特征,读其名称,进行分类。在实验与操作中,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慢慢的建立几何图形的表象。因此,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就能够不断丰富归纳和类比图形特点,逐步使空间观念得到巩固和形成。
  2.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加强分类指导
  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也是能力表现的一种形式。加德纳研究发现,空间能力相对于每个人是不尽相同的。空间思维对于个人的思维品质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初中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思维能力的差异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这种能力因人而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空间能力的差异,结合实际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3. 注重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
  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优化、图论、转化思想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数学的内在联系,渗透近、现代的数学思想,做到含而不露,入口浅而寓意深。但是,这样的教学技能对教师要求非常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数学知识,比如图论知识、优化与组合知识,并不断的学习和研究,才能给学生清澈可鉴的思想溪流。使学生不仅能够建立空间几何观念,而且还能清楚其中蕴含的现代数学思想。
其他文献
阅读优秀的书籍可以使人视野开阔、智慧增长、思维敏捷,还可以塑造人的性格,甚至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等,这些道理无须赘述。单就语文学科来说,当下语文中考阅读与作文为重中之重,大量的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对提高阅读水平大有裨益。对于写作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每年中考之后,语文学科中都会杀出一些“黑马”,考试超出平常水平,这其中虽然不乏超常发挥者,但据语文组统计,他们绝大多数是一些平时喜欢阅读课
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可以突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因此,教师应关注情感教育,倡导“以学生为本,以情感为主”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底蕴、提升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构建情感课堂——润物细无声  著名教师于漪认为: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满怀深情,去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开展学习、加深理解。学生感受到学
十月,张洹的大型个展“问孔子:张洹个展”将在修整一新的上海外滩美术馆拉开序幕,此次展览将由日本著名评论家和策展人、东京森美术馆馆长南条史生策展,近日在张洹个展的新闻发布
期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启发和点拨学生,让学生成为能够独立发展的个体。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和思考谈一点认识。  一、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构建主义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围绕某一“焦点”进行双边互动、交流沟通的动态发展过程。双边性、互动性,是教学活动的内在特性。在探究新知识、探析新问题进程中,离开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的“教学”,其探究实践效能“大打折扣”。教师应将师生之间互动活动融入探究实践过程之中,展示双边特性,提升解题素养,提高解题效能,促进教学相长。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动,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师生在互动
翻阅着消瘦的日历,看时光,走过了春,走到了秋,看中秋从岁月的轮回中,踏着月色一路走来,不觉月缺月圆又一载。——题记桂香袭人,撩拨着人的心弦,恍惚间,又是一年月圆时。遥望
期刊
在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下,“应试”变成了我们数学教学的主导线,有的时候数学课堂完全脱离实际生活。于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欢快和乐趣,也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甚至还会出现恐惧和厌学情绪。经常会看到有类似的这种问题:水池有一个进水管,3小时可把水池注满;池底有一个出水管,5小时可以把水放完。如果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试想谁会真的用这种方式去注满水池呢?
秋天是一幅写意画卷,让心如一夜秋雨,去感悟,去净化。我,好比是一首帆船,在岁月里,用心激起生命的波澜,将船只耸立成一道风景,站在船只上看秋叶飘飞,殊不知那一片是我,我又是
《艺术界》特约编辑小汉斯第一次看到一个叫冯永基的人的设计和艺术作品就马上对他产生了兴趣。在冯永基身上,小汉斯看到了一种长期在建筑和艺术的交互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