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启发和点拨学生,让学生成为能够独立发展的个体。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和思考谈一点认识。
一、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在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探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当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主动思考,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这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根本。面对问题,学生如果不去思考,只是去听小组其他成员的探究,那么,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改变学习状态。学生只有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思路后再去合作讨论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某人从一点出发,先向东走了5米,再向东走3米,结果怎样?经过两次运动,离开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经过思考学生会写出:(+5)+(+3)=+8,教师可以继续给学生提供一些假设条件,让学生写出:(-5)+(-3)=-8;(+5)+(-3)=+2;(-5)+(+3)=-2;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就会自己归纳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当学生思考后再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了,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思考。
二、组内相互交流沟通,展现个人观点看法
在讨论中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展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和认识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所致,组内学生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在某方面知识可能会多于其他学生。正是由于他们不同的知识结构,才使得交流成为一种必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展示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观点,之后与其他学生进行切磋学习,产生认知的碰撞,最终通过交流能够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例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去观察思考:发现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上同样的量,天平还保持平衡;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减去同样的量,结果天平还是保持平衡。其实,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那么,怎样用语言和式子的形式表示这个性质?在问题的激励下,学生纷纷展开了发言和陈述。他们有的会写到1+1=2,把这个等式两边都加上2结果仍是等式即1+1+2=2+2,把等式两边都减去2,结果仍是等式,即1+1-2=2-2。在集体智慧的努力下,学生总结出了:如果a=b,那么a±c=b±c。这就是等式性质之一。
三、组际之间展示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组际交流和合作。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和规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在黑板上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知识为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并且方程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去括号时还要注意符号和乘法分配率的正确使用。这些细节有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或者马虎,导致错误。当学生答案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讨论,看看学生哪里出错了,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形成了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学生在小组中反思,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反思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地进行反思,在小组内也是同样。在反思中学生才会进步,才会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余角和补角》的时候,学习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后,教师就可以首先让学生欣赏比萨斜塔,之后让学生合作思考:如果将斜塔看成一条线段OA,在正午太阳直射地面时标记塔顶的影子B,画出直线OB,测出了∠AOB=85°,那么,斜塔OA倾斜了多少度?斜塔OA与OB所成的另外一个角是多少度?刚刚学习了相关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反思,学生会发现问题的考察角度很明确。经过简单的讨论,学生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也应该进行反思,反思活动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和知识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课堂知识,是否还存在着困惑和不解。不断地反思会促进学生的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了学生很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一、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在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探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当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主动思考,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这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根本。面对问题,学生如果不去思考,只是去听小组其他成员的探究,那么,学生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改变学习状态。学生只有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思路后再去合作讨论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某人从一点出发,先向东走了5米,再向东走3米,结果怎样?经过两次运动,离开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经过思考学生会写出:(+5)+(+3)=+8,教师可以继续给学生提供一些假设条件,让学生写出:(-5)+(-3)=-8;(+5)+(-3)=+2;(-5)+(+3)=-2;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就会自己归纳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当学生思考后再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了,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思考。
二、组内相互交流沟通,展现个人观点看法
在讨论中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展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能力和认识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所致,组内学生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在某方面知识可能会多于其他学生。正是由于他们不同的知识结构,才使得交流成为一种必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展示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观点,之后与其他学生进行切磋学习,产生认知的碰撞,最终通过交流能够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例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去观察思考:发现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上同样的量,天平还保持平衡;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减去同样的量,结果天平还是保持平衡。其实,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那么,怎样用语言和式子的形式表示这个性质?在问题的激励下,学生纷纷展开了发言和陈述。他们有的会写到1+1=2,把这个等式两边都加上2结果仍是等式即1+1+2=2+2,把等式两边都减去2,结果仍是等式,即1+1-2=2-2。在集体智慧的努力下,学生总结出了:如果a=b,那么a±c=b±c。这就是等式性质之一。
三、组际之间展示学习,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组际交流和合作。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数学知识和规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在黑板上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关于等式性质的知识为基础,探索利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并且方程两边各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去括号时还要注意符号和乘法分配率的正确使用。这些细节有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或者马虎,导致错误。当学生答案不一致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讨论,看看学生哪里出错了,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形成了学生的思维习惯。
四、学生在小组中反思,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反思是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地进行反思,在小组内也是同样。在反思中学生才会进步,才会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余角和补角》的时候,学习了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后,教师就可以首先让学生欣赏比萨斜塔,之后让学生合作思考:如果将斜塔看成一条线段OA,在正午太阳直射地面时标记塔顶的影子B,画出直线OB,测出了∠AOB=85°,那么,斜塔OA倾斜了多少度?斜塔OA与OB所成的另外一个角是多少度?刚刚学习了相关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反思,学生会发现问题的考察角度很明确。经过简单的讨论,学生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也应该进行反思,反思活动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和知识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课堂知识,是否还存在着困惑和不解。不断地反思会促进学生的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了学生很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